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瘗鹤铭》之原本
(2023-02-04 05:18:10)
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中,最负盛名的“书法之山”-是六朝摩崖石刻--《瘗鹤铭》。
【《瘗鹤铭》简历】《瘗鹤铭》被称为“大字之祖”,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的实物遗存。关于题写的作者,一种说法是东晋王羲之,另一种说法是南朝(梁)陶弘景。北宋欧阳修认为,《瘗鹤铭》是“世以其难得,尤以为奇”。北宋黄庭坚则盛赞,此为“大字无过《瘗鹤铭》”。
《瘗鹤铭》原本刻于焦山西侧临江的崖壁之上,大约在唐朝稍晚后期-坠落江中-破裂残损。北宋时期,冬天枯水季节-水落石出,《瘗鹤铭》因书法古拙奇峭+雄伟飞逸,引世人关注。清朝康熙52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飞,募工打捞江中坠落石出的《瘗鹤铭》。这次,挽出残刻-93个字,置于焦山定慧寺。1960年,迁入碑林。鉴于残缺不全,1997~2010年-博物馆继而组织打捞。就这样,泡在江中八百多年的《瘗鹤铭》-全文160字左右,终于重见天日。
【《瘗鹤铭》原本】唐人金山本-摘录如下:鹤寿不知其纪。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朱方。
天其未遂吾翔廖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中,藏之兹山之下。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仙家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名。真唯仿佛,亊亦微冥。西竹法里,宰耳岁辰。鸣语解化,浮丘去莘。左取曹国,石割荆门。后荡洪流,前固重扃。我欲无言,尔也何明。爰集真侣,瘗尔作铭。
【《瘗鹤铭》书法】隋唐以来,《瘗鹤铭》奉为楷书典范。书自左至右,原文12行,每行23~25字,是为一只去逝了的鹤所作的纪念文字。
此铭字体-浑穆高古,用笔-奇峭飞逸。虽是楷书,却还略带隶书和行书意趣。铭书自左而右,与碑不同,刻字大小悬殊,结字错落疏宕,笔画-雄健飞舞,且方圆并用,无论笔画或结字,章法都富于变化,形成萧疏淡远、沉毅华美之韵致。
前一篇:大专生赴英攻读硕士良策
后一篇:两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