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的“圆明园大学”
(2023-02-06 05:38:23)
侯仁之(1911.12.6~2013.10.22),享年102岁。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前身),专业是历史地理学,与“燕大”毗邻的是圆明园。久而久之,圆明园里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他都了然于心。侯称自己上了两个大学:一个是正规的“六日制”大学-燕京大学;另一个是俗称“一日制”大学-圆明园大学。
侯仁之说,上世纪二十年代,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规划建设“燕大”时,曾把圆明园废墟中的麒麟、丹陛、华表,还有西洋风格的水槽、石鱼、石桥等买来安置,作为陈设点缀。
圆明园是侯仁之的第二大学,他将儿子侯帆星纳入其内。侯帆星不仅是第一位讲解员,还是第一任摄影师,为第一届圆明园园史展览写了序,并发起设立了圆明学会。作为圆明园员工-侯帆星,正式向世界遗产公约组织提出“申遗”。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侯仁之多次提到-当年送“燕大”学生去抗日-就是穿过圆明园。那次,侯仁之因为送学生去大后方,被日寇抓进监狱。当下,他拿出一本相册说:“这是1860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烧后,一位外国摄影师拍摄的西洋楼照片。”1980年,侯仁之在全国“两会”上-发起《整修圆明园倡议》。
1977年某天,侯帆星陪父亲绕“燕大”改称“北京大学”的未名湖散步,恰逢“北大”负责校务的头头,侯仁之对他说:“咱们朗润园里有几块石屏风-是圆明园的,要还给人家。“北大人听了,就回话:“既然侯老发话了,照办!”
新中国成立后,圆明园遗址颇受重视。周恩来明确指出:”圆明园遗址要保护好,地不要瞎占用,以后有条件可以做些修复。“石屏风的安放,是一个具有意义的历史转折点。挖掘石屏风和基座时-发现了观水法宝座周围的西洋石雕栏板,没想到石屏风和基座都安然无恙。这次修复,好一个完美的一次到位!
前一篇:两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