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事乱谈:杂说力量 |
近日,新世纪周刊推出了号称从学生角度评点各自大学的排行榜,见http://news.sina.com.cn/c/2006-05-30/101710011872.shtml。
瞅了多遍,没瞅着自己的母校,有些失落。排行榜中农大仅老大中国农大在列,其它均为各大省市知名高校和热门专业院校。据说样本选择就是参考“211工程”、“985工程”学校名单以及比较流行的名单,适当加入部分专业性质学校,且选择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必须全国范围内招生。想来或许母校既不是211更不是985,既不比较流行更不具专业性质,甚至还不在全国招生?莫非母校就是那一百所中被剔除的两所之一?晕乎良久!
不过,毕竟是第一次从学生视角看大学,而且调查对象选择了最有发言权的临近毕业的大四本科生,如此推出的排行榜比一些所谓专业机构发布的高校报考指南排行榜更符合我的胃口,相信也更符合我们大多数学生的偏好。排行榜结果反映以下四个现象:
一、顶级名校不代表顶级满意度,即使是长期持高校牛耳号令天下的北大清华武大复旦。它们最高的综合满意度排名也仅武大列进24位,我曾经憧憬遐想的复旦竟屈居74位。名校中满意度排名与其名号基本相当的有中国科大、厦大、山大、上交、南大、南开、浙大。
二、上了顶级名校不代表就有顶级面包。从毕业生收入榜看,名列前三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顶级名校,而是语言类、技术类和财经类的知名高校。前十位的也基本集中在这三大类中,技艺型专业多米可见一斑。
三、明星高校代表明星成本。从总费用榜看,列前三的是戏剧、美术、音乐这三个最有可能出明星的高校,也说明了当前一个普遍现实:要成名具备先天资本还不够,还要有后天资本支撑。
四、主观判断有时代表着客观结果。整个排行榜主要以毕业生主观判断作为依据,不排除有毕业生臆断成分或找工不顺刻意虚报,显然不具严谨科学性,但却能反映一定的客观现实。我们选大学、考大学、读大学还不是为了未来生活过得好些?生活好不好还不是要我们自己主观判断?
相比较普通高校,名校大学生相对会有更多类似黛玉MM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心态。一般而言,期望值越高满意度越低。
借用婚姻行话: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大学何尝不是学生和专业的婚姻殿堂呢?对于调查中出现的“即使不满意也依然建议报考”的结果,我倒一点都没感到意外。毕竟,很多人都存在这样一种普遍心理:“不合脚怎么了?我穿着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