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家乐福到中国才变坏?


标签:
315晚会麦当劳家乐福变坏崇洋媚外商业伦理杂谈 |
分类: 时事乱谈:杂说力量 |
无心听花语围脖http://t.sina.com.cn/joshualin欢迎关注!
(文/无心听花语)
曾听到这样一个段子,说是在国外,老外因产品质量问题退货时,会把原先买一赠一的赠品一起拿去退,而国人则会把赠品留下再要求商家退货。此段子,相信让很多国人看了唏嘘不已。
2012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知名洋品牌在光鲜外表掩盖下的肮脏勾当,让国人震惊之余,也出现了一些盲目崇洋媚外的声音,大意是说,象麦当劳、家乐福这样的外资大品牌,到了中国才变坏。部分国人的这种声音和心态,无疑比单纯的媚外更致命。
先简要回顾下这次洋品牌被曝光的具体问题。其中,麦当劳曝光问题最多,除了擅自更改甜品派保质期,还有牛肉饼掉地上不做任何处理直接使用、保鲜定时器的随意设置更改、使用过期吉士片制作汉堡等等,这些皆与麦当劳一贯宣称的品控手册标准截然相反,其多年来构筑的诚信品牌大厦一夜坍塌。家乐福曝光的问题也与麦当劳有相似之处,但欺诈性更强。除了鸡胗重新散打包装充生鲜品出售外,还有同样一种三黄鸡,经过人为分开摆放贴上不同标签,价格翻了近一倍,这是戴着洋品牌的光鲜面具,实施赤裸裸欺诈消费者的行为,谈何品牌形象?
看了这些问题,去探究是个人行为或个店行为还是企业行为,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事实上,这些洋品牌被曝光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华丽洋品牌的内核,同样蕴涵着惟利是图的商业基因,这与其在哪个国度并无直接关联。
其一,商者,逐利者。诚信问题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商业社会里都广泛存在。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早在《国富论》问世之前,就出版了同样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的《道德情操论》,其论述的就是商业伦理问题。诚信,作为商业伦理的核心基础,经历了漫长岁月的商业变迁洗礼,依然是一个无法规避的严重问题。
其二,严格意义上讲,“标准”和“执行”从来都是两张皮,普遍缺乏持续性的第三方监管。靠标准树立的品牌,在执行上未必能如品牌那样响亮。尤其是在违规违法成本远低于收益的市场秩序和商业生态中,更是如此。标准是书面化的,执行力度强弱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正如被曝光的家乐福员工在回答告示墙上“禁止返包产品”等规定时,说“这些全是假的,就是搁这儿糊弄人的。”被曝光的麦当劳员工也说,如果食物到了规定的保质期,“标准是扔!但是不可能扔,没有一家店是扔的,他们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规定是人定的。”
其三,商业社会里,“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这意味着市场普遍缺乏透明度。外观再美丽的事物也经不起深入的探究和剖析。孔雀开屏,固然好看,换个角度也会看到那污秽的屁股。央视曝光的麦当劳三里屯店操作间中,麦当劳员工在回答“掉在地上的牛肉饼”疑问时,其回答是,“油煎一下细菌就都死了,没事儿。”“没事儿”背后含义其实就是“谁知道呢”。

-
0(0%)
-
0(0%)
-
0(0%)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