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用一场“马拉松”,阅尽他的“音乐自传”
(2025-07-04 07:09:21)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推荐材料 |
用一场“马拉松”,阅尽他的“音乐自传”
解放日报 李严欢 2025-07-04
近日,钢琴家张昊辰与指挥家黄屹执棒的香港管弦乐团在深圳音乐厅上演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全套钢琴协奏曲。
在24小时内接连上演5部钢琴与乐队作品,无疑是一场罕见的“音乐马拉松”。音乐家与现场观众共同完成了沉浸式的艺术跋涉,阅尽拉赫玛尼诺夫七十载的传奇人生。
青春之梦
1891年,正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就读的拉赫玛尼诺夫写下了他的《升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学院里浓郁的艺术氛围,加之老师们对其才华的赏识,让年仅18岁的拉赫玛尼诺夫感到前途一片光明,对未来满怀憧憬,这部作品正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
第一乐章伊始,铜管声部与钢琴先后奏响的引子先声夺人,似乎宣告着一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站在自己事业的开端,准备大有一番作为。第二乐章宁静而含蓄,圆号轻柔地奏出一支高贵且带有幻想色彩的旋律,在此背景的映衬下,钢琴唱出深情的歌谣,像是一只小船,在微微荡漾的水波中缓缓前行。拉赫玛尼诺夫与生俱来的旋律天赋在此作中已尽显。
凭借独幕歌剧《阿列科》获得莫斯科音乐学院颁发给毕业生的最高荣誉“大金质奖章”后,拉赫玛尼诺夫很快跻身俄国一流青年音乐家之列,并积极投入创作中。然而此时,他潜心3年构思和创作的《第一交响曲》却遭遇首演的失败,拉赫玛尼诺夫陷入了迷茫,一度无法继续创作。
最终,他在心理医生的治疗和帮助下一步步走出困境,重拾信心,着手创作新的钢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初版虽经拉赫玛尼诺夫本人多次演奏,但他对其并不满意。1917年,他在离开自己的祖国前,对这部学生时代的作品进行了大幅修订。对于这次修订,他后来评价道:“青春的气息丝毫未减,演奏起来却轻松得多。”
不过,这部作品并未受到听众足够的重视,作曲家在信中不无遗憾地写道:“当我在美国告诉他们我要演奏《第一钢琴协奏曲》时,虽然没有遭到反对,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能看出,他们更想听的是第二或第三钢琴协奏曲。”
巅峰之作
自1901年首演以来,拉赫玛尼诺夫的《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始终凭借动人的旋律、充沛的情感与独特的音乐语汇备受人们的喜爱。整部作品交织着不同的音乐形象,在以钢琴反复奏出的钟声般的和弦拉开序幕后,听众时而听到宽广自由、感情真挚的歌唱性旋律,时而又感受到严峻且略显阴郁的情绪。
这部钢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如同一幅描绘俄罗斯大自然的音画。较之前后两个乐章的交响性,第二乐章的音乐呈现出室内乐般的气质,更像是孤独内省的独白,令听众陷入无尽的沉思之中。这部作品的成功,也奠定了拉赫玛尼诺夫作为一位杰出的钢琴音乐作曲家的地位。
旅居海外3年后,1909年拉赫玛尼诺夫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那年夏秋之交,他在伊万诺夫卡庄园完成了那部里程碑式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这是他为自己的首次美国之行创作的,不久后由他本人首演于纽约。
起初,这部作品并不像“拉二”那么受人欢迎,部分原因在于其对钢琴家的技巧与耐力要求极高——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拥有像拉赫玛尼诺夫那样得天独厚的技术条件的。即便他本人拥有天纵之才,在赴美的旅途中仍需借助“无声键盘”练习此曲。
“拉三”真正获得世人瞩目,是在其首演几个月后,拉赫玛尼诺夫与古斯塔夫·马勒指挥的纽约爱乐乐团合作演出,向来一丝不苟的马勒将乐队部分排练得臻于完美,让钢琴与乐队错综复杂的交互段落得以充分展现。
尽管《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一直因高超的技巧而令后世演奏家们望而生畏,但拉赫玛尼诺夫并没有使其成为一部单纯的炫技之作。他将曲中繁复的技巧严格统一在交响化的构思之中,用多样的技巧丰富音乐的形象,增添音乐的色彩,音乐中的戏剧性因此而得以加强。
较之“拉二”,“拉三”的篇幅更长,音乐的织体也更为复杂,钢琴的地位进一步得以凸显。与前者一样,它以火热的激情和奔腾不息的生命力深深感染着听众。
晚年之变
远走他乡后,为了让自己和家人尽快过上安稳的生活,拉赫玛尼诺夫以钢琴家的身份进行了大量的巡回演出,还陆续为唱片公司录制了很多保留曲目。遗憾的是,忙碌的演奏生涯占据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止了创作,直到1926年才重拾作曲事业。那一年,拉赫玛尼诺夫终于完成了他心心念念的《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早在1911年他就开始构思这部作品。
这部钢琴协奏曲标志着拉赫玛尼诺夫新的探索方向。以往在他的作品中司空见惯的绵长旋律、宽广气息,在此作中有所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乐思、频繁的转调,第二乐章还明显融入了他在纽约喜欢上的乔治·格什温与保罗·怀特曼式的爵士风格。拉赫玛尼诺夫在这部作品中突破了传统俄罗斯浪漫主义的框架,体现出现代主义的倾向,使之成为其5部钢琴与乐队作品中的一个“异类”。
“拉四”的首演遭遇了评论界猛烈的抨击,他们抱怨该作的“冗长”与“乏味”。无奈之下,拉赫玛尼诺夫对其进行了两次修订,直到1941年才最终定稿。如今通用的这一版本结构更显紧凑,乐思也更为凝练。“拉四”或许是拉氏钢琴协奏曲中受众最少、上演率最低的作品,但其抒情性及对和声语言所作的探索,仍使之成为一部独具魅力的佳作。
《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错失的赞誉与热爱,在拉赫玛尼诺夫于1934年创作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得到了加倍的回报。或许是对时代的回应,他在此作中摒弃了传统协奏曲的结构,转而采用“主题与变奏”的形式,以帕格尼尼原本为小提琴独奏而作的《a小调第24首随想曲》为主题,在24次变奏中尽情挥洒出内心丰富的乐思和情感。
在第18变奏中,拉赫玛尼诺夫别出心裁地将主题旋律倒置,谱出一段深情的旋律,成为他笔下“以情动人”的典范。在《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拉赫玛尼诺夫将意大利式的华丽炫技与俄罗斯式的忧郁厚重完美融于一体,最终成就了又一部辉煌之作,也为自己的钢琴与乐队作品创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双向奔赴
拉赫玛尼诺夫的5部钢琴与乐队作品——包括4部钢琴协奏曲与《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之所以在他的音乐生涯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不仅因为其中汇聚了拉氏标志性的音乐语言和鲜明的艺术风格,乐声中散发的真挚情感和纯粹的俄罗斯气质始终扣人心弦,更因它们贯穿于这位音乐大师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构成了他音乐风格变化的缩影。从初创于1891年的《升f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到1941年第3次修订的《g小调第四钢琴协奏曲》,恰巧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时光,它们犹如拉赫玛尼诺夫用音符写下的一部自传,映射出他一生的心路历程。
6月14日、15日,笔者在深圳音乐厅聆听了钢琴家张昊辰、指挥家黄屹和香港管弦乐团合作的拉赫玛尼诺夫5部钢琴与乐队作品,深感他们不仅展现出精湛的技巧、充沛的情感和默契的配合,还以极具说服力的诠释为观众翻开了拉赫玛尼诺夫这部“音乐自传”中的一章又一章。从“拉一”的辉煌骄傲、“拉二”的深情凝重,到“拉三”史诗般恢宏的气概,再到“拉四”的优柔、《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一气呵成,他们引领观众由拉赫玛尼诺夫的青春年华走向晚年客居异乡的岁月,触及他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灵世界,尽情感受蕴藏于乐声中的那份真诚与爱。
“有一种感动,只在音乐厅发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深圳音乐厅此次策划的“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与乐队作品全集音乐会”,并没有将5首作品集中在同一天上演,而是分别于14日晚上和15日下午的两场音乐会中呈现,这样既确保了音乐家们在两场演出间获得充分的休息,也避免了观众因长时间连续欣赏而产生听觉疲劳。
尊重艺术规律、将演出质量置于首位的精心安排,让舞台上下真正实现了情感的双向奔赴,音乐家与观众共同完成了一次对于拉赫玛尼诺夫音乐的深度探索。相信聆听过这两场音乐会的很多观众都与笔者一样,哪怕多年后再想起这次特殊的、“全景式”的赏乐经历,仍会心生感动。
前一篇:推荐:今天我们如何学外语
后一篇:推荐:千年未散的桃源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