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货币国际化

(2009-05-07 15:10:21)
标签:

杂谈

股票

分类: 市场理解

    ·货币国际化对于资产价格的深远意义:一国货币逐渐实现国际化、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之一的过程中,本国资产对于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势必上升,因此包括股票、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价格有望受益。从短期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预期给中国资产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周小川行长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提议发表之后,国际市场对于人民币的预期立即改观,从此前的看贬转为看升,而作为海外投资中国的窗口---香港,近期资金显著流入,导致港股近期也大幅上扬---哈继铭
    ·人民币的国际使用已具雏形。人民币在周边一些国家已经很有信用,周边国家及港澳地区都愿意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2008年底,国务院正式提出,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上世纪80年代日元的国际化正是从贸易结算使用日元开始的)。
  ·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结算,中国人民银行不断推动双边货币互换。截至2009年4月中旬,已先后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阿根廷等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本币互换协议。互换资金可用于贸易融资,其运作机制是,央行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的进口商品,这样,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离岸的人民币债券市场也已在香港设立,自2007年6月开始内地多家银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总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1984 年日元国际化加速:1984年5月,日本和美国政府就日本金融、资本市场自由化,日元国际化以及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日本金融、资本市场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发表了《日元—美元委员会报告书》,同时日本大藏省也发表了《关于金融自由化、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的公告,以上两份政府报告进一步整理并完善了日元国际化的具体措施,形成了体系化的政策方案,被视为日元国际化的里程碑。日本大藏省外汇审议会于1985 年3 月提交了具体方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进一步实行利率自由化、进一步完善并扩大公开短期金融市场;二是实现欧洲日元市场自由化,方便非居民使用日元;三是在东京交易欧洲日元,建立东京离岸市场。这使得国际对于日元的需求增强,日元逐步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中的一员,其在全球外汇储备币种中的权重由1976年的2.5%上升至1990年的7.7%。在此期间,国际对于日元资产的需求也显著增强,大量证券投资流入日本(流入规模从上世纪70年代年均15亿美元大幅上升至80年代年均190亿美元,其中1989年达到创纪录的1000亿美元),日本股市、楼市受益大幅上涨,1980~1989年日本股市年均涨幅达16%,远超过同期其他主要国家。同期日本股市市值大幅增长了7倍,占全球股票市值的比重上升至30%,使得东京一举成为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上世纪20年代的美元国际化也使美国资产价格受益。上世纪20年代起,美国经济地位的提高、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都逐步超越英国,使得美元地位逐步提高,挤压英镑的全球货币地位,体现为国际贸易中美元使用比例提高,以及美元逐步替代英镑成为全球储备货币。主要国家的外汇储备中美元币种的比重,从 1920年的不到20%上升至1928年的近60%。国际对于美元资产的需求显著增强,美国资产价格因此而受益,1923~1929年间美国道琼斯指数年均涨幅达24%,高于同期其他的主要国家股市。同期美国股市市值大幅增加了5倍,纽约也一举成为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中金首席解读周小川在两个月前发表的关于人民币的言论,从中挖掘出一个很大的、且比较现实的故事。与三年前的人民币升值论可相提并论,为证券市场带来了一个更大的题材,一个更长期的题材。这个题材下涉及:地产、银行、消费、资源等种种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炒作理由。此次市场快速拉高与今日较高位置依然出现放量承接有联系,若没有相当的预期存在,接盘不会如此直接。

    市场回到前高点之上,此次炒作氛围没有像前两次那样快速凝聚,地产在盘中略占优势,回档整理就是新一轮热点凝聚的过程,否则,整理会多持续几天。

    当下市场已经站稳了年线,也是众多投资者最关心的一条线,结合此次拉起的方式,形态突破得到确认,趋势得到强化。行情的主线也会逐渐浮现,这与新资金取向密切相关。

   观察的品种,日线一上一下两根影线,态势逐步明朗,周五再有新高就确认无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如何理解追随
后一篇:五要素看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