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祭天在天坛(3)丹陛桥和七十二连房

标签:
旅游文化 |
丹陛桥(“丹”意为红,“陛”指宫殿前的台阶),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南北走向。犹如杠铃一样,丹陛桥是杠,南起点成贞门(绿色琉璃瓦顶)和北终点南砖门(绿色琉璃瓦顶)是两个铃,与圜丘坛和祈谷坛形成一条主轴线,一桥飞架两坛。
成贞门是圜丘坛和祁谷坛的分界点,成贞门以南一直到天坛南门(昭亨门)属于圜丘坛,成贞门以北一直到北宰牲亭属于祁谷坛,所以,丹陛桥属于祁谷坛的一部分(本文的标题应该改成“正月祁谷在天坛”了)。
丹陛桥长360米,宽30米,由于它高出地面1-4米,因大道中部有一东西向券洞(从牺牲所到宰牲亭赶运牲畜的过道,现在看不到了)而称为桥。丹陛桥石面稍向上凸起呈弧状,两边有雕石栏杆。
丹陛桥又称“神道”和“海墁大道”(墁是一种石砖,海墁则是用墁砖铺成的路)。丹陛桥面上有三条路,桥面中心线的石板路为“神路”,供天帝专用(由宦官手捧皇天上帝的灵位走神路),东侧砖路为“御路”,供皇帝行走,西侧砖路为“王路”,供王宫大臣行走。
丹陛桥的路面设计是北高南低,从成贞门(高出地面1米)到南砖门(高出地面4米)有天道和皇帝步步登高、直达天庭的寓意。
丹陛桥中部东侧有一个突出去的方形砖台,是北具服台,祭谷典礼时皇帝在此更换祭服。

丹陛桥

北具服台

南砖门

长廊起点(西砖门)

长廊终点
后一篇:冬至祭天在天坛(5)祈年殿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