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华文明的光荣与缺憾--余秋雨

(2007-05-08 07:11:30)
标签:

文化

分类: 剪报备查

    余秋雨:山西太原剖析中华文明

    著名学者余秋雨带来一场题为《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的精彩报告。从大视野的角度为我们讲解历史文化知识,帮助我们提升城市管理者的文化素质,提高决策者的决策水平。 

  中华文明烙在每个人身上

  “文化是什么?学历、知识、考上名校、看书多少等等,这些都不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余先生的报告刚开场,已经引起全场观众的极大兴趣。

  “文化就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由此决定的生活方式。这两种因素长期沉淀,就成为一种集体人格,中华文明就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余秋雨在对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比较后,总结出中华文明最鲜明的特点。在所有人类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活了下来”。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横跨几千年,其生命力正是值得我们今天固守的优势,也是值得我们张扬的东西。

  “这种东西至今在你、在我、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有很深的烙印。”余先生设置的悬念让台下观众忍不住想急切知道,中华文明在自己身上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烙印?

  中华文明长寿的秘诀,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一直鲜活的文明

    中华文明作为“活得最久”的文明,一定有其“长寿”的秘诀,余先生对此用了三个“不喜欢”来描述。 

  一是中华文明不喜欢远征。

  埃及、希腊、古巴比伦等在硝烟和战火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文明的冷落和死亡。中华文明一路磕磕绊绊走到今天,而且还在继续滋养着我们民族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就会感叹,一个文明能够活下去是多么不容易。

    中华文明是农耕文明,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眷恋脚下这方热土,其文化地理环境决定了我们不喜欢迁徙,我们对远方的土地从来没有兴趣。“中国历史上再气吞山河的帝王,也没有过对远方领土的要求,中国不远征,所以不用承受外来文明的报复。正因如此,才使得中华文明得以保全和延续。而对古代文化而言,任何军事远征都是文化自杀。”

  这种文明至今沉淀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中,“人家的地方,咱们抢来干啥?”

  二是中华文明不喜欢极端。

    美国在搞单边主义,中东在搞恐怖主义,这都是极端主义。中华文明自古崇尚中庸之道,这一点沉淀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因为纯白或纯黑都是没有道理的小部分,只有中间广阔的灰色地带才是人类文明栖息的空间。

  “对,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反对各种极端主义的,而极端主义是破坏文明的。所以,“不要以为中庸之道是没出息,是和稀泥,中庸之道其实是至德,是需要大智慧的,它是人类思维中极其珍贵的一种模式,而这种不喜欢极端的中庸之道,正是中华文明延续至当代的巨大魅力所在。”

  三是中华文明不喜欢无序。

  在人们对此还有些迷惑时,余先生举出了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户籍制的创举,以此说明“中华文明很早就定了许多规矩,这些规矩就是一种有序管理,而科举制是使这种有序管理得以延续的关键。”因为“它保证了维持秩序所需要的对管理人才源源不断的补充,也正是在一代又一代文人为科举而背诵古代经典的过程中,中华文明被继承了下来。”(这是牺牲了自由的结果,而这种自由是其它文化的精华,但无序却是战争的祸端)

    所以,“中国古代文明对秩序的追求,值得我们后代感谢。”

  中华文明也有性格缺憾

  就像每个人都会有毛病一样,中华文明也有着自身的性格缺憾,对此,余先生以“三个不在乎”来概括,而这“三个不在乎”至今影响着众多中国人。

  一是中华文明不在乎公共空间,即公德。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搭乱建”等等国人身上的陋习就是表现。

  这是由于中华文明历来在乎的是家庭和朝廷,古代官员出巡,要打两块牌子,一块写肃静,一块写回避,把公共空间当成朝廷空间的延续。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家庭与朝廷之外的公共空间缺乏概念。

  “这种性格缺憾一直延续到今天。”因此,“重建公共空间道德和秩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大使命。当官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素昧平生的人负一次责,为公共空间负一次责。如此,你的生命才能真正精彩。”

    能在公共空间讲话的学者才是好的学者,学习研究应当在公共空间中让大家评判。

    “躲在小房间里搞学问是不会搞好的,与社会无关的学者怎么能做好社会的学问?”余秋雨还对所谓“精英主义”伪精英人士进行了抨击。他认为,总表现出一副自己的作品别人看不懂也不想让别人看懂的面孔的人,就是伪精英,因为他自己可能也搞不懂,做不出好东西,就故意装深刻。对公共空间的拒绝,是缺乏“公德”的具体体现,因为他们不愿为社会承担文化责任。

  二是中华文明不在乎实证。

  余先生说,中国现在假货多,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人们爱讲忠与奸、善与恶,却很少讲真与假。人们对数字不敏感,缺乏实证思维,导致我们不知如何判断真假,造成我们今天对假货的不敏感。值得高兴的是,如今,我们的科技和经济已经进入数字化实证时代,但是我们的思维并没有跟进,这应该是我们当前在文化思维上必须解决的严重问题。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毛病是,缺乏数字化管理。”由于缺乏实证精神,余秋雨指出,目前我们的文化界胡言乱语的东西太多,实证考察的东西太少。

  三是中华文明不在乎创新。

  在余先生看来,中国人思维上的保守永远是中华文化的弊病。当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专注于编写《四库全书》、专注于遥远的古代时,西方的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德国铺下了第一条铁轨,美国科学院成立。“我们在注视经典时,人家在探索未知。我们过去的文化很辉煌,但我们却在固守中衰落。”所以,创新对我们现在来说至关重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