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周刊与郭沫若的《十批判书》
(2023-03-13 02:56:55)
【按】中共江苏省委主办的《群众》杂志2022年第22期刊文-《群众》周刊与郭沫若的《十批判书》(注:《群众》周刊由中共中央-周恩来于1937年10月筹办于南京,1937.12.11正式创办于汉口;中共江苏省委主办的《群众》杂志于1958年创办-1978.11.27在南京正式注册)。
郭沫若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扛鼎之作--《十批判书》,是郭先生史学研究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史学研究史上的奠基性成果。2022年,《群众》周刊创办85周年了。当年,《十批判书》的创作源自《群众》周刊编辑于怀(即乔冠华)约稿,郭先生随即写就《墨子的思想》一文-出其首篇之作《十批判书》。
抗战时期,《群众》周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郭沫若与翦伯赞、范文澜等同属一个革命阵营,他们在学术上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墨子思想、历史分期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思想上碰撞、交锋较多。对于这些讨论,郭沫若没有因为学术观点的不同而对其他史学家有所芥蒂,翦伯赞、范文澜等也没感到丝毫不妥,皆视学术争鸣为正常现象。
中国共产党人-践行群众史观,郭沫若秉持人民为本-作为《十批判书》一书的指导方针,他说:“批评古人,一定要同法官断狱一样,须得十分周详,然后才不致有所冤屈。法官是据法而判,我的道理-以人民为本。合乎这种道理便是善,反之便是恶。”
郭沫若的人民本位,是为大多数人谋最大的幸福。它的反面,是xi牲大多数人的幸福-以谋少数人的利益。站在群众史观角度,几位史学家是一致的。翦伯赞明确提出,“应该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建立“以劳动人民为中心”的新史观。范文澜在他编写的《中国通史简编》一书中,否定了帝王将相为主体的旧史观,论述了“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这一观点。
郭沫若等诸位史学家从毛泽东著作中,更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艰辛,也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从历史的角度,要更加心系人民、热爱人民、服务人民。
后一篇:李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精华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