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爱文明者的敬酒曲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推荐材料 |
爱文明者的敬酒曲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董彦斌 日期:2024-03-16
酒,无论是在东方文明还是在西方文明中,都具有重要的意蕴。每一个伟大文明社会的源头,都能找到跟酒的关联。
丁学良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也是中国学术界出了名的“酒仙”。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品万种酒,是丁学良的夙愿。他怀着李太白的意趣,乐此不疲。其新著《酒中的文明》一书,从文明史和社会史视角,畅谈他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寻觅酒、学习酒、探讨酒的故事。有人生、有家族、有乡土、有地域、有民族、有国家、有世界;有社会变迁的震荡,有小人物碰上大时代的因缘,有大人物震撼小人物的奇遇;有庄严也有诙谐,有沉重也有潇洒,有睿智也有荒谬。
如饮醇浆,回味不绝。
读此书时,酌一杯酒
上海彩虹合唱团的《醉鬼的敬酒曲》是我喜欢的一首歌。
“敬友情,敬无常。敬生命中每一次的分离。敬忘却,敬衰老,敬无垠的宇宙。敬可怕,敬遥远的旅行。”
未与丁学良老师讨论过这首歌,但歌中的每一句词,应该都契合丁老师的情志。当《酒中的文明》一书由北大出版社推出时,我想到,读此书时的仪式感,是酌一杯酒,而以此歌为音乐。
丁老师在书里,以大篇幅写到他的异代知己李白,尤其是写到他的家乡宣城市当地依然流传的李白传说。外在的连接点是:丁老师的故乡宣州是李白的第二故乡;内在的连接点是:李白的潇洒持续引发丁老师的共鸣。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买旧书不易时,我买到旧版的黄仲则《两当轩集》,发给他看的黄写李的词:“一肩行李,依旧租船来咏史。四顾无人,君忆玄晖我忆君。”李白的句子在发光。仅凭他的句子,黄仲则和丁老师都引他为最好的知己,恰如李白之欣赏谢脁。进言之,不是因为句子,而是因为句子所呈现的心灵和心志。
但黄仲则、丁老师又不同于李白。我曾经说——李长之先生先我而言——李白是虔诚的道教徒,他的狂放不羁和才华横溢,很大程度上是来自道教信仰的牵引。道教对于生命力的激活,体现在李白的身上,由此,李白更契合“醉鬼的敬酒曲”一语,是一个有道教信仰的醉鬼,黄仲则和丁老师却并非醉鬼。然而生命力的焕发,他们是一致的,否则不会引为异代知己。
黄仲则的身上有文人的浪漫与沉重。丁老师的身上,则负载着时代的重量——走世界、爱文明。所以,丁老师的这本书,并非“醉鬼的敬酒曲”,而是“爱文明者的敬酒曲”。
共生在片刻的美好中
酒是观察纵向文明的绝好窗口,以此为分主题的篇幅占了本书的一半。
酒与信仰。
酒、牺牲和礼器是最佳和最庄重的敬神器物。酒本来是人类发明或发现的,但当人类品觉到酒的美好时,就以之献给了他崇敬的神。祖先在这个意义上,也具有一种神的属性。在这里,神是人不能主宰、但能主宰人和改变人的力量。
中国的本土宗教,总体来说是有关“天—地—祖”的崇拜,民族与生俱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后来有关儒道的划分,大约不过是讨论这个本土宗教的不同分支——道教的体现当然更加明显,正因此李白才不断地“五岳寻仙不辞远”,从对地的追寻中,追寻神与仙的踪迹。神,是“天—地—祖”的体现者,因此神足够多。
人不能主宰神,但是人能主宰酒。于是,人把人世间创造的精华——酒,献给了神。正如酒的本字“酉”本来就是酒瓶的象形,酒的容器是专门化的,这种早就专门化的容器,恰好是献给神的重要礼器。而容器中的酒,也不断地被升级,以最佳物,献给最敬者。在敬献神的同时,人间自然也在享用,从首领、贵族,到战功者,酒让人们陶醉、舞动,共生在片刻的美好中。
酒与科技。
很难说到底人类最早是发明了酒还是发现了酒。丁老师在书里认为是发现。例如,苹果掉在牛顿脑袋上,激发万有引力的想法,掉在地上,微腐、发酵,被人偶尔品尝,被人发掘为美味。
从发现到形成经验,到形成技术,到科学,几千年的酒史,也是科技史。在丁老师欣赏的宋代窦苹《酒谱》一书中,有昆仑觞的典故:“魏贾锵有奴,善别水。尝乘舟于黄河中流,以匏瓠接河源水。一日不过七八升。经宿色如绛,以酿酒,名昆仑觞,芳味绝妙。”这表明,发现是无尽的过程,并不是只有起源时才有发现。发现是从物品中发现了物性,从平凡中遇到了奇迹。而科技的驱动力,则是热爱和流程管理,向最好的技术学习,又从古老的技术的经验中发现科学的秘密。
酒与商业。
酒是“商品”,因而遵循商业规律。一方面,流通造就规模。正是流通造就了某一类、某一品种、某一品牌的酒的传播。流通的前提,是交通,是有勇气去做投资的商人,是储藏和运输的发达。市场,是用来适应的,但同样是用来培育的。例如某地本来不喝啤酒,但是商人敢于尝试,运过去可能就带来了市场。天南地北和五湖四海,这些平凡的中国词汇,意味着人与商品的流动之广。即使是施行了“酒榷”的政策与制度,限制酒类私人流通的时代,酒同样以这种方式得以小范围传播。丁老师在书中不断提及的喝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当地名酒和贵州名酒,就是酒的传播变得艰难但同样在流通路上的证明。
另一方面,由于商业的沧海遗珠,总是有美酒藏在深巷、深山,未能进入人们一般购买的范围。丁老师在书里写了许多这样的美酒。“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或许是水好,原料好,工艺认真,作坊主无推广的野心,商人未发现,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偶然来此的游客与美酒不期而遇。
酒与文艺。
酒与文艺故事最多。文艺的本质是讲故事,讲故事既需要想象力,也需要准确而精致的表达方式。酒是想象力的重要来源。酒带来或深化着诸多情感——豪情、脆弱、浪漫、喜悦、感动、愤怒,这些情感需要准确而精致的表达。
诗人多是酒徒。但正如丁老师所言,微醺是美好的,酗酒则不值得提倡。“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其此之谓乎。“小酒馆”一词,让人莫名向往,似乎这个词汇比“餐厅”更能让人舒展。人在喝酒时,就把周围环境营造出一个小酒馆来。
与不同的文明相遇
酒是观察纵向文明的绝好窗口,也是横向文明交流的重要物品,是体验文化的上佳方式。作为哈佛博士,曾任教于中国香港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分毫之间错过了海德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教职的知名学者,丁老师以他人生的时间走过了世界的空间。在世界的空间里,以“只有在路上,我的脑袋才会转动”为自我解释,丁老师通过酒的媒介与不同的文明相遇。
匹兹堡时期的关键词是啤酒。这是他到美国体验酒文化的第一站。1985年,离开匹兹堡的前夕,丁老师办了一场啤酒展览。啤酒瓶是他饮酒的见证,他摆成了金字塔。作家王小波开车送他离开匹兹堡,因啤酒瓶太重而未能带走。波士顿时期的关键词是世界美酒。世界学子汇聚于此,世界美酒随之汇聚,他成为世界美酒的虔诚信徒。澳大利亚时期的关键词是葡萄酒。
作为改革开放之初最早的一批文科留学生之一,丁老师对世界的行走展示着改革开放的精神——外向的精神。
改革开放点燃了向外的热情。在对世界的行走中,充满惊喜和发现,这些发现针对了新科技,针对了不同的组织形式,针对了不同文明和展现在文明中的文化。外向的精神固化为内在的气质,一个文明就是开放包容的文明,也将在更加懂得自身珍贵和外部珍贵的心态中,打造每个人的生存和生活样态,让每个人都绽放。
多年前,丁老师一时想起少年时读过的苏东坡的词,让我协助找到了原话:“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 钱数……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应该在安徽古城的角落,上世纪六十年代少年的他读着这几句词,由此共鸣一种潇洒境界,恰似国人在当时对于十年后到来的改革开放的抽象的渴望。当然,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后来的路走了很远。一路有酒相伴,一路从酒里思考文明。丁老师的研究方向是社会科学,但是对酒的热爱和体验让他开启了思考中的人文领域,由此形成一曲“爱文明者的敬酒曲”。
(作者系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丁学良是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也是中国学术界出了名的“酒仙”。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品万种酒,是丁学良的夙愿。他怀着李太白的意趣,乐此不疲。其新著《酒中的文明》一书,从文明史和社会史视角,畅谈他数十年来在世界各地寻觅酒、学习酒、探讨酒的故事。有人生、有家族、有乡土、有地域、有民族、有国家、有世界;有社会变迁的震荡,有小人物碰上大时代的因缘,有大人物震撼小人物的奇遇;有庄严也有诙谐,有沉重也有潇洒,有睿智也有荒谬。
如饮醇浆,回味不绝。
读此书时,酌一杯酒
上海彩虹合唱团的《醉鬼的敬酒曲》是我喜欢的一首歌。
“敬友情,敬无常。敬生命中每一次的分离。敬忘却,敬衰老,敬无垠的宇宙。敬可怕,敬遥远的旅行。”
未与丁学良老师讨论过这首歌,但歌中的每一句词,应该都契合丁老师的情志。当《酒中的文明》一书由北大出版社推出时,我想到,读此书时的仪式感,是酌一杯酒,而以此歌为音乐。
丁老师在书里,以大篇幅写到他的异代知己李白,尤其是写到他的家乡宣城市当地依然流传的李白传说。外在的连接点是:丁老师的故乡宣州是李白的第二故乡;内在的连接点是:李白的潇洒持续引发丁老师的共鸣。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买旧书不易时,我买到旧版的黄仲则《两当轩集》,发给他看的黄写李的词:“一肩行李,依旧租船来咏史。四顾无人,君忆玄晖我忆君。”李白的句子在发光。仅凭他的句子,黄仲则和丁老师都引他为最好的知己,恰如李白之欣赏谢脁。进言之,不是因为句子,而是因为句子所呈现的心灵和心志。
但黄仲则、丁老师又不同于李白。我曾经说——李长之先生先我而言——李白是虔诚的道教徒,他的狂放不羁和才华横溢,很大程度上是来自道教信仰的牵引。道教对于生命力的激活,体现在李白的身上,由此,李白更契合“醉鬼的敬酒曲”一语,是一个有道教信仰的醉鬼,黄仲则和丁老师却并非醉鬼。然而生命力的焕发,他们是一致的,否则不会引为异代知己。
黄仲则的身上有文人的浪漫与沉重。丁老师的身上,则负载着时代的重量——走世界、爱文明。所以,丁老师的这本书,并非“醉鬼的敬酒曲”,而是“爱文明者的敬酒曲”。
共生在片刻的美好中
酒是观察纵向文明的绝好窗口,以此为分主题的篇幅占了本书的一半。
酒与信仰。
酒、牺牲和礼器是最佳和最庄重的敬神器物。酒本来是人类发明或发现的,但当人类品觉到酒的美好时,就以之献给了他崇敬的神。祖先在这个意义上,也具有一种神的属性。在这里,神是人不能主宰、但能主宰人和改变人的力量。
中国的本土宗教,总体来说是有关“天—地—祖”的崇拜,民族与生俱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后来有关儒道的划分,大约不过是讨论这个本土宗教的不同分支——道教的体现当然更加明显,正因此李白才不断地“五岳寻仙不辞远”,从对地的追寻中,追寻神与仙的踪迹。神,是“天—地—祖”的体现者,因此神足够多。
人不能主宰神,但是人能主宰酒。于是,人把人世间创造的精华——酒,献给了神。正如酒的本字“酉”本来就是酒瓶的象形,酒的容器是专门化的,这种早就专门化的容器,恰好是献给神的重要礼器。而容器中的酒,也不断地被升级,以最佳物,献给最敬者。在敬献神的同时,人间自然也在享用,从首领、贵族,到战功者,酒让人们陶醉、舞动,共生在片刻的美好中。
酒与科技。
很难说到底人类最早是发明了酒还是发现了酒。丁老师在书里认为是发现。例如,苹果掉在牛顿脑袋上,激发万有引力的想法,掉在地上,微腐、发酵,被人偶尔品尝,被人发掘为美味。
从发现到形成经验,到形成技术,到科学,几千年的酒史,也是科技史。在丁老师欣赏的宋代窦苹《酒谱》一书中,有昆仑觞的典故:“魏贾锵有奴,善别水。尝乘舟于黄河中流,以匏瓠接河源水。一日不过七八升。经宿色如绛,以酿酒,名昆仑觞,芳味绝妙。”这表明,发现是无尽的过程,并不是只有起源时才有发现。发现是从物品中发现了物性,从平凡中遇到了奇迹。而科技的驱动力,则是热爱和流程管理,向最好的技术学习,又从古老的技术的经验中发现科学的秘密。
酒与商业。
酒是“商品”,因而遵循商业规律。一方面,流通造就规模。正是流通造就了某一类、某一品种、某一品牌的酒的传播。流通的前提,是交通,是有勇气去做投资的商人,是储藏和运输的发达。市场,是用来适应的,但同样是用来培育的。例如某地本来不喝啤酒,但是商人敢于尝试,运过去可能就带来了市场。天南地北和五湖四海,这些平凡的中国词汇,意味着人与商品的流动之广。即使是施行了“酒榷”的政策与制度,限制酒类私人流通的时代,酒同样以这种方式得以小范围传播。丁老师在书中不断提及的喝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安徽当地名酒和贵州名酒,就是酒的传播变得艰难但同样在流通路上的证明。
另一方面,由于商业的沧海遗珠,总是有美酒藏在深巷、深山,未能进入人们一般购买的范围。丁老师在书里写了许多这样的美酒。“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或许是水好,原料好,工艺认真,作坊主无推广的野心,商人未发现,酒香也怕巷子深,只有偶然来此的游客与美酒不期而遇。
酒与文艺。
酒与文艺故事最多。文艺的本质是讲故事,讲故事既需要想象力,也需要准确而精致的表达方式。酒是想象力的重要来源。酒带来或深化着诸多情感——豪情、脆弱、浪漫、喜悦、感动、愤怒,这些情感需要准确而精致的表达。
诗人多是酒徒。但正如丁老师所言,微醺是美好的,酗酒则不值得提倡。“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其此之谓乎。“小酒馆”一词,让人莫名向往,似乎这个词汇比“餐厅”更能让人舒展。人在喝酒时,就把周围环境营造出一个小酒馆来。
与不同的文明相遇
酒是观察纵向文明的绝好窗口,也是横向文明交流的重要物品,是体验文化的上佳方式。作为哈佛博士,曾任教于中国香港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分毫之间错过了海德堡大学和哥廷根大学教职的知名学者,丁老师以他人生的时间走过了世界的空间。在世界的空间里,以“只有在路上,我的脑袋才会转动”为自我解释,丁老师通过酒的媒介与不同的文明相遇。
匹兹堡时期的关键词是啤酒。这是他到美国体验酒文化的第一站。1985年,离开匹兹堡的前夕,丁老师办了一场啤酒展览。啤酒瓶是他饮酒的见证,他摆成了金字塔。作家王小波开车送他离开匹兹堡,因啤酒瓶太重而未能带走。波士顿时期的关键词是世界美酒。世界学子汇聚于此,世界美酒随之汇聚,他成为世界美酒的虔诚信徒。澳大利亚时期的关键词是葡萄酒。
作为改革开放之初最早的一批文科留学生之一,丁老师对世界的行走展示着改革开放的精神——外向的精神。
改革开放点燃了向外的热情。在对世界的行走中,充满惊喜和发现,这些发现针对了新科技,针对了不同的组织形式,针对了不同文明和展现在文明中的文化。外向的精神固化为内在的气质,一个文明就是开放包容的文明,也将在更加懂得自身珍贵和外部珍贵的心态中,打造每个人的生存和生活样态,让每个人都绽放。
多年前,丁老师一时想起少年时读过的苏东坡的词,让我协助找到了原话:“渔父饮,谁家去,鱼蟹一时分付。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 钱数……渔父醒,春江午,梦断落花飞絮。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
应该在安徽古城的角落,上世纪六十年代少年的他读着这几句词,由此共鸣一种潇洒境界,恰似国人在当时对于十年后到来的改革开放的抽象的渴望。当然,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后来的路走了很远。一路有酒相伴,一路从酒里思考文明。丁老师的研究方向是社会科学,但是对酒的热爱和体验让他开启了思考中的人文领域,由此形成一曲“爱文明者的敬酒曲”。
(作者系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前一篇:推荐:理解宋代政治的“题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