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这场蓝色的梦,惊艳了百年
(2024-12-06 07:31:57)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推荐材料 |
这场蓝色的梦,惊艳了百年
解放日报 张菲儿 2024-12-06
如果要选出20世纪上半叶美国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那格什温往往是第一个被提及的名字。指挥家托斯卡尼尼认为,他的音乐是唯一“真正的美国音乐”。
今年是格什温的代表作《蓝色狂想曲》问世100周年。前不久,他的歌剧《波吉与贝丝》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引发热议。
音乐是格什温全部的梦,他的梦何以惊艳世界100年?
爵士与交响的“狂想”
“他总有一天要崭露头角的,这个孩子毫无疑问是个天才。”当格什温的老师查尔斯·汉比策说出这句话时,或许未曾料到这个孩子将来会取得如此成功——他不仅成了美国民族音乐的奠基人,还打破了音乐史上作曲家常常穷困潦倒的魔咒,成为有史以来最富有的作曲家之一。
格什温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神童,他直到15岁后才正式开始学习钢琴。但他有一个令人惊讶的技能——只要听一遍,就能把旋律在钢琴上弹奏出来。音乐对他来说,像是有魔力,能让心安静下来。
16岁那年,格什温决定不再念书。他在纽约的廷潘街找了一份音乐出版公司的工作,以演奏钢琴来推销乐曲。当时的廷潘街是流行音乐作曲家和发行人集中的区域,附近有着大都会歌剧院、卡内基音乐厅等世界最重要的古典音乐演奏场所,这对年轻的格什温而言无疑影响巨大。
在工作之余,格什温尝试创作,并在18岁时以10美元的价格,将自创的歌曲卖给一家音乐出版公司。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格什温在知名词曲作家西格蒙德·罗伯格的大力引荐下,为“1916年年终音乐晚会”创作歌曲,从而跻身百老汇词曲作家之列。
3年后,他创作的音乐喜剧《拉拉露希尔》在百老汇获得肯定。同年创作的《斯瓦尼》成为全美听众为之疯狂的畅销歌曲,仅一年就售出200多万张唱片、100多万份乐谱。
1924年,被誉为“爵士乐之王”的保罗·怀特曼找到年轻的格什温,邀请他为自己发起的“现代音乐实验”创作一首将爵士乐与交响曲相融合的作品,并以此探讨“什么是美国音乐”。格什温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了这一“极限操作”,而这首作品就是此后享誉世界的《蓝色狂想曲》。
“一般人都认为,爵士乐只能以一种速度演奏,只能使用舞蹈节奏,我决定打破这种错误的观念。”格什温运用“蓝调和弦”创作的《蓝色狂想曲》在首演时收获了如潮的好评,他本人则亲自弹奏了钢琴部分。《纽约时报》乐评人奥林·唐斯说:“爵士乐被提升到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准,其隐含的交响曲性质足以传世不朽,无愧为受人尊敬的音乐……自昨夜起,真正代表美国的成熟音乐起步了。”
这首被归类为“交响爵士乐”的作品在当时无疑是新潮的,无论是钢琴加爵士乐团的形式,还是作品中运用的大量爵士乐节奏和音乐性格,都让这首作品突破了人们对于管弦乐和爵士乐的想象。100年来,它始终受到全世界听众的喜爱。
“畸形”歌剧引发争议
《蓝色狂想曲》的成功让格什温成为世界级作曲家,从此,他在艺术道路上的探索更为大胆。
1928年,《一个美国人在巴黎》问世,这也是一首融合了蓝调风格的作品。令人意外的是,格什温在作品中采用了查尔斯顿舞曲“散步主题”的法国式旋律,并将其写成了交响诗的形式。他还突发奇想在音乐中加入了不少环境声的效果,其中就包括他在巴黎街头买到的4个音色各异的喇叭的声响。
此后,格什温又创作了一系列名利双收的佳作。由他的哥哥艾尔作词、他本人作曲的《为您歌唱》在音乐盒剧场演出了441场,这部作品为格什温赢得了许多作曲家梦寐以求的普利策奖,他也因此成为百老汇歌舞剧场获得此奖的第一位作曲家。
1931年,格什温创作的《古巴序曲》在莱维松体育场首演,1万多名观众将会场挤得水泄不通,这一夜也成为格什温“一生中最兴奋的夜晚”。
纵观音乐史,那些具有超前意识的作曲家,往往不被其所处的时代所理解,想要收获大多数人的肯定,并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并非易事。而格什温的大受欢迎似乎打破了这个“定律”。
不过,也有例外。歌剧《波吉与贝丝》,这部讲述20世纪初美国南方底层黑人生活的作品在1935年首演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曾慷慨给予格什温好评的《纽约时报》乐评人奥林·唐斯评价这部歌剧:“时而展现歌剧风格,时而是纯娱乐式的歌曲,格什温并未掌握歌剧的精髓。”维尔基·汤普森甚至认为,“这是一部畸形的歌剧,是和民间音乐折中的产物”。
面对种种批评之声,格什温在《纽约时报》上这样回应:“《波吉与贝丝》是一个民间故事,剧中人物很自然地必须要唱通俗歌曲。但我开始下笔的时候,决定不直接采用民间素材,因为我期望每一个角色都能有属于自己的音乐,于是我谱出了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歌曲。由于涉及美国黑人的生活,这部作品为歌剧这一形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题材。为了展现喜剧、幽默、宗教热情、舞蹈和种族精神,我采取了折中的创作方式。如果我这样做能创造出一种结合歌剧和喜剧片结构的新形式,那么应归功于取自黑人题材的自然形式。”
当年的许多观众和乐评人并未意识到,这是一部真正的美国歌剧,它将成为美国歌剧的开山之作,让美国人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古典音乐。
寻找本民族的音乐
今年10月,由南非开普敦歌剧院制作的《波吉与贝丝》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上演,引发了关于歌剧制作的讨论热潮。
《波吉与贝丝》源自20世纪上半叶风靡美国的小说《波吉》。小说作者海沃德与妻子多萝西一起完成了剧本,作曲家格什温则负责音乐部分。剧情的背景设置在黑人社区“鲇鱼街”,不论是身患残疾但善良深情的男主角波吉、不羁又向往爱情的女主角贝丝,还是鲇鱼街上其余鲜活立体的角色群像,作品将每个人物都刻画得丰满而细腻。
《波吉与贝丝》的故事取材于真实事件,勾画了美国黑人居住区的“生活裂痕”。受到普契尼的“真实主义”歌剧的影响,格什温在这部歌剧中关注了常常被忽略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为了更好地激发创作灵感,他随小说作者海沃德来到故事的发生地,深入体验当地人民的生活,认真地学习和聆听黑人民歌,并将黑人民歌和宗教音乐“福音歌”带入歌剧创作中,以此来表现人物深沉的内心情感,那首著名的《夏日时光》就是最好的印证。
若干年后,人们对《波吉与贝丝》的评价早已不像当年那般偏颇。它不仅是美国最早的民谣歌剧,更因为被改编成电影《乞丐与荡妇》而轰动一时,收获了极高的评价,也成为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指挥家洛林·马泽尔对《波吉与贝丝》的评价极高:“格什温对人物个性的刻画是威尔第式的,对人物的共情理解是莫扎特式的,对民间精神的把握如穆索尔斯基般忠实和细致,旋律创作才华则可与贝利尼相媲美。”在《波吉与贝丝》的创作中,格什温完全超越了仅仅作为流行歌曲和音乐剧作曲家的能力,张弛有度的音乐和戏剧变化手段,对管弦乐队配器精妙绝伦的处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都出神入化。在《波吉与贝丝》中,格什温完成了从流行歌曲创作者到古典音乐作曲家的完美转换。
1937年,年仅39岁的格什温因为脑瘤而抱憾离世。在不到40年的生命时光里,他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他的创作真正论证了“什么是美国音乐”,也启发人们去寻找真正属于本民族的音乐。
在声色犬马的爵士音乐时代,格什温一度影响了欧洲严肃音乐的创作。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斯特拉文斯基和法国印象派作曲家拉威尔都在各自的创作中融入了大量爵士乐风格,足见格什温在当时的影响力。作曲家勋伯格在写给他的祭文中说道:“音乐对格什温而言不仅是音符,更是他呼吸的空气,是他全部的梦……格什温毫无疑问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
前一篇:推荐:梧桐树下的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