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职场知多点》之摆脱学生稚气

(2007-03-01 12:01:16)
标签:

职场

新人

学生

稚气

分类: 《职场知多点》专集

              无心听花语围脖http://t.sina.com.cn/joshualin欢迎关注!

                               锐博客推荐、云南新闻网全文转载           

                              《职场知多点》之摆脱学生稚气

                             (文/无心听花语)

    工作中经常要面试新人,也常与不少新来的同事沟通。很多新人往往给人一种“有想法没做法”的印象。这感觉不仅我有,人力资源部总监和集团其他领导也有同感。我自己也刚从职场新人一路走来,或许有着更多的切身体会。

对于刚走出校园的新人而言,无论是学士还是硕士博士,初到一个新鲜的环境,有想法很正常,也是件好事。正因为你刚来,你可能看到很多东西与想象中的不一样,你还可能看到不少与你所学的东西完全两码事甚至相违背的现象,这在很多学经管法律的文科毕业生中表现尤为明显。事实上,文科毕业生也比理工类的更有机会被人冠以书呆子的名号。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新人,关键在如何尽快地摆脱学生稚气,或者说,如何尽快缩短新人适应期呢?个人建议,职场新人应进行五项基本修炼,具体来说,就是“五少五多”。

一、少说话多观察。新环境自然有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事物,我们首先要学会的不是雄辩口才而是观察思考。新人最忌讳的就是还没看清问题就高谈阔论。当然,这里的少说话不是让你成为哑巴,该说的还得说,该请教同事的还得请教,否则就是木讷呆板了。

二、少提建议多做份内事。每个单位无论是在流程上还是在细节上,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弊端。你或许感到很奇怪,怎么连诺大的集团也会犯这种显而易见的低级常识错误。能看到弊端和不足是值得赞许的,但我还是建议你少提建议。要多想想,你刚来就能看到的问题,别人为什么就看不到。请不要跟我说这是“当局者迷”,更不要说这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毕竟是少数。多数情况下,存在就是相对合理的。你还要想想,弊端的存在是否有别的什么原因,或许你所认为的弊端可能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更具合理性。所以,我们在提建议之前要考虑周全而不要急于表现自己。即便是确有不合理之处,你也不能刚来不到一周就指点江山,这还没到你提建议的最佳时机。在没得到同事和上司初步认可之前,你的建议很可能就被当作是呆子妄言,即使事实上你是对的。

三、少谈理论多点脚踏实地。这条主要是针对那些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的毕业生而言,尤其是硕士和博士更容易犯纯理论的毛病。理论往往是在诸多严格的假定条件前提下成立的,理论和实际之间从来都隔着一条鸿沟,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先贤先哲换着法子教我们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是对于不同的人而言,这条鸿沟有宽有窄。我们要做的是,脚踏实地,缩小鸿沟。

四、少谈待遇多做有把握的额外工作。新人入职时一般都要接受单位文化和制度的熏陶,但不要以为你只要严格遵守单位上下班规定就是对的。你是新人,你不仅不能迟到早退,还要有意识地“早到迟退”,这样你不仅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单位,还能看到一些你在上班时间看不到的人和事,这些都有助于你更全面地了解单位,更可能为你今后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五、少称兄道弟多学点职场礼仪。不少新人进单位之前就可能有熟悉的人甚至领导,他可能是你的师兄或师姐,也可能是你的亲戚或朋友。但是,请你千万记住,在工作场合哪怕这个人是你爸妈都不要表现得过于亲昵毫无拘束,这是基本的职场礼仪。除此之外,你还应多学习同事相处之道,没有人能在几天内就能成为你知心的兄弟姐妹,何况大家彼此首先只是同事。

讲道理容易,循“道”沿“理”地付诸实践却难

    

       浏览更多精彩博文

                        裁员:成熟企业的必经之路

                        千万投资决策为何还靠拍脑袋

                        裁员如何做到裁人不裁人心

                        人治对于民企是悲哀还是丰碑?

                        员工职业发展PK公司业务发展

                        管理新语:向下属反馈信息

                        上下级的职场实战:结果与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