《天与地》天之卷三(三)
(2013-11-11 18:58:37)
标签:
日本上杉武田战国 |
分类: 天与地 |
上野平定
倘若武田、北条果然能够步调一致,对越军形成夹击之势的话,景虎的形势便岌岌可危了。如前所述,第三次川中岛合战以后,信玄很快便撕破了和睦协议,亲自领兵杀至善光寺,前锋更攻破中野小馆,直薄信越边境,可以说,他对北信浓的征伐已经基本上算是完成了,只要再有一段巩固的时间,则越军再难南下争胜。在此种情况下,武田军已经有机会突入越后境内,给景虎侧背以沉重打击。
然而,信玄虽然在松原神社递交了祈愿战胜的文书,但他的行动却异常的迟缓,并没有对越军造成实质上的威胁。揣测信玄的心意,他应该是想等长尾和后北条先厮杀一阵,待得双方都筋疲力尽以后,自己再来坐收渔人之利吧。据说,虽然当年六月,信玄即派人前往骏府,向今川氏新当主氏真递交了延续和约的书信,但他从此时开始,就已经产生了破弃盟约、南攻骏河的想法——三国同盟崩溃在即,想要攻打今川,就必须先要削弱后北条。
也有一种可能,信玄是被内部的纷乱牵制了注意力。调略、策反,乃是战国时代各地武将的惯技,非独信玄一人才会使用,他多次派遣间谍前往越后,分化、瓦解景虎的家臣团,反过来,景虎也不可能不采取类似策略,虽然成效不如信玄来得显著。因为就在当年的十一月三日,信玄突然下令侧近饭富源四郎(山县昌景)诛杀了武田氏同族的胜沼信元。
胜沼信元又名武田信光,乃是武田信虎之弟胜沼信友之子。信友本名为武田左卫门大夫,应该是在信虎还叫信直的时候就被分封出去的,信虎准其领有都留郡的胜沼乡,用以防备郡内领主小山田氏,就此定苗字为胜沼。在天文四年(1535年)爆发的万泽口之战中,胜沼信友在山中湖畔对战北条氏纲,不幸战死。
作为信玄的从弟,胜沼信元颇得信用,所部二百五十骑,在甲州家臣团中名列前矛,据说信玄多次出阵,都任其担当留守居役,守备甲府。对诹访赖重的攻击,对户石城的奇袭,据说信元都有参加,颇建功勋。然而不知道为什么,信元却暗中与越后的使者有所往来,似乎还约定当信玄再次离开甲府后,便会从背后竖起反旗。只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动手,内通长尾的书信便被信玄截获,叛乱被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信元本人也身首异处。
虽然因为信玄的反应足够迅速,手段足够狠辣,并未掀起真正摇撼他统治地位的风波,但这一恶性事件无疑会在他心中留下莫大的阴影。怎么,竟然连信元都想要背叛我吗?!向来多疑的信玄肯定会因此对家中群臣进行一轮总体的筛查,以掐灭所有不稳的苗头。在这种情况下,他行动迂缓,并未能及时阻遏住景虎的关东攻略,一切也都解释得通了——或者说,可以对盟友北条氏康解释得通。
就这样,景虎得以安然地率领八千兵马,越过三国峠,进入上野国——他首先攻击的目标,便是东上野最大的豪族沼田氏。
沼田氏乃是上野国利根郡内数一数二的豪族势力,这一家族来源不详,或说出于大友氏,或说出于三浦氏,或说出于绪方氏,或说出于山科氏,总之成型于镰仓幕府初期。沼田氏的本据便是沼田城。
永禄三年(1560年)八月,长尾景虎关东出阵,率领大军进入上野国——军中除越后势外,还包括越中势的椎名康胤。此外跟随在景虎身边的,还有前关白近卫前嗣(前嗣已于不久前辞去关白一职,本年四月来到越后)、关东管领上杉宪政,以及跟随宪政流亡越后的白井长尾孙四郎宪景和总社长尾能登守景总等将。
前面说过,长尾氏世为上杉氏的家宰,分支很多,除越后分家外,留在关东的主要有镰仓·足利和总社、白井三支,其中镰仓·足利为宗家,同时就任上野、武藏两国的守护代。后来上杉家宰和两国守护代的头衔落入了总社分家手中,再转白井分家,最后又回归镰仓·足利的宗家。总社、白井两长尾氏的根据地都在上野国内,曾一度向关东管领掀起过反旗,后被长野业正收服,当上杉宪政逃向越后之际,这两家也因为领地被后北条军攻占而不得不跟随流亡——上述的长尾宪景和长尾景总(高津景总)即为白井和总社的家督。至于镰仓·足利家,则因为本据在下野国的足利郡内,暂且得免于难。
当景虎率领大军进入上野国内的时候,西上野以长野业正为首的国人众仍然名义上拥戴上杉宪政为主,乃是盟友,而东上野沼田、白井、总社、厩桥等城则基本上都落到了后北条氏手中——因此景虎首先攻打沼田城。
越军从沼田城东面迂回到其南方,景虎在长井坂布下阵势,切断了沼田与后北条本领之间的联系。立阵不久,突然有人来报:“沼田勘解由左卫门尉殿下亲自来到阵中,请求降伏。”
这位沼田勘解由左卫门尉显泰乃是沼田家的当代家督,亦曾经是与长野业正齐名的山内上杉氏麾下重臣,但是在上杉宪政放弃平井城流亡越后之际,他与业正不同,被迫归降了后北条军。此番景虎亲率大军杀来,北条氏康主动撤回北方各路兵马,将主力收缩到武藏国中部,其中镇定上野国的大将北条孙次郎也就此撤出。沼田显泰见势不妙,再无靠山,只得亲赴越军阵中请降。
沼田氏在利根郡内烜赫一时,就算在整个上野国的东部都可谓说一不二,但放诸广阔的关东地区,进而扩大到整个日本乱世,那实在是算不得什么了。正因如此,相关沼田氏的资料流传下来的很少,不但氏源难以分明,就连此际内情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所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当数年前后北条军汹涌攻来之际,沼田氏难以避免地产生了内乱。沼田显泰本人是希望继续支持关东管领的,但其长子左卫门尉三郎和次子(一说三子)弥七郎却倾向于后北条氏。最终弥七郎联络了其岳家、已经归降后北条氏的厩桥长野氏,攻克了沼田城,显泰被迫紧随上杉宪政的脚步逃往越后。其后,北条方大将北条康元便率军进入沼田城,继承了沼田的苗字,从此更名为沼田康元。
这位北条康元乃是后北条方大将、原名福岛孙九郎的北条纲成之子,北条氏繁(康成)之弟,又名北条氏秀,据说也便是前面提到过的北条孙次郎。然而有文件记载,孙次郎战死于此次长尾景虎的关东攻略,而北条康元则病殁于天正十一年(1583年),因此也有另一种揣测,康元乃是北条纲成的孙辈,与孙次郎并非同一人。
拉回来再说沼田氏。按照沼田显泰曾经一度臣服于后北条氏的说法,他在景虎于长井坂布阵后便主动来降,以将家督之位让给其子朝宪,自己出家隐居为条件,保证了沼田一族的安泰——显泰出家入道后,法号叫做万鬼斋。而若按照沼田显泰并未降于后北条氏,反而跟随上杉宪政流亡越后的说法,景虎此番顺利降伏沼田城,便恢复了显泰的旧领。
降伏沼田众以后,越军在长野氏、沼田氏的协助下,逐一拔除上野国内臣从后北条方的岩下、白井、那波、厩桥等城砦。随即景虎便进入厩桥城,羽檄四出,要求关东各地诸侯尽都率兵前来,同伐后北条氏。
厩桥城位于上野国中南部的群马郡内,在箕轮城南面,也就是今天的群马县前桥市,原本为长野氏分家厩桥长野氏的本据。厩桥长野氏本代当主为长野贤忠,一种说法,他曾经降伏于后北条氏,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当后北条军汹涌杀来之际,贤忠被迫让渡了城池,然后孤身逃到越后去了。此番越军攻克厩桥城以后,景虎即没收了厩桥长野氏的领地,对比沼田氏的遭遇,或许沼田显泰曾经流亡越后之说比较可靠,故此才得以保住领地,而长野贤忠确曾降于后北条氏,故此才横遭改易的吧。
大义之旗
北条氏康这些年的膨胀速度实在太快了,对于那些新收服的国人众,他还并没有来得及完全统合,故此当景虎奉着代表朝廷的近卫前嗣和代表关东管领的上杉宪政这两杆大旗汹涌杀来之际,非独长野、佐竹、宇都宫、里见等家族群起响应,便连那些一度归附后北条氏的国人们也莫不胆战心惊,心存二意。
此时的北条氏康已经退居二线,据说是因为前一年也即永禄二年(1559年),关东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因此他自申己过,主动退隐,而把家督之位让给了嫡男氏政——时年四十五岁。虽然如此,事实上氏康并不放心年轻气盛的氏政,他仍然留居于小田原城本丸,于台前幕后继续执掌家中权柄。氏康很清楚,靠那些首鼠两端的豪族是无法抵御越军势如风火的侵攻的,反而容易牵制自己的主力无法安心作战,因此他才大踏步地后退,北线基本收缩到武藏国中部,也即其父氏纲去世时的边境线上。
早云、氏纲两代的扩张,比起氏康来要稳固得多,尤其是氏纲,他以本据小田原为中心,构建或增筑了多座支城,比如伊豆国的韮山城,相模国的玉绳城、三崎城,武藏国的小机城、江户城、河越城,等等,分派谱代重臣守备,形成多层防御之势。因此氏康便打算依靠这一防御体系,逐步削弱越军的力量,以等待全面反攻的一天。
氏康在松山城呆了并不长的时间,一见越军行动迟缓,暂时并没有深入武藏境内之意,他便干脆返回小田原城去了。
那么,景虎为何进军迂缓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看破了北条氏康的计谋,知道仅凭自身的八千兵马,即便再加上长野、沼田等众,也是很难逐一突破后北条方在武藏国内布设的重重防线的,一旦气力衰竭,“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到时候武田信玄再从信浓翻越碓冰峠从侧翼夹击,不要说平定关东了,就连全身而退恐怕都成奢望。因此景虎身在厩桥城中,一方面羽檄四驰,召唤关东各国豪族都率军前来响应,同时密切关注武田信玄的动向。
信玄这时候在做什么呢?他本人虽然已经返回甲府,所派遣的各路兵马却仍滞留北信,逐一扫除村上等将的残余势力。与此同时,他还派人前往越中,联络一向一揆的首领上田藤左卫门,以及才刚臣服于景虎不久,仍然心怀怨念的神保长职,煽动他们出兵去袭击越后。
关东九国,豪强密布,只要有半数以上肯与跟从景虎的大旗,点集兵马前来相聚,无论北条还是武田,便都难挡景虎的毗沙门天神剑了。因此景虎便留在厩桥城中,仅分派部将平定上野各地而已,一直等到新的一年也即永禄四年(1561年)的到来。而随着新年的到来,出乎北条氏康意料之外的,景虎又得到了第三面大义之旗,那就是——古河公方。
前文说过,古河公方足利晴氏曾经撕毁和后北条氏的盟约,参与了两上杉氏对河越城的围攻,兵败以后,古河御所便遭到后北条军的攻打。在北条氏康的逼迫下,天文二十一年(1552年),晴氏被迫退隐,并且剥夺了长男藤氏的继承人地位,改以有一半后北条氏血统的末子梅千代王丸继承古河公方之位,而他本人则被北条氏康押送去了相模国的波多野地方。
梅千代王丸继位时年仅十二岁,彻底是北条氏康的傀儡。两年后(1554年)他来到后北条家的支城——下总国葛饰郡葛西城,在外祖父氏康的主持下举行了元服礼,得将军足利义辉赐予足利家的通字“义”字,取名足利义氏。随即,义氏前往武家圣地镰仓鹤冈八幡宫参谒,然后并没有返回古河御所,却反而被氏康送去了关宿城。
这座关宿城,原本是古河公方家重臣築田氏的本据,位于利根川的水上交通要道,通过收取来往舟船的通行税,城下町非常繁荣,经济力很强。北条氏康看中了这座城砦,于是就以古河公方的名义下令,要求築田氏当主晴助将城池奉献给主君,自己则移镇古河御所——从此古河御所只能被叫做古河城了。
弘治三年七月(1557年),足利晴氏被允许返回古河城,置于築田晴助的监视之下。晴氏觉得时机到来,于是暗中写信给长男藤氏,要他联络关东各地不满后北条氏统治的势力,举兵夺回古河。可惜的是,当年九月,父子俩人的往来书信被后北条方截获,于是氏康将晴氏押解到栗桥城中,再度幽禁起来。就在景虎关东攻略前不久,也即永禄三年(1560年)的五月二十七日,终于没能看到复兴的曙光,这位第四代古河公方大人就在流放地永远合上了眼睑。
再说足利藤氏,他在举兵失败以后,一路逃去了上总国,投入里见氏的怀抱,同时还通过築田晴助向长尾景虎致意,请求景虎协助他夺回古河公方之位——築田晴助本就是藤氏的母舅,又因为领地更换之事对北条氏康心生恨意,就此与里见义尧、足利藤氏等势力结合了起来。
于是当年十一月,景虎身在厩桥,派遣部将杀入下总国,首先包围了古河城,然后猛攻关宿城。北条氏康请求南面印幡郡的豪族千叶胤富出兵,救出了足利义氏——古河、关宿两城就此陷落。随即築田晴助拥戴着足利藤氏进入古河城,同时景虎也派人送来了前关白近卫前嗣以朝廷的名义允许藤氏继任为古河公方的敕书——就此,景虎终于得到了第三面大义旗帜。
景虎此番关东出阵,任命柿崎景家、桃井右马助、长尾景直(长尾同族,后过继给椎名康胤为养子,改名椎名小四郎景直)等将,以及府内代官藏田五郎左卫门为留守众,直江实纲、吉江景资,以及心腹荻原扫部助担任留守众的监视役,守备越后国。但是新年过后,景虎却突然写信前往与板城,召唤直江实纲前来厩桥,参与关东出阵(一说柿崎景家亦同时到来)。
二月初,景虎终于离开了厩桥城,二十七日进入武藏国松山城。关东诸将陆续前来会合,景虎正式表示,将于近日挥师南下,攻打后北条氏的本据——相模国小田原城。于是分派各路兵马,攻打武藏江户、河越、由井、花园、小机,以及相模玉绳、三崎等敌方城砦,一路势如破竹。后北条军陆续弃守后撤,最终北条氏一门和其谱代家臣全都收缩进了小田原城。
景虎亲率越军主力,沿着相模川南下,经过武藏国多摩郡,三月三日进入相模国,在东部的当麻地方扎下本阵——小田原城则是在相模国西南部,在酒匂川流域的足柄平原中心位置。
且说年前,当后北条军被迫从上总久留里城下撤退以后,里见氏家督义尧立刻展开了迅猛的反攻,平定了整个上总国西部。本年三月九日,他派遣嫡男民部少辅义舜(义弘)率领船队从镰仓登陆,与景虎合流。十日,联军迫至酒匂川东岸,布下延绵不绝的阵势,直面岸西的小田原城,并且很快就攻至城下,把城下町烧为一片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