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推荐:腊八节:祈福言嘉平,赠粥有余温
(2024-01-17 12:16:08)
腊八节讲究喝“腊八粥”
文汇报 2024年1月17日
李德强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腊八节”一直是重要的保留节日。唐代诗人孟浩然在《腊月八日于剡县石城寺礼拜》曾这样写:
石壁开金像,香山绕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
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余照发光辉。
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愿承功德水,从此濯尘机。
在千年前的某个“腊八节”,孟浩然来到了石城寺礼佛。石城寺环境优美,青竹古柏环绕,楼台夕照,青晖环绕。在这座古朴幽深,肃穆庄严的禅院里,诗人通过对浴佛盛典的描述,有若当年弥勒的降生,令人心驰向往。他想要借助功德水来洗濯身上的尘埃,进而洗涤自己的尘俗之心,有一种遗世独立的超脱之姿。
“腊八节”,指农历腊月初八,是古人祭祀先祖和神灵,祈求吉祥如意的重要节日。相传这一天,也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真的日子,这一天又被称为“佛成道节”。这一天,僧人会走到街头或人流密集的地方,分发已经做好的腊八粥;这一天,人们不但可以吃上软糯可口的腊八粥,也会特意到寺庙祈福求平安。
腊祭报天地,嘉祀告年丰: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并非在开始之际就与佛教产生了直接联系,而是起源于中国先民与祭祀有关的“腊祭”活动。《礼记·郊特牲》曾记载,“腊祭”原来是伊耆氏(一说神农氏)时代祭祀鬼神的重大“岁终出祭”活动,先民在十二月的时候,往往会“合聚万物而索飨”,即搜罗丰富的食物来报天地、敬鬼神,祈福迎祥。当时天子主持的“大腊祭”所祭祀的神灵就有八种之多,从伊耆氏开始,腊祭就已经诞生了。
夏代称之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汉改为“腊”,后世则统称为“腊日”,腊八节包含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与愿望。在我国古代,每年腊月初八前后会举行隆重的大型祭祀活动,先民们会同时祭祖先与百神,为的是祈求神灵保佑百姓,降安康吉祥于人间,避灾害祸殃于众生。东汉时期,蔡邕《独断》一书明确指出:“腊者,岁终大祭。”在腊月进行大型祭祀活动,已然成为当时约定成俗的风气。“祭百神”也成为年末时节最重要的一次庆祝丰收、祈福祖先与神灵的祭祀活动之一。《礼记·月令》曾记录,当时的天子在“公社”进行祭祀活动,并向“天宗”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他们所祭祀的对象包括先祖与“五祀之神”,包含了对门神、户神、井神、灶神、土神等的祭祀。从中也可见,当时“腊祭”的名目与对象比较繁杂,并没有专一的祭祀对象。
西晋时期,著名的“河东裴氏”家族代表人物之一裴秀曾作《大腊》诗,详细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的场景。他写道: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从这首诗中,我们可想见当时祭祀的隆重:岁末的脚步匆匆而来,祭祀的乐声打破了寂静的清晨。众人收拾心情,准备祭祀活动,期待万象更新。在这场盛大的祭祀盛典中,先民们要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美好年景;同时也诚心祈求“百神”能够保佑百姓和气同欢、嘉瑞祥和的图景不断出现。统治者不但要与民同乐,也希望能够“享寿万年”,永远保持身体康健,寿祚绵长。
《礼记·杂记》曾记载过孔门师徒间的一个小故事。在某个冬日的时节,子贡去参观“祭百神”的腊祭活动,等仪式完成后,孔子询问子贡说:“你看到人们的欢乐了吗?”子贡则回答道:“全国的人高兴得都像疯狂了似的,我不知道有什么可欢乐的?”听到了弟子的话后,孔子有些无奈,又有些启发地对子贡说:“人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才在腊祭这一天享受恩赐的福泽,这种欢乐不是你所能理解的呀。”的确,腊祭既能祈求美好愿景,又能调节生活节奏,也能慰藉心中情感,不失为一种与民生关系密切的节日活动。
当然,“腊祭”也与古代的田猎活动有着直接关系。“腊”的本义即是干肉,因为这个月的天气是最适合制作腊味,以便长久保存的,我们也习惯称十二月为“腊月”。“腊”本身就有“猎”的意思,需要通过猎取禽兽来祭祀先祖。《礼记·郊特牲》也认为“腊”有“移民”,即让百姓放松心情的功能。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经过一番声势浩大的田猎后,先民们把宰杀的猎物与所需的食物贡献出来,作为祭祀祖先和鬼神的祭品,等待“腊祭”仪式完成之后,再将食物祭品熬煮成吃食,由全体先民一起享用。他们一方面载歌载舞庆祝丰收,一方面用行动报答祖先和神灵的庇佑。在这次张弛有度的盛会中,“腊祭”已然具有了无上的神圣感,先民们终日忙碌,在这一刻也得到了心理与物质的双重回报,生活的劳作和艰辛也得到了难得的放松和回归,充满了继续向前的光芒和斗志。
与此相应,古代的先民们也往往通过“狎猎大祭”来向上天报功,用打猎得来的野兽进行祭祀,以期能获得上天的福报与鬼神的阴德。南朝著名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中写过一篇《樊宏阴识列传》,并记载一则与之有关的事迹:汉宣帝时期,有个叫阴子方的人,他恭孝仁厚,偶然在腊日的晨炊中看到了灶神形迹,此后每年以黄羊祭祀,最终获得了三世富贵,官运亨通。在历史上,阴子方有一个曾孙女(阴识之妹)名叫阴丽华,后来成为东汉开国君主光武帝刘秀的皇后。此后,阴氏家族的子孙一直遵循祖制,坚持在腊日祭祀。宗懔《荆楚岁时记》说:“阴氏世蒙其福,俗人竞尚,以此故也。”该书也明确载“腊日”是十二月八日。荆楚地区一直效法阴氏,在腊月八日以豚酒祭灶,并相沿成习。
当然,“腊祭”也与古代逐疫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腊八节期间,除祭祖先、敬鬼神等隆重活动外,古代先民还要举行一项重要的活动——傩仪逐疫。汉代以傩逐疫的活动就是在腊日举行的,目的则是驱逐疫鬼,平衡阴阳。班固在《汉书·汉仪》中对此仪式有详细的记录:官方会从中黄门官吏子弟中挑选年龄在十岁至十二岁的儿童一百二十名,有人头戴红色黑边的头巾,手拿大鼓;有人扮方相氏,手拿戈矛与盾牌;有人扮十二兽,驱逐恶鬼。当主持傩仪的官员高喊“仮子备,请逐疫”时,他们便齐唱傩歌,随着音乐跳起“十二兽舞”,并手持火把,驱赶逐疫。司马迁《史记·陈胜传》也指出,在腊日时节,村民会通过击鼓逐疫,沐浴除罪,以此来获得祖先和鬼神的庇佑。显然,这种以傩逐疫的活动,与“腊祭”有着直接的关系。直到今天,长江中游地区的许多地方仍保留着击腊鼓、戴面具,驱疫催春的习俗。
后来,由于佛教的介入,十二月初八成为佛祖“成道”日,也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据佛教典籍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曾在深山修行,静坐六年,至于形销骨立,遂发现苦行不是最终的解脱之道。正在此时,遇见一牧女呈献乳糜,等他喝完便盘腿端坐菩提树下沉思,并于十二月八日顿悟成道。为纪念佛祖“成道”之日,佛教徒会在此日举行法会,各寺院也要煮粥供佛。所以“腊八节”被佛教徒借用,进而演变成“斋僧节”。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也说,十二月八日这一天,僧尼们要启动“浴佛会”,赠送“七宝五味粥”。因此,“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等;“腊八粥”也被冠以“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名字。
诗国记风情,梵音传天心:
腊八节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