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明十三陵(1)神道之石牌坊、大红门

标签:
旅游文化 |
位于昌平区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1409年)的长陵(建都北京的朱棣皇帝陵)起,到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葬入思陵(1644年)止,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故称“十三陵”)、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称“明孝陵”。第二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在太后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搞了“夺门之变”复辟成功,又当上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他是皇帝,将其以“王”的身份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明十三陵以永乐皇帝朱棣的长陵为主轴,由南到北从神道(石坊、大红门、碑亭、石像生)到长陵及其东西分布的其它十二个陵墓,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明十三陵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神道以六柱五间石牌坊为起点。石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明世宗朱厚熜为旌表其祖先的丰功伟绩而建造的功德牌楼,是国内最大的一块石牌坊。
砖砌三孔单檐九脊大红门是陵区的总门户,门前立有下马碑,高5.32米,碑的正反面均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大红门墙体为红色,房顶覆黄色琉璃瓦,辟三个门,中门是已故皇帝、皇后棺椁和神牌、祭品、仪仗通行之门,左门(东门)是皇帝谒陵通行之门,右门(西门)是谒陵官员通行之门。

石牌坊(网上)

大红门

大红门

下马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