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股论精选 |
首先看自身价值的支撑问题。我想,经过两年的持续不断的上涨,任何一个大盘的蓝筹股,都不再存在价值估价方面的低估问题了。绝大多数蓝筹股的筹码集中于机构手里,为了买这些股票,他们早就研究过无数次,也跟踪过无数次,几乎绝对不会再有突发的业绩增长的消息出来了,中报也好,年报也罢,都在预料之中了。此时,几乎每一个大蓝筹,都出现了显著的价格高估情况,以至于研究机构要寻找“中国溢价”、“蓝筹溢价”的因素来支撑自己的持股信心。比如,张裕,一个葡萄酒生产商,在今年1月创下76元天价后,始终徘徊在60-70元之间,目前价格还61元,6月上涨1%。它的总市值是300亿元,2006年净利不过4.4亿,静态市盈率70倍。今年第一季度,净利增长30%,由此计算的动态市盈率53倍以上。再如茅台当前总市值1200亿,2006年净利15亿,静态市盈率80倍,6月上涨17%。招商银行的市值3600亿,2006年业绩71亿,静态市盈率50倍,按照动态市盈率则36倍,6月上涨13%。这些股票,无论从哪个角度说符合价值投资的标准,都让投资家难以接受。相反,动态市盈率20倍的工行和中行在6月都出现了下跌,其中,中行下跌高达12%。动态市盈率不足20倍的中石化下跌10%,宝钢下跌8.4%。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股价上涨的大蓝筹主要是机构持仓的品种,散户持仓量不大。而那些股价下跌的品种,一定是散户持仓比较多的股票。
这是一个绝妙的讽刺。看起来,大盘股不下跌,似乎反映了价值投资理念在起作用,但是,上涨的只是机构持仓集中的那些股票,他们抱团取暖,舍不得卖,而每一家新基金进来,几乎都要配置这些股票。于是,这些股票的上涨,真的成了资金推动而非价值推动。只要新基金不发或少发,这些股票也会撑不住而掉下来的。
其次看市场因素的支撑。当这些股票的下跌与否不再取决于业绩的时候,我们就不能期望中报行情能如期展开。中报,一切都在预料中。相反,我们要看这些股票有没有做空的动量。巨潮大盘指数在2005年5月收盘800点,是历史最低,2007年6月最高达到了3964点,实实在在上涨了400%。两年涨4倍,相当于上证指数的5000点。这也是多数指数的涨幅目标。从这个角度说,大盘股已经累积了巨大的下跌动能。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10月,巨潮大盘指数1356点收盘,进入11月后开始逐步加速上涨,短短8个月,涨幅高达200%。想一下,前面17个月涨幅才60%,后面8个月涨幅200%,谁能说大盘股最近不疯狂呢?可以说,大盘股已经累积了巨大的下跌能量,只是在等待一个调整的动力而已。
那这个动力是什么呢?就是散户的亏损效应的蔓延。
难以想象!一大群散户满怀梦想来到股市,每周增加100多万新股民啊!可是,他们刚刚尝到甜头,就遭受当头一棒,很多人在短时间内损失超过50%,这种恐慌的效应很快就会传染开来,目前只是刚刚开始而已。一则,有些散户年初以来赚到了钱,目前只是少赚一点,亏损还不够惨;二则,很多散户还抱着一些大蓝筹没有卖,正心存侥幸。但是,这些新散户正是投机客,他们是市场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如果股市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不上涨,他们最终会忍耐不住,持续的杀跌延续下去,就是对蓝筹股的及早斩仓,然后——他们会对手里的市值保持相对稳定的基金产生动摇,进而引发赎回潮。赎回,才是基金经理的致命要害。数据显示,到5月底,基金的仓位几乎达到95%,几乎陷入弹尽粮绝的地步。而6月底,基金的仓位只会更高,不会更低。他们几乎已经没有力量来推高手里的筹码,很快将象拔光了毛的火鸡一样等着被散户的赎回潮淹没。基金的救兵是1500亿QFII的资金,但历史经验表明,QFII的思路向来不与基金同步。他们买高的茅台、张裕,是不会有老外过来抢盘的!而且,QFII的额度批准是一个过程,进来也是一个过程,短期并不会导致供给的大幅增加。所以,当散户的亏损持续加剧的时候,当恐慌的心态蔓延的时候,当大蓝筹逐渐涨不动的时候,恐怖的大王将再次现身。
大蓝筹也会跌?废话,大蓝筹跌起来同样凶。巨潮大盘在2007年2月的第一周跌幅曾达8.9%,到第二周,持续跌幅近20%。6月的最后一周,巨潮大盘也跌去了6%,而且似乎是刚刚拉开下跌的序幕。因为巨潮小盘跌幅已经达到了30%。2003年6月,巨潮大盘指数1200点,两年后,照旧跌到750点,跌幅40%。其间,巨潮小盘的跌幅55%。按照比例推算,大盘股跌幅是小盘股跌幅的四分之三还是比较正常的。如果说小盘股短期跌幅40%的话,大盘股的跌幅理应达到30%。今年1月12日到2月9日期间,中石化的跌幅就达到了32%,有什么稀奇呢?同期,招商银行跌幅25%。
以上观点是内部讨论研究帖子,供大家参考,我们就这个帖子内容,还没有任何研究结论,以上帖子内容不代表十二年老股民的观点,也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投资盈亏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