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推荐:诗文“摆渡者”的情深根由
(2024-04-28 16:02:32)
诗文“摆渡者”的情深根由
叶嘉莹,2023年10月 杨嘉瑞 摄
文汇报
江胜信 2024年4月28日
春光潋滟的南开大学马蹄湖,浮现出一层新生的荷叶小团团。待到入夏吐蕊绽放,住在马蹄湖边“迦陵学舍”、小名为“荷”的女先生,将正好走过整整百年。她就是诗词的女儿叶嘉莹先生,“迦陵”是其别号。
“摆渡者”
从生命彼岸到此岸的“摆渡”
“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全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这些光环并非主人最骄傲的事。叶先生说:我平生最骄傲的事,是帮助整理出版了《顾随文集》和《驼庵诗话》。
叶嘉莹是顾随的得意门生。师徒间的当面点化、师道传承持续6年之久,直到1948年叶嘉莹南下结婚,随夫渡台,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与恩师断了联系。
从北京到上海、到南京、到台湾、到美国、到加拿大……几十年颠沛流离,叶嘉莹始终将顾随先生授业的8大本听课笔记随身携带,被珍视为万不可弄丢的“宇宙之唯一”。
叶嘉莹后来把听课笔记交给了顾随先生的女儿顾之京,整理出了《驼庵诗话》,驼庵是顾随先生的别号。
《驼庵诗话》在出单行本之前,是《顾随文集》的附录。《顾随文集》也是由叶嘉莹先生推动并搜集顾先生逸散的文稿,于1984年编订完成的。此时,距离顾随先生1960年去世已经过去整整24年。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叶嘉莹先生一腔痴念,担荷起生命彼岸到此岸的“摆渡”,那么,此岸人间还会有《驼庵诗话》和《顾随文集》吗?
古典诗词从中到西的“摆渡”
1946年7月13日,顾随先生给大学毕业后还常回到他课堂听讲的叶嘉莹写了一封信。信中有时年22岁的叶嘉莹无法体认的句子;时隔20年,也就是1966年等她漂泊到北美之后她才明白。
信中这样说:
……年来足下听不佞讲文最勤,所得亦最多。然不佞却并不希望足下能为苦水传法弟子而已。假使苦水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在于不佞法外,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然而“欲达到此目的”,则除取径于蟹行文字外,无他途也……
“苦水”是顾先生的笔名。“蟹行文字”,即与传统竖排汉语写法相反的横排外语文字。
彼时,叶嘉莹刚刚当了一年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用不到“蟹行文字”,对顾先生的建议难有共鸣。1966年,叶先生被台湾大学交换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后又来到哈佛大学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叶先生突然发现,她原来那一套师承顾随先生的讲课方法,不完全适用于西方文化背景的学生。比如,评价不同的诗词“高逸”“清远”“有神韵”“有境界”“有志趣”“有情韵”,西方学生会一头雾水。
如何突破?对西方文学理论的研读,让叶先生豁然开朗。现象学、符号学、接受美学、诠释学……以这些理论为佐证,叶先生寻到了中国古典诗词在西方世界的悟诗之法、解诗之法、弘诗之法。
现象学研究的是主体向客体投射的意向性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中国古老的比兴之说,所讲的正是心与物的关系,“比”是由心及物,“兴”是由物及心。
符号学认为,作品中存在一个具有相同历史文化背景的符号体系,这个体系中的某些“语码”能够使人产生某种固定方向的联想,这个“语码”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用典”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