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新旧教材内容对比

(2024-07-30 10:57:59)
分类: 读书文摘
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行了修送审,并已全部通过初审。根据教育部统一安排,七年级上册于2024年秋季投入使用。为了帮助广大一线教师在暑期提前熟悉新教材、在新学期用好新教材,现将华东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新旧教材内容对比如下。一、总体情况
新教材删除了原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七年级上册从共5章变为共4章。为了避免章、节同名,原“有理数元第1节的节名从“有理数”改为“有理数的引入”;原“整式的加减”单元的章名改为“整式及其加减”。4内容分别为:第1章 有理数;第2章 整式及其加减;第3章 图形的初步认识;第4章 相交线和平行线。1.构建数学活动链条每册教材安排了2个“项目学习”,每章安排了“数学活动”,一定数量的节安排了“阅读材料”和“信息技术应用”,从整册书到章再到节形成数学活动链条,集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其中,“信息技术应用”和“数学活动”是新增加的栏目。“信息技术应用”就是利用数学专用软件或信息技术软件等教学工具开展数学实验和探究,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数学知识的建构。“数学活动”可以作为整章学习后复习的一个环节,综合运用该章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和数学中的问题,强调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2.习题和复习题的编排原则重视练习和习题的选择与配备,以练习划分课时,每个课时设置相应的练习。习题和复习题的编排遵循如下原则:
(1)层次性和选择性:各节的习题分A、B两组,各章的复习题分为A、B、C三组。其中,A组供全体学生使用,B组供师生选用,C组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
(2)应用性:有一定数量的题目与实际相结合,以培养实践意识。
(3)探究性:在B组和C组中适当安排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题目。
3.创设反映中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最新成就的现实情境
在七年级上册第1章“有理数”的习题1.11第7题(第58页)中,创设中国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量子计算机)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在第2章“整式及其加减”的“2.2代数式的值”的第91页例2中,创设“美丽中国建设”的现实情境。在第3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的“3.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第123页中,给出中国空间站的图片。在第4章“相交线与平行线”的“4.2 平行线”的第182页中,给出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图片。
4.封面设计
封面作为教科书的“外衣”,也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承载着重要的教育功能。通过封面,学生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其色彩、图片等“妆容”的美丽,还能够从封面的图片中体会到数学学习中的一些思想方法、所需要的学习工具以及知识特征等,更能够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祖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数学的美丽与魅力,这也是封面所蕴含的育人功能。
封面下部约三分之二处为封面主图片,图片选择实物照片或示意图,紧跟时代,突出反映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新成就。学科名称处采用水滴状,亦意为汗滴状设计,其包含两层寓意:一是无数水滴汇聚成海,寓意为数学知识的海洋;二是“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汗滴作为努力的象征图形,寓意为知识的学习需要个人的努力。如图1所示,其中七年级上册封面采用“上海长江大桥”作为主图片。
二、第1章有理数
1.在第1节“有理数的引入”中放入旧教材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中的阅读材料“华罗庚的故事”。
2.强调代数推理。如图2,在七上第31页中,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和运算律推导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3.为了在运算的基础上构建代数推理体系,对代数概念给出基于运算的定义。如图3,七上第25页在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后,对“相反数”的意义进行了进一步的认识。
也就是说,对于相反数,可以给出如下基于运算的定义:若,则称互为相反数。我们可以把这种基于运算的定义作为代数推理的依据。例如,我们可以用相反数的定义证明“负负得正”:
例:证明(−1) ×(−1)=1。
由相反数的定义得(−1)+1=0,
两边同乘−1得(−1) ×(−1)+(−1)=0。
这表明(−1) ×(−1)与1都是−1的相反数。
所以,(−1) ×(−1)=1。
4.“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中,将阅读材料“中国人最早使用负数——《九章算术》和我国古代的‘正负术’”的标题改为“《九章算术》和 ‘正负术’”。
5.把旧教材的“2.11 有理数的乘方”和“2.12 科学记数法”合并为新教材的“1.11 有理数的乘方”一节。如图4,即把科学记数法的内容放入“有理数的乘方”中,并在定义、例题和练习中增加了负数的情况。教材在八下“分式”一章讲了“零指数幂和负整式指数幂”后,还会进一步完善科学记数法。
6.章末增加数学活动“无限循环小数能化为分数吗”。
毎章末的“数学活动”、节中的“阅读材料”和“信息技术应用”都不单独占课时,应根据教学需要适时把这些内容融入教学和复习中。
三、第2章整式及其加减
本章将旧教材章末的“综合与实践 身份证号码与学籍号”作为新教材章末的“数学活动 居民身份证号码和学籍号”。由于旧教材章末的“综合与实践”需要2课时,而新教材章末的“数学活动”不单独占课时,因此,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本章减少了2课时。本章继续强调代数推理,如图5,首次在七上111页例题中出现了代数推理问题,并在121页复习题C组中安排了相应的练习题(第18题)。
四、第3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1.如图6,在“立体图形的视图”中丰富“投影”内容,并扩展为1课时,使新教材该节的课时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1课时。
2.教材对“五种基本作图”采取分散处理,不再集中讲解。如图7,七上158页在探索“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后,用“概括”栏目对“尺规作图”的意义进行了说明。
新教材对尺规作图,不是仅展示作图步骤,让学生机械地按步骤操作,而是凸显尺规作图的思维含量,引导学生探索尺规作图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七年级上册第3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的“3.6 角”中,根据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得出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新教材在七上158页给出如图8所示的思路分析,而旧教材仅给出了作图步骤。
在七年级上册第4章“相交线和平行线”的“4.2 平行线”中,利用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这一基本作图,得出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平行线的方法。
在七年级下册第8章“三角形”的“8.1 与三角形有关的边和角”中利用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这一基本作图,探索得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在七年级下册第9章“轴对称、平移与旋转”的“9.1 轴对称”中,根据线段和角都是轴对称图形,探索得出作线段垂直平分线和作角平分线的方法。对于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当已知点在已知直线上时,作垂线就是作平角的平分线;当已知点不在已知直线上时,作垂线可以转化为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至此,包括小学学习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在内,五种基本作图全部探索完成。在后续学习中,研究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的有关性质和判定都是把尺规作图作为探究手段。尺规作图作为探究手段,贯穿整个图形与几何学习全过程。
3. 新教材将旧教材的综合与实践“制作包装盒”作为数学活动。
五、第4章相交线和平行线
1.新教材将旧教材“5.2 平行线”中的“阅读材料 九树成行”移至“4.1 相交线”中,并在“4.2 平行线”中增加信息技术应用“画直线等分三角形的面积”。在章末增加数学活动“画平行线”。
2.七上174页出现了“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在此可以“回头看”绝对值的概念(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3.教材189页对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用反证法进行了说理。教材八上“第10章 数的开方”中,用反证法证明了“是无理数”。反证法正式出现在教材八上“第13章 勾股定理”一章中。对此,教师心中要有数。


六、项目学习


新教材每册末安排2个项目学习,初中6个学期共12个项目学习,原则上每学期上半学期与下半学期各实施一个项目学习。项目学习与数学活动的区别在于:项目学习需要用到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数学活动主要是用本章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每个项目学习课堂教学需要3课时(往往需要学生分小组在课外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第1课时:明确活动内容及其相关的知识;形成活动小组,制订小组活动计划。小组活动计划包括:小组成员名单;小组成员分工;活动过程(包括具体的活动日期、内容、形式);可能有的学习成果;学习成果展示的形式等内容。

第2课时:中期交流与答疑(主要是在课外完成实地测量、上网查找资料等研究活动中的体会与困惑)。

第3课时:成果展示。

每个项目的编写形式是相同的,包括以下部分:先呈现了一个驱动性情境,用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入项目主题。之后,项目列举了可能需要的知识与材料、活动与成果的形式等,使学生有目的、有准备地开展项目学习。最后,每个项目主题下给出了两到三个相对应的子任务供教师与学生使用或参考,师生也可在该主题下自主提出其他相关的子任务开展项目学习。每个子任务下都给出了相应的任务情境、成果导向的任务要求、以及活动流程建议。

项目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项目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给出了项目学习评价内容:学生对真实情境中问题的理解,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适切性,结果预测的合理性,关注解决问题的实施方案,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考、交流与创意表现;项目研究成果的质量。”)。在八下讲了“平行线间的距离”后,可以对“距离”作如图9所示的概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