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看北京 |
周六,我夜宿北京最东北端,密云县花园村的雾灵溪谷。
周日一大早醒来,呼吸着大山里清新的空气,我浑身格外清爽,心自然也爽了起来。
我和同伴们徒步一刻钟,就到了北京第一缕阳光诞生地。
遗憾的是晚了一步,太阳已跃过山顶。我只能想象第一缕阳光正照耀在我身上。
这里是四县交界点。站在界石上,往东一步是承德,往南一步是兴隆,往北一步是滦平,往西一步就是密云。
我戏言:“不小心从界石上摔下来,得好好看看疼的是哪个县。”
众人大笑。
沿公路往回走一百多米,我们上了窄窄的田间小道。我们准备攀爬五虎门野长城。
玉米杆高过人头,没有当地向导带路,从哪上山实在是件难事。
我边走边拍风景,不知不觉,一个人落后了一大段,转眼就不见了大部队。
我在山沟中穿行,手机没信号,也无法联系。
我两次原路返回,第三次才找对路,好不容易追上了众人。
向导还以为我以前来过,他说:“一个人摸上山挺费劲的。”
吃一堑长一智,我不敢再掉队了。
这是我第一次在野长城上行走,翻越了三座山,花了四个小时。
相比重新修复已对游人开放的长城,野长城给人的震撼力更强。原始,粗犷,令人浮想万千。
断壁残垣,岁月在五虎门长城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当年边关的狼烟烽火已经熄灭,现在极目远眺,环绕城墙的只有满山的绿色。
拐过一个山弯,五虎门沟映入眼帘。远远看去,一座双孔桥横于两座山峰之间。
向导介绍道,五虎门沟连长城一景,其建筑设计为长城一绝。
原来,这里地势低洼,水多,长城经过此处需留出水路,所以修了这两扇水门。
现在两扇挡水用的石门已不见,空留下两座门洞,所以远看象双孔桥。
向导还给我们说了一个典故。
相传明朝年间,修建此处长城时,白天修,夜里塌。
监修官暗查后得知,原来修起长城后,挡住了一群猪怪来往之路,猪怪便夜间出来拱塌长城。
设计官便采取“以虎降猪”之法,在两座门拱的内外共刻了4只虎头。西门洞内的桥下,又用一块整石雕了一只虎,这便是五虎门名字的由来。
听完故事,五虎门长城在我心里突然鲜活了起来。
长城,看着是静态的。其实,它是有生命的。
长城,增添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让炎黄子孙魂绕梦萦啊!
走过门洞,不远处传来泉水叮咚之声。
我们循声而至,一块石头上镌刻着“第一泉”三个大字。长年风吹雨淋,刻痕已经很浅,字迹细看才能分辨。
我们所带的水早已喝干,都化为全身的汗。嗓子正冒烟,低头像老牛那样一阵猛灌,清凉甘甜啊!
我不禁感叹:“这水可是纯污染。”
同伴们听得一愣,随之哑然失笑。
呵呵!我没注意口误了,“无污染”变成了“纯污染”。
我们把沙果洗净。
阴凉的树荫驱走了阳光,我们坐下来大快朵颐。
酸甜的沙果,此时此刻简直成了仙果。
这是刚在山上从一位大妈手中买的。两块钱,大妈给了三四斤。
我们想给她加点钱,她拒绝了,她说这钱足够了。
朴实的山民,朴实无华正如长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