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也是白居易的成名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
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就是说:长安米价正贵,在这里居住可不太容易)。但当他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白居易也从此名声大振,为人所熟知(见张固《幽闲鼓吹》)。
艺术起句实赋草字,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原上,草木繁盛,一岁岁,一年年,枯荣交替,不知经历了多少春夏秋冬。这两句平平淡淡地如实写来,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与枯败的自然规律。而作者以“离离”二字冠于句首,则给我们造成一种春草繁茂的印象。所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二句的重点在“荣”,而不在“枯”。这就为下面的两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了铺垫。据说此二句尤为顾况所赏识,原因在于它不仅展示了草木的顽强生命力,而且揭示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客观规律,同时也象征人在逆境中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极言春草的茂盛、原野的阔远及春日的和煦。“古道”、“荒城”紧扣题中“古原”,用人事的代谢与自然界的光景常新作对照,以“侵”、“接”二字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传神写照,可谓善于体物。末句卤草关合人事,远送王孙。王孙借指作者的朋友。用春草之繁茂借喻别离之情的传统,由来已久。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注释】
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唐以后成为科举试士诗的一体。
离离:纷披繁茂的样子。
荣:茂盛。这两句借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作者的朋友。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远芳、晴翠,这里均指草。
王孙,泛指行者,这里指游子。
歌曲下载:赋得古原草送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