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剪报备查 |
中华文明烙在每个人身上
“文化是什么?学历、知识、考上名校、看书多少等等,这些都不是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余先生的报告刚开场,已经引起全场观众的极大兴趣。
“文化就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由此决定的生活方式。这两种因素长期沉淀,就成为一种集体人格,中华文明就是中华民族集体人格的体现。”余秋雨在对中华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比较后,总结出中华文明最鲜明的特点。在所有人类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活了下来”。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横跨几千年,其生命力正是值得我们今天固守的优势,也是值得我们张扬的东西。
“这种东西至今在你、在我、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都有很深的烙印。”余先生设置的悬念让台下观众忍不住想急切知道,中华文明在自己身上究竟留下了怎样的烙印?
中华文明长寿的秘诀,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中一直鲜活的文明
一是中华文明不喜欢远征。
埃及、希腊、古巴比伦等在硝烟和战火中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文明的冷落和死亡。中华文明一路磕磕绊绊走到今天,而且还在继续滋养着我们民族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国人就会感叹,一个文明能够活下去是多么不容易。
这种文明至今沉淀在每个中国人的灵魂中,“人家的地方,咱们抢来干啥?”
二是中华文明不喜欢极端。
“对,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反对各种极端主义的,而极端主义是破坏文明的。所以,“不要以为中庸之道是没出息,是和稀泥,中庸之道其实是至德,是需要大智慧的,它是人类思维中极其珍贵的一种模式,而这种不喜欢极端的中庸之道,正是中华文明延续至当代的巨大魅力所在。”
三是中华文明不喜欢无序。
在人们对此还有些迷惑时,余先生举出了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推行郡县制、户籍制的创举,以此说明“中华文明很早就定了许多规矩,这些规矩就是一种有序管理,而科举制是使这种有序管理得以延续的关键。”因为“它保证了维持秩序所需要的对管理人才源源不断的补充,也正是在一代又一代文人为科举而背诵古代经典的过程中,中华文明被继承了下来。”(这是牺牲了自由的结果,而这种自由是其它文化的精华,但无序却是战争的祸端)
中华文明也有性格缺憾
就像每个人都会有毛病一样,中华文明也有着自身的性格缺憾,对此,余先生以“三个不在乎”来概括,而这“三个不在乎”至今影响着众多中国人。
一是中华文明不在乎公共空间,即公德。
“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搭乱建”等等国人身上的陋习就是表现。
这是由于中华文明历来在乎的是家庭和朝廷,古代官员出巡,要打两块牌子,一块写肃静,一块写回避,把公共空间当成朝廷空间的延续。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家庭与朝廷之外的公共空间缺乏概念。
“这种性格缺憾一直延续到今天。”因此,“重建公共空间道德和秩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重大使命。当官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素昧平生的人负一次责,为公共空间负一次责。如此,你的生命才能真正精彩。”
二是中华文明不在乎实证。
余先生说,中国现在假货多,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人们爱讲忠与奸、善与恶,却很少讲真与假。人们对数字不敏感,缺乏实证思维,导致我们不知如何判断真假,造成我们今天对假货的不敏感。值得高兴的是,如今,我们的科技和经济已经进入数字化实证时代,但是我们的思维并没有跟进,这应该是我们当前在文化思维上必须解决的严重问题。
三是中华文明不在乎创新。
在余先生看来,中国人思维上的保守永远是中华文化的弊病。当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专注于编写《四库全书》、专注于遥远的古代时,西方的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德国铺下了第一条铁轨,美国科学院成立。“我们在注视经典时,人家在探索未知。我们过去的文化很辉煌,但我们却在固守中衰落。”所以,创新对我们现在来说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