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应对气候变化,学校可以做些什么

(2024-05-24 10:13:07)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推荐材料

应对气候变化,学校可以做些什么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新保敦子/尹后庆/裴卿/张喜崇/谢小芩/万叶 日期:2024-05-24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

不久前,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的第六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在线上举行,本期论坛的主题为“气候·教育·学习:力挽狂澜,由我做起”。日本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新保敦子、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裴卿、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学习科学与科技研究所教授谢小芩、马来西亚新纪元大学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张喜崇围绕论坛主题,介绍了他们在气候变化教育上的实践与探索。

防灾教育不仅是教会使用灭火器

新保敦子

从古至今,日本遇到过无数次重大自然灾害。近年来,大地震、强降雨、强台风等自然灾害更是频发。日本教育机构为了应对灾害,广泛开展了防灾教育。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它对日本的防灾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2016年关于东日本大地震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了未来学校防灾教育的发展方向:一是培养学生面对自然灾害等危险时,为坚守生命而采取积极行动的态度。二是从支援者的角度出发,积极为构建安全、放心的社会做贡献。

具体来说,需要培养以下四种能力:一、了解各个地区灾害的特征,为减灾做好必要的准备。二、能在自然灾害发生时保护自己,克服灾后生活困难。三、支援他人和地区安全。四、完成灾后重建,构建能使人感到安全、放心的社会。

在防灾教育上,根据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阶段,制定了不同的目标。幼儿园:生活中要注意安全,紧急状况下能听从教职员和监护人的指示行动。小学:理解灾害的危险性,在关注他人的同时能采取安全的行动。初中:依据日常的储备和准确的判断行动,参加地区的防灾活动以及在灾害发生时能够互相帮助。高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判断参与地区的防灾活动以及灾害发生时的支援活动。

防灾教育并不是作为一门特定的学科存在的,它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比如,地震的发生过程会在理科中学到,消防队的活动会在社会科学课中开展,灾害发生时的受伤情况、避免受伤的方法会在体育和特别活动中学到,实践能力则会在避难训练中学到。

东京都荒川区位于东京东部,是东京的平民区,也是低矮房和商店密集分布的地区。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地震,荒川区的南千住第二中学于2012年由学生自发成立了社团组织——救援部,开展防灾减灾活动。他们在暑假里开展防灾住宿训练,设置避难场所,开展赈济灾民的做饭训练、疏散高龄者的避难训练、在消防队的协助下搬运受伤群众的训练等。为了在非常时期救助当地的高龄老人、残障人士,救援队员提前进行了结对子活动。2015年,该社团还成立了超级救援部,目的是培养能够掌握更为专业的防灾知识和技能的队员。救援部的成员人数逐年增加,2012年65名,2014年126名,2016年达到245名,占全校学生的68%。指导防灾教育的老师说:过去的防灾依靠行政,现在的防灾靠自我援助,而且,这种自我援助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灾害对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防灾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会使用灭火器,还要学会帮助别人,思考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积极采取行动。

重视生活体验,强调从我做起

尹后庆

气候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气候变化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某些应对自然灾害的技能,关键是要让所有学生形成适应气候变化所需要的价值观、核心知识和能力,从而带来行为转变。

出于这个目的,上海开始构建与实施气候教育的相关课程。气候教育课程的构建主要是面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把相关的内容和主题融入进去。在教学实践中,着重强调重视生活体验,一定要让孩子通过亲身实践学习与气候相关的知识,了解水循环、岩石、土壤对人类的影响,因此,我们设计了不同年级学生的体验课程。比如,让七至九年级的学生分组调查当地的水系、地形、气候等,然后写成调查报告。

此外,气候教育课程很强调观察。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观察、记录周边土壤中的动植物,观察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三、四年级学生要学会测量等;五、六年级学生通过建设网络气象站了解天气情况;七至九年级学生运用气温和降雨资料绘制柱状图来反映气候变化。

气候教育课程还强调采用主题式的学习方式,让知识联系生活、联系社会。我曾经对上海的236所学校进行调查,这些学校都在进行项目化学习,它们一共有400多个科学项目,与环境有关的项目大概占20%。

一些学生研究的课题很有意义。比如,有的学生在学校里设置气象站,观察气象,并为全校师生播报气象情况。有的学生研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产生的热岛效应对居民生活和身体健康的影响。也有的学生研究天气变化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还有的学生通过电影了解了登山队员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中勇攀珠峰的故事,研究如何在气温骤降时维持正常体温这个课题。

除了气候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上海还发布了全国首个《中小学生绿色低碳行为导则》,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以实际行动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小学生绿色低碳行为导则》围绕“衣、食、住、行、学”五个维度倡导绿色低碳行为。这些可以身体力行的行为包括优先选择可持续服装、旧衣回收和再利用、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大力倡导光盘行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使用绿色节能产品、使用清洁能源、走路出行、公交出行、减少用纸、共享图书等。

气候变化就在我们身边

裴卿

我在香港进行气候变化教育,主要是利用身边的科学证据和人文素材,让青少年理解、感受并且探讨气候变化,最终形成他们关于气候变化的思想和认知。

我个人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与社会变迁,涵盖了气候学和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这两个方面。因此,我的教学素材主要包括科学证据和人文素材。

科学证据,主要是利用一些现代的测量工具,即温度测量仪器,来记录和反映气候变化。此外,我也会利用一些自然替代性指标。什么是自然替代性指标?因为有关古气候与古环境的信息常被保存在沉积体中,利用这些沉积体的物质记录可以了解较长时间的环境变化。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自然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属性,来推测当时的气候状况,这就像侦探一样。

这些自然体包括花粉、珊瑚、冰芯、树轮、石笋等。尤其是树轮,树轮在香港很常见,所以我经常用树轮进行教学。比如,通过树轮剖面的宽窄,可以推测过去气候变化的情况。温度高一点、降水多一点的气候环境下,树木生长得快一点,树轮就会宽一点。

人文素材方面,我比较推崇用“大语文”的方式去认知人地关系和气候变化的社会影响。人文素材主要包括历史资料和经典作品。我国有很多历史文献、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把这些历史文献和历史记录利用起来,去认识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比如,古文中经常有涉及气候和天气现象的描述,包括“大雨”“大旱”,甚至还有“蝗灾”等自然生物灾害。诗词中同样有丰富的气候描述,像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苏轼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还有“清明时节雨纷纷”等。

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跨学科、体验式教学、“技术+”这三种方法。

首先,跨学科的方法。气候变化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所以应该充分融合不同学科的知识。比如,让学生了解一些重要事件发生时的气候背景。像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事件,我在分析土木堡事件的经济、社会、民族等背景之外,还向学生介绍了当时的气候条件,从而综合分析为什么瓦剌民族要向南迁徙,进而与明朝发生冲突,最终发生了土木堡事件。此外,可以摘录各种各样的历史记录,做成时间序列曲线,从而把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候变化和人地关系。

其次,体验式教学就是让学生亲身参与学习过程。比如,利用树轮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画一下树轮,也可以让学生亲手测量树木,记录各种指标,计算树木的固碳量,帮助学生学习碳捕捉和碳储存等知识。

再次,利用“技术+”的手段,可以进一步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比如,利用VR即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情况。还可以利用虚拟的沙盘,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海拔高度之下,哪些区域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更大。还可以使用地理资讯系统进行实时交互,甚至模拟未来的城市,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就在身边。

把环境教育融入整个教育体系

张喜崇

马来西亚是由两个地理板块组成的国家,一个是位于西部的马来半岛,一个是东部婆罗洲岛的东马。我所在的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简称董总),负责协调华文独立中学(简称独中)的课程和考试。这个由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筹办的独中教育体系,所属学校分布于整个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是一个位于赤道附近的国家,常年如夏,它不处于地震板块,也没有火山和台风。但是,马来西亚也有比较严重的环境灾害。比如,2022年12月,一个叫峇冬加里的地方发生了滑坡,土石流覆盖了一个露营地,造成31人死亡,包括13名儿童,这个事件震惊全国。再比如,2022年9月发生了全国性的水灾,影响了1000万人口。要知道,马来西亚一共只有3000多万人口。此外,马来西亚还有严重的雾霾天气。

2018年,针对新一轮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的改革,我们发布了《独中教育蓝图》,其中新编制的《课程总纲》中提出,学生需要培养的素养之一就是拥有全球视野与践行永续发展理念。

在马来西亚董总编制的各个学科的课程中,有约70个主题是直接或间接与环境教育相关的。比如,华文科初二下册中有守护家园、保护河流的内容。初中历史课中谈到了工业污染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工业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高中环境教育的内容贯彻在各个学科,比如,高三商业学课程中谈到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以及企业如何保护环境。

学校自发统筹的在地环境教育课程也各具特色。比如,东马沙巴吧巴中学的《“减”单生活,摆脱“塑”缚》,以资源回收为主题。崇正中学的课程主题是珍惜粮食,也和环境息息相关。半岛北部槟城大山日新独立中学的课题是《“回锅”返“皂”》,就是收集回锅油来制作肥皂。这些课题都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另外,东马的古晋一中的课程主题是关于海洋保护,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去净化海滩。在马来半岛南马的宽柔中学至达城分校,一位老师带领学生进行昆虫生态保育课题的研究。位于吉隆坡的循人中学的课题是空气污染指数的探究,另一所学校——波德申中华中学的研究课题则是“红树林的保育”。

我们还在各个学校不定期地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比如绿化、资源回收、无塑料袋、无吸水管、垃圾分类、测试水质、测试空气污染等。我们希望教导学生努力做好世界公民的角色,每一个人都为更好的地球尽一份力。

放慢脚步,亲近自然

谢小芩

台湾有一种实验教育,是在既有的主流课程大纲之外,让各种不同教育理念的人来办学,使教育更加多样化。我今天介绍的两所学校就属于实验教育,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经验中学习人类与自然、与环境的相处之道。

过度的扩张、超速的生产,造成地球的超负荷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应该如何改变这一切?我觉得我们应该重新建立人和环境深刻的连接感,让人们感受到自己和环境是一体的,那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珍惜地球环境。而放慢脚步,亲近自然,是我们与自然之间建立深刻的连接感的重要途径。

先来介绍台湾华德福学校的做法。他们的自然课程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孩子们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游戏、活动;三至六年级主要是探索、学习;七至九年级是挑战、观察和学习生活技能;十至十二年级是更加深入的科学学习。

三年级学生有农耕课,一整个学期都在稻田里劳动,每周5天,每天2小时,包括插秧、种植、收获。同时,孩子们每天要记录自己的活动。有个孩子写道:“这学期我有了一块更大的土地,除了种菜之外,还要学种稻,我从来没有尝试过,心里十分期待。第一天,大家忙着松土、整地,也有人忙着做田埂。土壤里有很多蚯蚓和蜈蚣。”孩子们从一开始觉得泥巴好脏,到后来可以与可怕的蜈蚣相处,还要面对天气等不可抗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大自然有了深刻的体验。

五年级学生开始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他们认识了蜜蜂,并深入探讨蜜蜂在植物生态中的作用。五年级还有木工课,这是学校的重要课程。孩子们会跟着木工老师一起干活。木头从树林里被砍伐、搬运到这里,接着被劈成较小的片段,再用各种工具制作成木制品。五年级学生的任务是制作一个小圆凳子,这是很实用的。

木工老师还与台湾的少数民族合作,教学生手工制作织布机。台湾有一个少数民族叫泰雅族,他们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要为出嫁的女儿做一台织布机。木工老师说,做一台织布机不是三天两天的事情,需要很多年用手工慢慢做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学习木工技术,还能学到专注力、意志力、爱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我要介绍的另一所学校是一所高中,它叫汗得建筑工事实验教育机构,是让高中生来盖房子。汗得,意思是流汗必有所得。学校里不仅有教室,还有工地和一些合作机构,学生经过训练之后就去盖房子,是那种木头造的房子。这些高中学生都非常专注,无论是机器还是木头,他们都仔细思考怎样去测量、怎样去切割,他们会做很多笔记。他们盖的房子夏天不用开空调,是非常生态环保的房子。

这些课程都很花时间,都是手工制作,都非常慢。而慢的能力可以让我们静下来,真正体会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我深深地感到,我们大人首先要学习慢的能力,建立与自然、与环境的连接感,这样才能言传身教,和孩子们一起热爱并珍惜我们的环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