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学知识滞后作用下的数学答题技巧
(2022-05-25 17:00:03)分类: 读书文摘 |
通览全卷、按照选择+填空+17+22+18+19+20+21的顺序作答,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不要开考铃一响就急急忙忙的去做题,这样不好,前几个题一定要看准,稳住,慢慢进入我们的做题节奏!
等到情绪基本趋于稳定,大脑趋于亢奋,此后七八十分钟内就是最佳状态的发挥或收获丰硕果实的黄金季节了。实践证明,满分卷是极少数,绝大部分考生都只能拿下大部分题目或题目的大部分得分。因此,实施“有先有后”及“分段得分”的考试艺术是明智的。
1.先易后难(先熟后生,先小后大)。就是说,先做简单题,再做复杂题;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再结合自己的实际,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最后两题未必比前面的题难,难、易因人而异。
2.先高(分)后低(分)。即在考试的后半段时要特别注重时间效益,如两道题都会做,先做高分题;估计两题都不易,则应先就高分题实施“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时间不足前提下的得分。要结合实际,要因人而异,谨防“高分题久攻不下,低分题无暇顾及”。
那么如何从拿不下来的题目中分段得点分呢?
缺步解答
如果遇到一个很困难的问题,确实啃不动,一个聪明的解题策略是,将它们分解为一系列的步骤,或者是一个个小问题,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尚未成功不等于失败。特别是那些解题层次明显的题目,或者是已经程序化了的方法,每进行一步得分点的演算都可以得分,最后结论虽然未得出,但分数却已过半,这叫“大题拿小分”。
跳步答题(即两头凑中间)
解题过程卡在某一环节上是常见的。这时,我们可以先承认中间结论,往后推,看能否得到结论。如果不能,说明这个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如果能得出预期结论,就回过头来,集中力量攻克这一“卡壳处”。
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卡壳处”的攻克来不及了,那么可以把前面的写下来,再写出“证实某步之后,继续有……”一直做到底,这就是跳步解答。也许,后来中间步骤又想出来,这时不要乱七八糟插上去,可补在后面,“事实上,某步可证明或演算如下”,以保持卷面的工整。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想不出来,可把第一问作“已知”,“先做第二问”,也是跳步解答。
退步解答(先特殊后一般)
“以退求进”是一个重要的解题策略。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那么,你可以从一般退到特殊,从抽象退到具体,从复杂退到简单,从整体退到部分,从较强的结论退到较弱的结论。总之,退到一个你能够解决的问题。为了不产生“以偏概全”的误解,应开门见山写上“本题分几种情况”。这样,还会为寻找正确的、一般性的解法提供有意义的启发。
辅助解答
一道题目的完整解答,既有主要的实质性的步骤,也有次要的辅助性的步骤。实质性的步骤未找到之前,找辅助性的步骤是明智之举,既必不可少而又不困难。如:准确作图,把题目中的条件翻译成数学表达式,设应用题的未知数等。
书写也是辅助解答。“书写要工整、卷面能得分”是说第一印象好会在阅卷老师的心理上产生光环效应:书写认真—学习认真—成绩优良—给分偏高。
有些选择题,“大胆猜测”也是一种辅助解答,实际上猜测也是一种能力。
高考数学试卷共有22个题,考试时间为两个小时,平均每题约为5.7分钟。为了给解答题的中高档题留下较充裕的时间,每道选择题、填空题应在二至三分钟之内解决。若这些题目用时太长,即使做对了也是“潜在丢分”,或“隐含失分”。要学会放弃,要从容的先放一放,记住,在过往无数的考试中,你几乎没有得过150!做到立足基础题目,力争高水平。平时做作业,都是按所有题目来完成的,但高考却不然,只有及其个别的同学能交“满分卷”,因为时间和个别题目的难度都不允许多数学生去做完、做对全部题目,所以在答卷中要立足基础题目。基础题目通常是试题的主要构成,是考生得分的主要来源。学生能拿下这些题目,实际上就是数学科打了个胜仗,有了胜利在握的心理,对攻克高档题会更放得开。
(不知是否科学)要十分重视第一印象.心理学表明,考生在接触试题时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对新事物的反应灵敏,容易迅速做出决定.经验表明,第一感觉的正确率在80%以上.因此,不要轻易改动第一次做出的选择.在检查的时候,同学们不要按照第一次答题的角度去考虑,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没有充分、足够的理由不要推翻第一次的选择.
走进高考数学考场的你,一定要放下你所谓的理想,降低自己的预期,让一个清清的少年去面对纯纯的数学,两厢安好,不见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