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挖掘精神内涵入手,激活传统节日当代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传统节日,凝结着世世代代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认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今天,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传统节日的时代表达,尤其是让年轻一代的“DNA动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为此,我们今起推出“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时代表达”系列圆桌谈,与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业界人士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编者
嘉宾:叶舒宪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曾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郑土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刘大先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
主持:邵 岭 本报记者
传统节日是千百年来民众自发进行的有效选择
主持人:毋庸讳言,传统节日在今天发生了变化。比如人们往往觉得节味淡了,活动少了,习俗丢了,尤其是在年轻的群体当中,似乎没那么有吸引力了。各位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刘大先:今天谈的传统节日,我想应该做一个范围的界定,是前现代时期、与普通民众的生计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顺应自然节律而形成的那些节日,比如说春节、清明、端午、中秋。
有一个现象很能说明这一点。今天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进入到11月份以后,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都陆续开始过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年节了。去年一年我在四川绵阳北川羌族自治县挂职,11月13号是农历十月初一,羌族过羌年的日子,11月20号那天,彝族正好在过彝年。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也大致要到了。从由北向南的地理上来看,这些节日的时间大致都在农历的10月到11月之间,是收获的季节,农忙结束之后,大家进行丰收后的庆典,祭祀神灵,祈祷福佑,亲友相聚欢宴。节日的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劳作过程当中的间歇,一个缓解与休息的时间,在间歇当中,人们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歌舞、聚餐,实际上形成了涂尔干所说的“集体欢腾”。
再比如蒙古族的那达慕,一般是农历六月初四之后,这是水草丰茂的夏季,牧民人欢马腾的季节,人们才有精力聚会欢庆宴饮,而不是在风雪交加的秋冬季节。
所以,文化有着最现实的源起,传统节日的发生一定有一个具体的历史的根源,跟它们所产生地方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劳作和休憩相互调谐的生活节奏紧密相关。在过节时,人们从生理到心理上得到调节、松弛,积蓄了身体、情感和精神能量,以便于进行到下一次的再生产当中。因此,在农耕时代,或者说在农耕主导生活节奏的地区,节日具有消费性和生产性的双重内涵,属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到了现在,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点,春耕夏长秋收冬藏的那种自然节律,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对很多人的生活发生的影响日益减小。传统节日的功能,也就必然随着生活本身的变化发生变化,有一些功能确实淡化了。
郑土有:大先说的我非常同意。传统节日是千百年来民众在长期的生存活动中,为了适应天时地利等等各种自然环境和条件,而进行的非常有效的选择,从它的产生来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即便到了今天,如果我们离开城市,去往广大中小城镇以及乡村地区,会发现当地民众仍然有滋有味地在过节。我曾经连续五六年在春节期间去河南的鹤壁浚县,那里正月里有一个大丕山的古庙会,是华北地区四大庙会之一,据说每年参加人数都在四五十万。今年我又去了广东的潮汕地区,每个乡镇每个村落在元宵期间都有大量的活动,也是人山人海。同样的,在陕西的农村地区,春节期间社火表演也是红红火火,除了少量由政府组织,绝大多数都是民众自发的。
主持人:专家们刚才所说的其实说明了两点。其一,传统节日与农耕生活有很大的关系,是应农时而产生的,因此,判断是不是节味淡了、活动少了、习俗丢了,有一个观察角度的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其二,即便到了今天,传统节日依然有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对它们在民间的号召力抱有信心。
郑土有:是的,经过长期的传承,很多的民族精神已经浓缩在了传统节日之中,渗入了老百姓的血脉当中,也许平时感觉不到,但是非常容易被激发出来。
与此同时,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看,传统节日从来不是固化的,而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叶舒宪:传统节日的自我更新与时俱进,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