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陈希旦:90岁是艺术生命的新起点

(2025-07-25 07:18:38)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推荐材料
陈希旦:90岁是艺术生命的新起点
解放日报 李君娜 2025-07-25
在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历程中,陈希旦是一个值得被记住的名字。

近日,上海朱家角全华水彩艺术馆迎来“全华水彩艺术馆20周年·陈希旦90华诞水彩画作品展”。展览展出了陈希旦近年来创作的50幅新作,包括《悉尼港》《正午阳光》《上海外滩》《水乡傍晚》等代表作。这些作品以其明快的色彩、流动的笔触和独特的“干湿结合”技法,向观众展示了一位九旬老人对艺术的不竭热情与创造力。

作品都从生活中来

走进位于朱家角的上海全华水彩艺术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陈希旦近年创作的《悉尼港》系列。这系列作品以大胆的构图和绚丽的色彩,展现了悉尼歌剧院在阳光下的壮丽景象。陈希旦运用湿画法表现天空的辽阔,用大面积纯色制造视觉对比,暗部细节处多用叠色,留白处则常用枯笔一扫而过。这种技法使得作品既保持了水彩画特有的清新流动感,又通过精准的用色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视觉冲击。

在代表作《正午阳光》中,陈希旦对水面波纹和阳光透射效果的处理尤为精妙。画面中,阳光透过树叶在水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看具有油画的厚重感,近观则能体会到水彩的灵动之美。这种独特效果源于他对印象派光影处理方式的巧妙借鉴,也是他多年艺术探索的结晶。

“现在,每天画画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它让我的生活更有意义,更快乐,更自由。”陈希旦这样描述他当下的创作状态。

陈希旦近年来居住在澳大利亚,尽管年事已高,依然坚持创作,体力允许时直面自然写生,不便时则参考照片,但所有作品都“从生活中来”。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艺术的执着,贯穿了陈希旦长达70余年的水彩画生涯。

肩负水彩画使命

陈希旦成名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年纪轻轻的他已经和许多水彩画大师在一起创作。陈希旦说:“钱延康先生领我进入水彩画的大门。吴大羽先生在一次美协绘画组会议后,在寒风中足足站了三个多小时,给我讲解‘印象派’。我算是沾了这些大师和水彩画的光。”

也因为成名早,陈希旦还没毕业就被一师附小调去当美术老师,还参与了上海小学美术教材的编撰工作。“文革”时期,陈希旦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修正主义艺术家”“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画被撕成碎片,泡在水里。陈希旦回忆:“我在织布厂当临时工,失望彷徨,但厂里的工人朋友没有歧视我。”

1975年,胡铁生帮助陈希旦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创作室工作,使他有了优良的创作条件和环境。“许多水彩画的前辈如潘思同先生、李泳森先生、雷雨先生、樊明体先生等,毫无保留地与我一起写生、画画、共同探讨。老一辈水彩画家希望中国的水彩艺术能早日繁荣,我在其中受益匪浅。所以,我庆幸这一生入了水彩画的门,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完成前辈们的心愿。”

2006年,已过古稀之年的陈希旦萌生了搞一个水彩画艺术馆的想法:“把国内好的水彩画都留下来,多好!”正巧,青浦朱家角一家文化机构负责人愿意免租提供一幢清代古建筑作为馆址。2006年6月,全华水彩艺术馆开馆了,馆内收藏并陈列了很多当代著名水彩画家的作品。

这是中国第一家专业水彩艺术机构。朱家角这一江南水乡,也体现了陈希旦对“水”与“彩”关系的深刻理解:“水彩,水乡,彩色。所以我觉得水彩画放到朱家角是非常合适的。”

在《水乡傍晚》中,陈希旦将朱家角的温婉与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中,夕阳的余晖洒在古老的民居上,水面倒映着天空的彩霞,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与韵律。

从上海到世界的跨越

陈希旦的艺术人生与上海紧密相连。

20岁出头时,他的作品便被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选中出版。对城市景观情有独钟的他,走遍了上海的大街小巷,用画笔记录下这座城市的灵魂与脉动。在他的笔下,上海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一个充满艺术可能性的精神家园。这种对城市的深情回望,使他的作品超越了简单的风景描绘,成为城市记忆的艺术载体。

而上海,这座陈希旦土生土长的城市,在中国水彩画史上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陈希旦介绍:中国的水彩画历史要从100年前说起。当时,水彩画从上海土山湾一带由传教士传入。这座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成为中国水彩画发展的摇篮。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汇聚了全国最优秀的水彩画家,奠定了上海在中国水彩画界的地位。陈希旦回忆:“50年代,上海是中国水彩画家最多的地区,约有十几人,包括李咏森、钱延康、雷雨、沈绍伦等。”

2010年,首届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画双年展举办。朱家角国际水彩画双年展的创办,是陈希旦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作为目前全世界唯一一个水彩画双年展的策展人,他实现了“100年前,水彩画从上海走进中国,100年后,中国的水彩画从上海朱家角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跨越。

一位外国专家感叹:“朱家角是水彩画家的天堂。”第一届朱家角国际水彩画双年展收到3000多幅画作,展出250多幅佳作。迄今,每次双年展都吸引了几十个国家的画家参与,大大增强了中国在国际水彩艺术领域的话语权。

站在一个新起点上

1953年开始学画的陈希旦,对水彩画这门艺术有着独到见解。

他说:“水彩画是容易学但难学精的艺术。一笔下去不能改,一笔坏则全废。”在他的代表作《上海外滩》中,这种“一笔定乾坤”的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画面中黄浦江的波光粼粼,都是通过果断的笔触一气呵成,展现出艺术家深厚的功力。

“水彩画是美妙灵动的轻音乐。”在陈希旦看来,水彩画不必追求油画的交响乐效果,而应发挥自身透明、流动、即兴的特质,给人以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

作为中国水彩画发展的亲历者,陈希旦对这门艺术在当代的地位变化有着切身感受。

他曾感叹水彩画常被视为“小画”,像卡拉OK一样,人人可试但难求精进。好在,水彩画既能“气势蓬勃地展现时代风貌”,也适合进入普通家庭,这种双重特性推动着水彩画艺术的普及与提高。如今,陈希旦十分欣慰:“现在画水彩画的人多了,高等院校专业培养和民间自学成才,各种风格,各种表现手法百花齐放。”

“我庆幸这一生入了水彩画的门。”陈希旦常常感念那些帮助过他的前辈。正是这种感恩之心,让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虔诚与热情。如今,90岁高龄的他依然每天坚持创作,用画笔记录着生活中的美好,也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国水彩画的国际交流。

“九十华诞,不是终点,而是艺术生命的新起点;五十幅新作,不是总结,而是探索旅程的最新驿站。”正如他在展览前言中所写,站在90岁的人生节点上,艺术生命不是走向终点,而是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陈希旦

1935年出生,上海全华水彩艺术馆馆长、深圳水彩画会会长、巴黎国际艺术城注册艺术家、澳大利亚水彩画协会荣誉会员、英国伯明翰唯一中国籍水彩画会会员,上海朱家角国际水彩画双年展的创始人和策展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