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乘着他的“歌声与翅膀”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推荐材料 |
乘着他的“歌声与翅膀”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俊珺 日期:2024-06-21
6月16日,上海歌剧院常任指挥张诚杰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演绎了门德尔松的经典之作。
他是家喻户晓的《婚礼进行曲》的创作者,也是指挥棒的发明者。他写下的《乘着歌声的翅膀》经久不衰,他还是一位风景画家。
他就是门德尔松。
为纪念门德尔松诞辰215周年,前不久,指挥家张诚杰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为观众献上了一场“莱比锡之声·门德尔松交响作品专场音乐会”。
记者专访上海歌剧院常任指挥张诚杰,听他谈谈门德尔松的魅力。
纯粹如高山上的清泉
周末周刊:听说您非常痴迷门德尔松的作品,而且与他有着特别的缘分?
张诚杰:我的家乡南京与德国的莱比锡是友好城市。莱比锡是门德尔松生活和工作的城市,见证了他的天赋和成就。享誉世界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门德尔松曾长期担任该乐团的指挥。他还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与戏剧学院。
对这座城市的向往、对门德尔松作品的痴迷,指引我走上了指挥的道路。我曾在莱比锡音乐与戏剧学院就读,并获得钢琴与指挥双硕士学位。我指挥过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还在莱比锡歌剧院工作过。
周末周刊:门德尔松的音乐画面感很强,听上去并不像有些德国作曲家那样艰深。作为指挥,您觉得演绎其作品的难度在哪里?
张诚杰:门德尔松是一位无可复制的作曲家,像他这样拥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优渥的教育经历、良好的人文环境,且一生风平浪静的艺术家,在历史上非常少见。
他是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也是诗人、旅行家、画家。艺术是升华了的人类思想,只有内心清朗的人才能把视觉、听觉、情感、画面融为一体,让音乐纯粹得如同高山上的清泉,门德尔松就是这样的人。
我认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艺术家而言,演奏技术和创作技术就好比大厨手中的调味料。重麻重辣,或口感奇特的食物的确会给人带来刺激和新鲜感,但一旦掩盖了食物原本的味道,烹饪者也就失去了本心,音乐也是如此。
门德尔松的音乐清淡、自然,透露着他独特的审美,以及他对技巧的克制,火候恰到好处。在我看来,把握好这种分寸感,是演绎好他的作品的难点所在。
在音乐中“看到”风景
周末周刊:门德尔松为什么有“作曲家中的风景画家”之称?
张诚杰:聆听他的音乐,能让人们产生“联觉”——在音乐中“看到”风景。在他青年时代给家人的信件中,经常会画一些素描,生动描绘他所见到的自然、建筑和人物。在这方面,他与歌德不相上下。门德尔松喜欢在心里形成一个画面,用具体的形象来储存自己的思想。他的很多音乐作品都能让听众从音符组建的旋律线条中看见素描,从那些由和声搭建的调性语汇中看见色彩。
周末周刊:德彪西和一些印象派作曲家也能让听众产生“联觉”,那么,门德尔松和德彪西的音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张诚杰:如果用画派来形容的话,门德尔松是浪漫派,德彪西则属于印象派。在门德尔松的人生历程中,音乐和绘画的启蒙是同步开始的,他曾师从柏林风景画家罗塞尔教授,他在欧洲游历旅行时创作过不少绘画作品,主要是铅笔画和一些著名的水粉画。他的妻子塞西尔和姐姐芬妮都是画家,姐夫维尔海姆·亨塞尔则是普鲁士宫廷的肖像画家。
德彪西的音乐作品调性是模糊的,可以比作印象派绘画,重视音画的光线、色彩与和声,而不追求音画的线条及轮廓。他音乐中朦胧闪烁的光影亦如莫奈对光的执着。
沧海遗珠知多少
周末周刊:门德尔松留下了一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比如《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仲夏夜之梦》《乘着歌声的翅膀》,但也有不少作品成为沧海遗珠。
张诚杰:是的,门德尔松在38年的短暂人生里共创作了约750首作品,有近1/3都没有出版,大多数都未曾演出。他不需要靠出版乐谱赚取收入,他坚持作品在没有准备好之前决不发表。以至于他那些未被人知晓的作品,就像冰山深藏在水下的部分。
比如,我在这次音乐会中选择的《美丽的梅露西娜》序曲,也许没有《芬格尔山洞》序曲、《仲夏夜之梦》序曲那样出名,但非常柔和、迷人。梅露西娜是西方神话中的水仙女,也是很多作曲家灵感的来源。水仙女下凡到人间与心上人结合,就要丧失神性。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门德尔松所追求的严谨与和谐、宁静与优雅。
周末周刊:请您从入门到进阶,分别推荐一些门德尔松的作品给听众好吗?
张诚杰:入门作品可以听《春之歌》《威尼斯船歌》《浮云》《乘着歌声的翅膀》《仲夏夜之梦》《无词歌》序曲等。
在这些作品基础上,我推荐《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A大调第四交响曲》《3首弦乐四重奏》《d小调钢琴二重奏》《c小调钢琴三重奏》《f小调弦乐四重奏》等。
高阶作品有《芬格尔山洞》序曲、《a小调第三交响曲》(苏格兰)、轻歌剧《两个教育专家》等。
门德尔松
1809年,门德尔松生于德国汉堡,祖父摩西·门德尔松是一位哲学家,父亲亚伯拉罕是一位成功的银行家,母亲是一名钢琴家。小门德尔松可谓“出生即巅峰”,在养尊处优且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成长。
门德尔松自小就展露出出众的才华。他喜欢钢琴、读书、作曲,9岁便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十首》谱曲,12岁时已经创作出了《钢琴四重奏》。14岁时组建私人乐队。20岁时指挥了自巴赫去世后《马太受难曲》的首次公演,可谓音乐史上的大事件,也因此以指挥家的身份被更多人熟知。
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的作品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并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
他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交响曲、协奏曲、钢琴音乐、管风琴音乐和室内乐。《仲夏夜之梦》序曲和配乐(其中包括《婚礼进行曲》)、“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清唱剧《圣保罗》《伊利亚》、序曲《赫布里底群岛》《小提琴协奏曲》和《弦乐八重奏》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而《无词歌》则是他最著名的独奏钢琴作品。
他就是门德尔松。
为纪念门德尔松诞辰215周年,前不久,指挥家张诚杰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为观众献上了一场“莱比锡之声·门德尔松交响作品专场音乐会”。
记者专访上海歌剧院常任指挥张诚杰,听他谈谈门德尔松的魅力。
纯粹如高山上的清泉
周末周刊:听说您非常痴迷门德尔松的作品,而且与他有着特别的缘分?
张诚杰:我的家乡南京与德国的莱比锡是友好城市。莱比锡是门德尔松生活和工作的城市,见证了他的天赋和成就。享誉世界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有两百多年的历史,门德尔松曾长期担任该乐团的指挥。他还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与戏剧学院。
对这座城市的向往、对门德尔松作品的痴迷,指引我走上了指挥的道路。我曾在莱比锡音乐与戏剧学院就读,并获得钢琴与指挥双硕士学位。我指挥过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还在莱比锡歌剧院工作过。
周末周刊:门德尔松的音乐画面感很强,听上去并不像有些德国作曲家那样艰深。作为指挥,您觉得演绎其作品的难度在哪里?
张诚杰:门德尔松是一位无可复制的作曲家,像他这样拥有显赫的家族背景、优渥的教育经历、良好的人文环境,且一生风平浪静的艺术家,在历史上非常少见。
他是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也是诗人、旅行家、画家。艺术是升华了的人类思想,只有内心清朗的人才能把视觉、听觉、情感、画面融为一体,让音乐纯粹得如同高山上的清泉,门德尔松就是这样的人。
我认为,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艺术家而言,演奏技术和创作技术就好比大厨手中的调味料。重麻重辣,或口感奇特的食物的确会给人带来刺激和新鲜感,但一旦掩盖了食物原本的味道,烹饪者也就失去了本心,音乐也是如此。
门德尔松的音乐清淡、自然,透露着他独特的审美,以及他对技巧的克制,火候恰到好处。在我看来,把握好这种分寸感,是演绎好他的作品的难点所在。
在音乐中“看到”风景
周末周刊:门德尔松为什么有“作曲家中的风景画家”之称?
张诚杰:聆听他的音乐,能让人们产生“联觉”——在音乐中“看到”风景。在他青年时代给家人的信件中,经常会画一些素描,生动描绘他所见到的自然、建筑和人物。在这方面,他与歌德不相上下。门德尔松喜欢在心里形成一个画面,用具体的形象来储存自己的思想。他的很多音乐作品都能让听众从音符组建的旋律线条中看见素描,从那些由和声搭建的调性语汇中看见色彩。
周末周刊:德彪西和一些印象派作曲家也能让听众产生“联觉”,那么,门德尔松和德彪西的音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张诚杰:如果用画派来形容的话,门德尔松是浪漫派,德彪西则属于印象派。在门德尔松的人生历程中,音乐和绘画的启蒙是同步开始的,他曾师从柏林风景画家罗塞尔教授,他在欧洲游历旅行时创作过不少绘画作品,主要是铅笔画和一些著名的水粉画。他的妻子塞西尔和姐姐芬妮都是画家,姐夫维尔海姆·亨塞尔则是普鲁士宫廷的肖像画家。
德彪西的音乐作品调性是模糊的,可以比作印象派绘画,重视音画的光线、色彩与和声,而不追求音画的线条及轮廓。他音乐中朦胧闪烁的光影亦如莫奈对光的执着。
沧海遗珠知多少
周末周刊:门德尔松留下了一些家喻户晓的作品,比如《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仲夏夜之梦》《乘着歌声的翅膀》,但也有不少作品成为沧海遗珠。
张诚杰:是的,门德尔松在38年的短暂人生里共创作了约750首作品,有近1/3都没有出版,大多数都未曾演出。他不需要靠出版乐谱赚取收入,他坚持作品在没有准备好之前决不发表。以至于他那些未被人知晓的作品,就像冰山深藏在水下的部分。
比如,我在这次音乐会中选择的《美丽的梅露西娜》序曲,也许没有《芬格尔山洞》序曲、《仲夏夜之梦》序曲那样出名,但非常柔和、迷人。梅露西娜是西方神话中的水仙女,也是很多作曲家灵感的来源。水仙女下凡到人间与心上人结合,就要丧失神性。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门德尔松所追求的严谨与和谐、宁静与优雅。
周末周刊:请您从入门到进阶,分别推荐一些门德尔松的作品给听众好吗?
张诚杰:入门作品可以听《春之歌》《威尼斯船歌》《浮云》《乘着歌声的翅膀》《仲夏夜之梦》《无词歌》序曲等。
在这些作品基础上,我推荐《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g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A大调第四交响曲》《3首弦乐四重奏》《d小调钢琴二重奏》《c小调钢琴三重奏》《f小调弦乐四重奏》等。
高阶作品有《芬格尔山洞》序曲、《a小调第三交响曲》(苏格兰)、轻歌剧《两个教育专家》等。
门德尔松
1809年,门德尔松生于德国汉堡,祖父摩西·门德尔松是一位哲学家,父亲亚伯拉罕是一位成功的银行家,母亲是一名钢琴家。小门德尔松可谓“出生即巅峰”,在养尊处优且充满文化氛围的环境中成长。
门德尔松自小就展露出出众的才华。他喜欢钢琴、读书、作曲,9岁便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十首》谱曲,12岁时已经创作出了《钢琴四重奏》。14岁时组建私人乐队。20岁时指挥了自巴赫去世后《马太受难曲》的首次公演,可谓音乐史上的大事件,也因此以指挥家的身份被更多人熟知。
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的作品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并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
他创作的作品体裁涉及交响曲、协奏曲、钢琴音乐、管风琴音乐和室内乐。《仲夏夜之梦》序曲和配乐(其中包括《婚礼进行曲》)、“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清唱剧《圣保罗》《伊利亚》、序曲《赫布里底群岛》《小提琴协奏曲》和《弦乐八重奏》等都是他的代表作,而《无词歌》则是他最著名的独奏钢琴作品。
前一篇:推荐:听见涛声里的上海
后一篇:怀念姚老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