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冈身:远古文明的襁褓

(2025-06-27 07:04:08)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推荐材料
冈身:远古文明的襁褓
解放日报 黄开林 2025-06-27
何谓冈身?冈身就是护栏,就是沃土的基座,海岸线有多长,古冈身就有多长,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大海与贝类的集体智慧。
金山靠海,地处要冲,先民们在数千年堆积而成的冈身上开疆拓土,晴耕雨读。沧海变桑田,贝壳成泥土,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拓荒而成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用汗水浸泡出来的。

何谓冈身?冈身就是护栏,就是沃土的基座,海岸线有多长,古冈身就有多长,这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大海与贝类的集体智慧。

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曾说:上海地区有一道冈身,大概从嘉定向南穿过闵行马桥到金山柘林,经研究,它是距今6000—4000年前的海岸线。正是伴随着现代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平原地区不断向海、向东拓展,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生存空间。6000年前的马家浜文化的先民应该说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开拓者,他们以极大的勇气去陌生环境垦荒,这是上海先民开拓精神的源头。

1

巨浪“卷起千堆雪”,大量介壳残骸和泥沙被推上岸,形成高出附近地面的连绵丘陵,是风与浪合谋之下大海的妥协、退缩和让步。

大海的能量是超越想象的。水咬水,推波助澜,见树拔树,遇堤毁堤,直到耗尽了所有的力气,渐渐疲乏,转身另谋他途。后浪推前浪,纷至沓来,源源不断,成不了化石,也要化身沙丘,无须聚沙成塔,也要聚一方沙洲。有时大海打一个喷嚏,大片良田瞬间消失。而数以万计的虾兵蟹将伴随裹挟而来的残贝泥沙,形成天然海堤,专家称作冈身,当地人称那隆起为“沙积”。

大海以排山倒海之势,在时间的延续中,搬沙不止,淤泥不歇,囤沙堤成陆地,固海滩为沃野。准确地说,用丢盔弃甲的方式,把比泥沙轻的贝壳嗑瓜子一样吐在岸上。

据上海地质局介绍,在距今6500年前,海水淹没了现上海全境,嗣后,海岸线退到黄渡、蟠龙、坞桥、漕泾一线,在海岸线堆积了第一道贝壳沙堤,俗称沙冈。这条包括金山在内的狭长高爽地域,通称为“冈身”地带,古老的海滨平原,孕育出我们现在的生存空间,成为上海农耕文明的起源。

漕泾镇见龙桥向北至奉贤胡桥一带,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断续沙带,沙质白色,是上海最早的海岸线,在三条冈身中最为古老。

当时的海岸线大致东起古沙冈遗址,向南约30公里进入滩浒山,这是嵊泗列岛中距大陆海岸最近的岛屿,曾为杭州湾北岸古大陆最东南岬角,海岸线西连杭州湾中的王盘山,再往西伸展到今天的海盐县澉浦镇。江水和海潮推涌对冲,由海洋贝类生物壳体堆成高坝,自福山、太仓、方泰、马桥、新寺逶迤南下,至金山漕泾、亭林一带入海。

冈身以西为湖区“低乡”,宜稻宜桑。以东为“高乡”垦地,宜棉宜盐。先民们选择在高处居住,就地开拓垦荒,挖沙建屋,一年年蚕食,冈身逐渐从视线中隐去,变成现在的沃土田园。

2

《吴郡图经续记》说:“濒海之地,冈阜相属,谓之冈身。”南宋《云间志》上说:“古冈身在县东七十里,凡三所。南属于海,北抵淞江(吴淞江),长一百里,入土数尺,皆螺蚌壳,世传海中涌三浪而成。其地高阜,宜种蓺麦。”随着金山境内冈身遗址和招贤浜、亭林、查山、戚家墩古文化遗址的发掘,验证了先民从冈身地带逐渐向平原地区迁徙的文明发展之路。

随着岁月的积淀掩盖,古冈身已经看不见了,实用主体功能不再显现,历史之冈、记忆之冈、文化之冈的厚重属性越来越突出。就像一位长寿隐士,躲在无人处。这隐逸的冈身已不再是实体物质,而是金山古代文明的图腾,成了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灵魂。

都知道冈身,却不知道哪里能见到,最好能摸一摸,近距离一睹尊容。金山区的沙积村就有一处,文物部门立了保护牌。

6000多年了,时间久远,岁月漫长,一层层,一摞摞,泥沙和贝壳缓缓聚集,慢慢堆积,不慌不忙地沉淀出大上海的轮廓,海陆以此为界,成为历史地理学热门话题。

去漕泾寻访,过见龙桥,便到了河缺口,最后来到沙积村的冈身遗址前。两米高的台地,一座二层小楼,稀疏着几株小树。门前醒目处一块简易石碑和几句介绍文字,告诉人们这并不起眼的地方是唯一的幸存。

民房门牌上有两个字——沙积,生动形象,言简意赅。沙积村在清代属华亭县云间乡十二保,20世纪上半叶分属漕泾乡和漴缺乡,人民公社时期为沙积大队,现在叫沙积村。“漴缺”这地名也有意思,前一字读起来爽,大水冲击的声音,如果拆开,就是山水之宗。后一字为缺口,大海咬开的通道,当年狂风巨浪总是先冲这儿发难,纵然是坚固的海塘也会被撕开一个大口子,村庄被夷为平地,大树连根拔起,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清代曾在此设江海关,繁盛一时,现在站在这儿,看不出一丝曾经的荣华和创伤,好像一切都未发生过一样,平静得像是走错了地方。

跺跺脚,试图感受一下这块地方与别处有什么不同。举步观望,脚下分明生出两个字:积淀。

积少成多,厚积薄发。聚沙没能成塔,积水也未成渊,却成就了曲线优美的海岸线,一条沉寂数千年的卧龙冈。

许尚《华亭百咏砂冈》诗为证:“千里平砂地,联通江海湄。漫传因激浪,疑是蚌成基。”乾隆《金山县志》卷首“海塘图”记述:“沙滩外有沙堤,堤下深不可测,盖潮激金山,直冲其地故也,与他处以渐而深者不同。”很显然,此处说的沙堤很有可能就是贝壳堤坝。

3

金山有个高宅基。住在这里的这户人家并不姓高。男女主人都姓李,男的叫李秀龙,女的叫李小妹,他们祖上在这里建房,无意之中保护了古生物沙冈遗址——成就了上海唯一保留的古生物、沙冈遗址,也是长江下游地区古海岸线历史变迁的实物见证。

2024年6月8日,冈身遗址展示馆在这里正式开馆,主题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陆地”。展示馆通过实物资料、图片资料和文献资料的起源,分别从冈身的简介、分布、形成等方面展现了冈身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发展之路。

馆内珍藏着一块冈身标本,陈列在展厅中央。据专家介绍,高宅基冈身遗址为南北走向,占地约800平方米,经测定,形成时间为距今6400年。在海浪作用下,死亡的海洋贝类生物的壳体和泥沙积聚形成沙脊。亿万万的海贝、螺壳等介壳动物残骸,连同砂浆、泥水黏合在一起,使得地基牢固,足以让上面修起的三四层楼房都纹丝不动。随着金山人勤劳的工作,这些包含了贝类生物壳体的泥沙被用来种庄稼、修鱼塘,建房、修墙……结晶体在夕阳的斜照下熠熠发亮,像干枯的钟乳石,看上去很疏松,不是土却土得掉渣,不是银却银光闪闪。历史融入农家的日常。

几千年前,冈身东部还是汪洋大海,冈身西部慢慢有了陆地,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福泉山遗址、崧泽遗址、广富林遗址和马桥遗址直到再往南的柘林遗址,一条贝壳、砂石垒堆的大坝串起上海古文明的光耀。

冈身开启了上海史前文明新阶段。它如同一道天然长堤,护佑着诸多繁衍生息的历史遗存。作为太湖的泄洪口、长江的入海口,上海气候湿润,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海产丰富,如果缺了冈身,就无法吸引远古先人在此栖居,从这个意义上说,冈身就是上海远古文明的襁褓、海派文脉的根基、金山海洋岸线的自然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