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二三事
(2023-07-27 05:08:35)
汪曾祺(1920.3.5~1997.5.16),享年77岁。汪先生写了一篇《葡萄月令》,文章从种植、培育、采摘、贮藏等方面,1~12月每个月葡萄都有不一样的姿态,看似寻常却奇崛。下面,简述汪曾祺先生二三事。
一、借助艺术技巧,含蓄体现情感
在汪先生笔下,葡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孩子。一月大雪皑皑,汪说“睡在”白雪的窖里;二月春风送暖-万物复苏,汪说“树醒了,忙忙地把汁液送到全身”。三月天气变暖,汪说“葡萄舒展-凉快”。
汪先生把葡萄与其他果树比较,汪说“桃与梨都有食心虫,而葡萄不用疏虫果-这就是葡萄对辛苦种树人的一种体贴”。可见,在汪眼里-劳动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美好。
二、借助人称代词,无形中拉近距离
在汪先生笔下,施足了肥、浇透了水,葡萄自然就会锚足了劲-抽条生长。汪说“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至九月,有人问:“下了果子,总不会无情无义吧?”种植人回音:“葡萄,它愿意长-也能停,佳!”
八月,是葡萄园最美季节。汪先生时刻把葡萄放在心里,把葡萄当成了自己的亲密伙伴。至10月,汪说“此时忙碌-还要干别的农活,所以葡萄就可以自由自在尽情生长吧。”
三、借助口语和短句,充满生活韵味
十一月,葡萄下架了。汪先生从作家成了种葡萄行家,对葡萄园里的一系列农活都是轻车熟路。这充分体现了汪创作角度更高,詩意更严谨,显示了非同一般的境界和笔力。
行当其所行,止当其所止。唯有“苦心经营”,才能如此挥洒自如。一篇《葡萄月令》,处处展现着汪曾祺先生的豁达胸怀、丰富学养和别样志趣。看来,汪先生既平平常常让人容易亲近,又匠心独运让人回味无穷。
生活不止是诗篇,还是人间烟火。世界五湖四海-宽大广阔,正因为有了这烟火-成为万子众生依赖的人间,永不休。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早起-才能体会到人间烟火。
前一篇:谨防“借标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