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政策历来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当下的市场正处于两难境地,所有的目光均指向了二月份的CPI数据,现行2.25%的1年期存款利率成为人们判断央行是否加大控制通胀预期措施的标准,是加息还是升值或是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香港市场的表现看,似乎升值更被市场认同。
国家统计局将于3月11日发布2月份物价数据,市场担心即将公布的2月份出口和通胀数据将触发央行启动加息,周三股指小幅震荡,量能不足,热点真空,个股普跌,观望情绪升温。市场的波动反映出今年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复杂性,既要保增长、又要防通胀,还要调结构,要在三者之间取得平衡确实不易,宏观形势的复杂也就造成了宏观政策的两难和股市的波动。
在“保增长”让位于“调结构”后,宏观经济更多地关注物价形势的变化,包括CPI和资产价格(主要是房地产价格)。预计2月份消费者价格的同比增长2.4%左右,距离央行划定的3%的红线越来越近,CPI的上涨令市场有些担心货币政策的继续收紧。未来大盘短线走势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对2月份重要经济数据的解读,未来市场仍将不可避免地受到紧缩政策的约束;市场还有一层担心就是政策调整除了将直接打击投资者信心之外,还将对政府投资、房地产投资、进而对整体经济增长和上市公司盈利增长产生实质性的不利影响。
从货币供应增长与通胀的关系来看,2009年和2010年1月货币供应的大幅增长给CPI带来较大压力。CPI通常滞后于M1增长约半年左右,M1-M2的增速差扩大与近期M1环比快速增长显示存款活期化趋势明显,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给未来半年左右的CPI造成上行压力。而09年始于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不断向二三线城市蔓延,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几乎已成为全国性问题,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还将持续。
受到经济率先复苏预期以及希腊危机的双重因素影响,国际资金近来持续增加对亚洲资产的押注,并帮助推动地区主要股市和货币持续走高。截至10日收盘,韩元、菲律宾比索以及印尼盾等不少亚洲货币兑美元的汇价都已升至近两个月高点。考虑到本币过快升值可能给出口带来负面冲击,韩国、菲律宾两家央行公开进行了汇市干预,而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央行也跃跃欲试。亚洲货币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外资的大量流入。
3月9日,美元兑港币报7.7593,创7周以来新低。港币的升值显然有部分热钱流入了香港,英国和美国的银行都在积极买进港元。由于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前景黯淡,且人民币有望升值,香港将成为市场青睐的亚洲投资货币。
亚洲资产获追捧,流动性向东的趋势更为明显,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复苏形势更好,二是希腊危机的爆发让部分避险资金转投基本面更稳健的新兴市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本月初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更好基本面带来的热钱涌入,加大了新兴经济体政策调整的难度,特别是亚洲和拉美市场。最近几个季度大幅增加的国际资本涌入,使得新兴经济体应对经济快速复苏的政策更加“复杂”。在昨日的议息会议上,泰国央行不出意外地宣布,继续维持利率在1.25%的低点不变。周四,菲律宾央行和韩国央行都将公布利率决策,多数经济学家都预计,两家央行会继续维持利率不变。
复杂的局面考验当局的应变与调控能力,决策者能否巧妙的化解市场悲观情绪,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是考验其运筹能力的看点,比如是否避开众目睽睽的3%红线和一年期利率,动用升值,缓解通胀,化解市场忧虑,引导进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实现一石多鸟、化被动为主动的多赢效果,在非常时期,跳出正常逻辑,动用非常规措施不是不可以的,比如负利率状况,拭目以待政策选择。
经济政策走到了一个十分敏感的时刻,加息和升值对市场是两种不同的结果,两害相权取其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