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精华版)
(2023-03-14 03:35:18)
【新华社讯】2023.3.13上午10:30-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新上任的李强总理答中外记者提问,摘录如下。
1.关于新一届政府的施政目标
本届政府就是要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把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变成施工图,与全国人民一道,一步一个脚印-把施工图变成美好现实。
说到底,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宗旨-就是为民造福。客观地讲,绝大部分老百姓不会天天盯着gdp增长了多少,大家更在乎的是住房、就业、收入、教育、就医、生态环境等身边具体事。政府工作-就是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去谋划、推进,真正做到民有所盼、政有所为。
2.关于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
对中国经济前景,八个字充满信心:“长风破浪,未来可期”。今年的中国经济预期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这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确定的。经济总量已经突破120万亿元,基础很高,加上新挑战不少,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并不轻松-需要倍加努力。
具体工作中,要打好这么几套组合拳:一是宏观政策的组合拳,二是扩大需求的组合拳,三是改革创新的组合拳,四是防范化解风险的组合拳。
3.关于民营经济
发展民营经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一直都是非常明确的。党的十九大、二十大和刚开过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作了强调。对此,我们是旗帜鲜明、坚定不移的。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
经济发展有其规律,也依赖客观条件,但更需要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希望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坚定信心再出发。
4.关于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可以说,“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人口红利”还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当然,我们对人口增减可能带来的问题-要作深入的分析研究,积极应对。
5.关于粮食生产
我国粮食产量连续8年超过1.3万亿斤,总体上-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我们能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素”,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在这里,我跟农民朋友们说几句话,政府所有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只增不减,鼓励大家多种粮,确保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身手中。
6.关于政府自身建设
我长期在地方工作,有一个很深的感受: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可谓“高手在民间”。我们要推动各级干部多到一线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人民群众学习,真正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长期在大机关工作的年轻同志,要深入基层、心入基层,更多地接地气。
7.关于港澳未来发展前景
中央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发展香港、澳门的优势和特点,大力推进港澳的长久健康发展。回归以来,在国家的支持下,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得到了巩固和提高,澳门作为旅游休闲中心-享誉世界。
8.关于中美关系
这几年,在美国国内出现某些人在炒作中美两国“脱钩”的论调,有时还“很热”。但是,我还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从这种炒作中受益。
据正式统计,2022年-中美贸易额近760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中美两国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从对方的发展中受益。中美可以合作,也应该合作。中美合作大有可为,围堵、打压-对双方谁都没什么好处。
后一篇:镇江城市山林的招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