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心学智慧”如何照见当下

(2025-07-26 07:32:48)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推荐材料
“心学智慧”如何照见当下
解放日报 王一 2025-07-26
跨越数百年,王阳明及其《传习录》始终是中国思想史上的耀眼存在。

从明代的版本更迭到如今的通俗解读热潮,这部经典既见证了学术思潮的流转,也映照着不同时代的精神需求。

“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智慧,穿越时空,依然能指引现代人找到内心的“定盘针”。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的对话中,我们一起走近《传习录》,感受心学思想的持久生命力。


阳明学的“即体即用”

读书周刊:作为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精华,《传习录》从成书至今,经历了哪些关键的发展阶段和重要版本更迭?

温海明:《传习录》从成书至今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刊刻本是正德十三年(1518年)薛侃在虔州(今江西赣州)刊刻的。第二个刊刻本是由南大吉、南逢吉兄弟于嘉靖三年(1524年)10月在绍兴刊刻的,后曾多次重刊,其中阳明书信和短文数目经过多次增订或删减。第三个刊刻本是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水西精舍刊本,钱德洪编定全书本《传习录》下卷时,对阳明问答语录的增删和移易,体现出钱德洪对阳明思想的理解。第四个刊刻本是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崇正书院刊刻本,通行本《传习录钱德洪跋》最后有“门人钱德洪拜古于蓟之崇正书院”字样。第五个刊刻本是《王文成公全书》本,目前存世有隆庆二年郭朝宾等杭州刊本、隆庆六年谢廷杰等刊本。谢廷杰刊刻《全书》,是为了争取王阳明入祀孔庙。随着谢廷杰本的刊行,《传习录》的内容就确定下来了。

读书周刊:这些年心学大热,通俗解读《传习录》的著作也犹如雨后春笋。

温海明:是的,但真正翻译和解读得比较细心和准确的本子其实寥寥无几。之前一些重要的《传习录》解读本,如陈荣捷《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和邓艾民《传习录注疏》都有丰富的注释,但没有全文翻译。我在长期教学生涯当中,发现前人的本子对一些疑难问题既没有翻译,往往也没有注释,所以我的新书《传习录明意》在全文翻译的基础上进行哲学解读,把最难理解的部分,用现代哲学的语言加以新的诠释。

读书周刊:纵观《传习录》多年来的各种版本,不同时代的学者对《传习录》核心概念的理解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

温海明:《传习录》自明代成书以来,经历过复杂的版本流变,不同时期其内容编排、注释风格和解读角度皆有所不同,与当时的学术思潮与社会环境有关。从内容编排角度看,刚开始是阳明讲学的文献整合,后来逐渐变得学术化和体系化;从注释风格的角度看,整体来说是从经学诠释到多元阐释;从解读角度看,从道德实践过渡到现代性对话。

这种演变与时代发展的动力机制相关。首先是学术思潮开始迁移,从经学到考据学,再到西学东渐与跨学科研究,注解方法需要与时代学术范式变革相协调。其次是社会需求发生变化,晚明士人借《传习录》批判理学,民国时期心学成为民族精神重构的资源,当代则成为回应现代性危机的思想资源。再次是媒介技术革新,从雕版印刷的版本差异,到数字时代的超文本注释,文本载体形式直接影响思想接受方式。当代版本一方面回归文献基础(如多个出版社有《王阳明全集》不同版本),另一方面走向大众化解读(如漫画版、音频导读版)。这种张力印证了阳明学“即体即用”的特质,随着数字化、音频化、影像化的导读版本越来越多,今天如何解读和传播心学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读书周刊:您之前也提到,大众对王阳明及其心学还存在着误解,您认为有哪些常见的误解?如何纠正这些误解?

温海明:对心学常见的误解有:认为心学是唯心主义,认为王阳明“心外无物”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是主观唯心主义。其实,王阳明并不否认客观存在,而是强调事物的意义和状态与人的意识、认知相关,如“岩中花树”并不否认花和树的实存。有人误会心学跟禅宗差不多,其实是不了解心学的儒家本体,不能理解其核心理论(如“致良知”)源自孟子。有人误以为心学空谈误国,其实心学强调“事上磨炼”,反对脱离实践的静坐,更反对不负社会责任。有人误会心学等同于“随心所欲”,其实“灭人欲”是“去私欲”不是放纵本能,思考行事都要以良知为准则。

总之,纠正这些误解还是要回到王阳明心学的核心,即“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传习录明意》强调王阳明哲学是易意学,是“明意”进而改变自己意念的学问。《传习录明意》对阳明心学通常的误会都有不同程度的纠正。

读书周刊:历史上《传习录》对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发展和国民性塑造产生了巨大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些国家在吸收阳明心学思想时,进行了哪些本土化改造?

温海明:在日本,阳明学一开始被误读,后来逐渐成为明治维新的精神引擎。佐藤一斋门人将阳明学与尊皇倒幕结合,“心即理”被诠释为“打破门阀”,“知行合一”成为即时行动的号召。吉田松阴等维新先驱以阳明学为思想武器,成为幕末志士的行动哲学,后来又成为明治维新的精神动力。

《传习录》在韩、日的影响揭示了思想传播的规律,即本土需求决定诠释方向。韩国在朱子学框架内进行哲学突破,催生霞谷学的生命哲学;日本则将其锻造为破除封建、推动维新的精神利刃。两者都说明,阳明心学“致良知”有力量回应时代困境,激活主体的创造性,进而成为改变时代的精神力量。日本在吸收阳明心学(“阳明学”)过程中,基于自身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时代需求,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形成了与中国传统阳明心学既同源又独具特色的思想体系。

中日阳明学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根本,都反对僵化的格物穷理,主张内在心性觉醒,都有平民化倾向,打破学术垄断,强调“愚夫愚妇皆可成圣”。中日阳明学不同点主要在于:中国强调道德修养的内省与本体论思辨,日本强调行动实践与社会变革;中国主要是士大夫的修身哲学和考据学问,日本成为武士、志士的行动指南,推动维新;中国融汇儒释道,但保持儒学本位,日本深度结合神道和禅宗。可见,日本阳明学在保留心学内核的同时,通过强化行动性、简化哲学思辨、融合神道精神,将其转化为符合武士伦理与近代化需求的实践哲学。这种改造使阳明学从道德哲学变为变革引擎,最终在明治维新中释放出巨大能量。而中国阳明学因受制于帝制结构,反而在清代渐趋沉寂。两者对比,生动展现了阳明学在不同时代和文化土壤中的命运分殊。

“定盘针”就是“明意”

读书周刊:在当代社会,心学思想备受关注,您认为现代人阅读《传习录》,能从中获得哪些对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有实际帮助的启示?

温海明:《传习录》思想可以穿透时空,对现代人的个人成长和社会生活仍具有启示意义。如“心外无物”并非否定客观世界,而是强调人的意识的主动性,心思意念对世界的意义具有赋予权,人要尽量把握认识世界的主动性。在信息爆炸时代,年轻人应该化被动为主动,避免被外界标准(何谓成功等)被动绑架,努力回归内心真实需求,要主动驾驭自己的意识,而不让意识随波逐流。

“知行合一”可以成为对治“拖延症”的行动哲学。真正的认知必然导向行动,人要主动去行动,进而反思、调整再行动,在行动中成长。“事上磨炼”可以成为对治焦虑社会的定心术,要直面焦虑,思考原因,进而摆脱负能量的影响。

要用“致良知”对抗精神内耗,良知不是道德教条,而是内在的道德直觉,是当下意识清明的生命智慧,用良知做事,强调心安、无悔;要用“万物一体之仁”破解人际关系,突破自我中心,建立共生意识;要用“利他思维”替代零和博弈,学会主动分享资源,赢得他人信任,转化人际关系;要理解对方处境背后的“未满足需求”,呼应非暴力沟通,把“省察克治”变成数字化时代的专注力训练。

心学修养可以帮助人们从独善其身到兼济天下,帮助企业家用“致良知”重塑商业精神,个人修身“明意”可以整体性地改变社会风气。

读书周刊:王阳明对“天理”与“人欲”的阐释,与现代消费主义社会中欲望管理有何关联?

温海明:王阳明认可孟子,强调“寡欲”,他接续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并做了心学的理解,即每时每刻都要转化人欲,不被人欲牵绊。王阳明对“天理”与“人欲”的阐释直指现代消费主义的核心困境——当欲望被资本无限放大,人如何守护内心的清明?其思想不仅具有批判意义,更提供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精神修炼体系。不是要灭绝欲望,而是要去除遮蔽本心的私意执着。要在“明意”的基础上,觉知“起念”,破除消费无意识,要在事上磨炼,在消费场景中修行,将“占有欲”转化为“创造欲”与“利他欲”。阳明说“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这枚“定盘针”就是“明意”,是现代人对抗消费异化的精神罗盘。

读书周刊:人工智能时代,机器能否具备“良知”?心学思想是否能为探讨人工智能伦理提供哲学依据?

温海明:阳明强调“知行合一”依赖身心一体,如羞愧时脸红,但AI缺乏身体体验。人机关系的终极答案不在机器能否具备良知,而在人类能否以“致良知”的精神驾驭技术,天地本无心,而人为其心。当AI成为人类良知的镜鉴与延伸,方能实现真正的“万物一体”,这是今天人工智能发展非常关键的地方。这方面,心学可以为探讨人工智能伦理提供哲学依据,因为心学讲至善、知行合一,这都是人工智能需要发展的方向。

AI伦理的真正危机,不是机器缺乏良知,而是人类在技术狂欢中遗忘自己的良知。所以需要用心学来解决AI伦理的“责任离散化”“价值窄化”难题;指引人机关系走向“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在敬畏心性本体中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太极图式统一。正如阳明所言:“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而这一点“灵明”就是“明意”,意识的清明是人类在AI时代不可让渡的伦理主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