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忙,年味浓,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我想到三句话。第一句:是中国人,没有不过中国年的。第二句:是中国娃,没有不收压岁钱的。第三句:是中国人,不是中国娃,没有不发压岁钱的。
这压岁钱的风俗可谓源远流长,有据可查的,打从汉代就开始盛行了,它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是大人给小孩的护身符,以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关于这压岁钱,有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民间故事。
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黑的身子,白白的双手,他每年除夕夜里都会出来四处遛达,他这遛达是为啥?他是为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一旦被他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最要命的是孩子退烧后就会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人们怕祟来伤害自家的孩子,就整夜点灯不睡,叫“守祟”。
话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自是十分珍爱。在除夕夜,为防止祟来侵扰,夫妻俩就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玩的是不亦乐乎。孩子玩累了,困了,上床躺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顺手就放在了枕头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小妖祟来了。祟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的枕边散发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被吓跑了。这件事一传扬开来,大家就纷纷效仿,在除夕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用红纸包着的钱从此被称为“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时间一长,也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我是听着大人讲的这个故事长大的,我自然也是拿着大人给的压岁钱长大的。如今长大了又当上孩子他爹的我,自然也是要给孩子讲这个故事,并给孩子压岁钱的。别说,我这一讲一给,我儿子这一听一收,这一讲一听、一给一收之间,还真是延续着一种中国的年味,细细品,这里面还泛着些传统的文化味。可除了年味和文化味,我总觉得这里面还少了一点啥味,——年过完了,孩子把压岁钱花了,物质上孩子是享受了,可精神上孩子是否有更多的记忆呢?
我突然想到我们在给孩子压岁钱的时候,同时给孩子写上一封信,把信和钱一起装进压岁包,是否更有意义呢?如果每个孩子每年在收到很多人给的压岁钱的同时,又收获一封封对他(她)的成长充满厚望的信,等他(她)长大成人后,时不时拿出来看看,那会是一笔怎样巨大的精神财富呢?重温他(她)成长过程中每一个新年曾经有过的一份份亲朋戚友的新春祝福,必定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
此刻,我的面前就摊开着这样一封信,这是我妈妈2006年过年时写给我儿子的。那一年,我没有带孩子回老家过年,妈妈想她的孙子,寄来压岁钱的同时,也寄来了这样的一封短信:“奶奶的唯一宝贝孙子,奶奶希望你在家能听爸妈的话,在学校能听老师的话,跟同学团结友好,好好学习,做一个好孩子、好学生,争取班里是最优秀的。奶奶对你有信心。奶奶好想好想能天天都见到你。祝健健康康,天天快乐。”等儿子长大了再看这封信,我想他肯定会很珍爱的。
博友们,牛年的钟声就要敲响,在给孩子准备压岁钱的同时,请拿出纸和笔,也给孩子写一封祝福牛年的信吧!
(千岛2009年1月24日写于北京以北偏西)
特别声明:
千岛原创稿件,新浪独家首发,私人转载或媒体采用须本人同意。
感谢新浪博客首页推荐本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