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清华园(2)二校门和早期建筑

标签:
旅游文化教育 |
二校门,原来是清华大学的正校门,已毁。在清华大学80周年校庆时由清华校友在原址重建,门楣上刻有清末大学士、军机大臣那桐(1908年那桐批准利用庚子赔款在清华园建留美预备学校,1909年开始建设,1911年开学)手迹“清华园”。由于1933年清华大学扩建,清华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西校门),这座1909年建成的老校门被称为“二校门”。二校门以北有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礼堂、清华学堂、科学馆等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以及第一、二教学楼等。
大礼堂,1920年落成,仿美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的柱廊式建筑,有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
大礼堂前是日冕草坪,日冕是1920级毕业生献给母校的纪念物,日晷上铭刻的“行胜于言”是清华校风,这种朴实无华的校风使清华大学成为工程师的摇篮(现在是院士摇篮)。
清华学堂,建成于1911年,青砖红瓦、匾额“清华学堂”由那桐题写。1911年4月29日开学,清华大学的历史由此发端。1925年学校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在此任教。
科学馆,建成于1919年,门额上镌有“科学”和“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体拼写),最早是物理楼,现在,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回国后在此工作。
第一教学楼,1952年建成,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第二教学楼,1954年建成。

大礼堂

日冕草坪

日冕草坪

日冕草坪

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

科学馆

科学馆

文保碑

第一教学楼

第二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