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推荐:学生的三次“拷问”让为师者自省
(2023-11-03 07:34:03)
学生的三次“拷问”让为师者自省
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对教师来说,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需要思考在面对每一个生动的学生个体时,如何解答他们人生中的疑惑,引领他们的成长。上海市吴淞中学语文教师王纬明是宝山区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也是上海市优秀班主任,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时常面临学生的“拷问”,这些问题与其说是学生的困惑,不如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对教育根本的探讨,对一位教师而言,这些问题也提醒着他,教育的初心究竟是什么——
王纬明
工作20年有余,本以为自己在教书育人上应该“驾轻就熟”,但实际工作中,我仍然不时会遇到来自学生的“人生拷问”——“我们努力读书就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吗?”“入学时我们的成绩不算顶尖,就一定与知名大学无缘了吗?”“学好数学的都是思维缜密且优异的学生,那么学好语文的究竟是哪类学生?”……这一连串问题,常常如警钟长鸣,提醒我要时刻铭记教育的初心,也让我更加明确,教书育人的目标并非把学生送入知名大学,让他们理解学习的真正意义,并在各自的人生起点上超越自我,才是为人师者的快乐。
拷问一
考不上好大学,人生还有意义吗?
“老师,大学生活真的很充实。现在我有自己喜欢的学业,作为班长为班级操心各种琐事。虽然有时会心累,但仔细想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幸福的救赎’呢?我还记得您的第一堂语文课上,您让我们写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说这句话是让我享受繁重的医学学业的动力。”这是我仅带过高一一年的2019届毕业生马瑗瑗同学给我的留言。现在,每当我接手新班级,第一堂语文课就是给学生讲北宋硕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安排是因为我曾经被学生的问题问倒过。
2004年9月,我在山西省的一所中学任教,当时刚刚送走一批毕业班学生后任教新高一。因为带的首届高三毕业生高考成绩优异,我的心情不错。每当收到来自天南海北、带着这些学生就读的知名高校标识的明信片,读着明信片上滚烫的感激文字时,别提我有多自豪了。
正当我沉浸在这种情绪中时,新带班级里一个不起眼的学生小余课后找到我。我的第一反应是组织好那些激情飞扬的“台词”,鼓励他好好学习、考取名校。没想到,小余却羞涩不安地问我:“老师,我们这么辛苦地学习难道只是为了考到大城市去,考上一所知名大学吗?考上名校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只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吗?如果我没能考上名校,读书就没有意义了吗?”
听完学生的连环提问,我那些“台词”一下子烟消云散。如今已不记得自己是如何狼狈地在支吾声中勉强回答小余的问题,又在他疑惑的眼神中逃回办公室,但是,小余的连环问却让我从“云端”落下,不断拷问自己,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不断反问自己,是否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批评的那样,正在培养着一批批只考虑自己所需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果这些问题我不能给出令自己信服、令学生信服的答案,有朝一日,“小余们”当了老师,也和我一样返回家乡任教,面对又一个“小小余”的类似提问,他们又该如何回答呢?
这让我深刻意识到,作为教师,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分数固然重要,但在分数之前,要先“育人”。学生在学好语文前,更需要对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责任意识有深刻的认同。这也是为何每次接手新班级,我总要给学生讲“横渠四句”的缘由。
2016年,我有机会被人才引进到上海从教,这一教学习惯延续至今。“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张载胸襟宽广,信念坚毅,遂能够下如上的功夫。作为教师,同样应该在育人过程中将张载的“横渠四句”镂刻于心灵,警醒自己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初衷。
拷问二
不是顶尖高中生,还能考上名牌大学吗?
多年教育一线的经验,让我渐渐明白:教育,是要培育精神气象万千的“活”人。不仅仅是会教优等生,更重要的是为每个学生找到他生命中的那道光。
还记得一次给了我极大“刺激”的家长会。会后,一位家长主动找到我,直白地告诉我,他们家有好几套房子出租,他们对儿子的学习没有太高要求。在我目瞪口呆中,这位家长潇洒离开。当时,我已经有了十余年工作经验,但这样的家长带给我内心的震惊依旧深刻,这样的学生我还有必要对他严格要求吗?但是,叩问自己的内心,答案仍然是肯定的。教师的职责在于给不同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方式,学习好的学生可以追求学术之路,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也可以发展其它特长。
毋庸讳言,地处宝山区的吴淞中学虽然是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但招到的学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尖子生”。常有学生会问我:“我们不是顶尖的高中生,还能考上知名大学吗?”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2019届董熠、2022届楼申皓、2023届胡玮轩先后考入清华大学,他们分别选择基础医学、数理基础科学、理论应用力学这类国家亟需人才的基础学科作为专业志向。
要知道,董熠、楼申皓和胡玮轩刚入校时,成绩都排在年级20名开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名校种子选手”。但教师这个职业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发现学生的长处。董熠引起我的关注,是她听课专注,考试试卷、学科笔记、课后作业,没有丝毫涂改痕迹,所有学科都如此;楼申皓引起我的关注,是他对理科尤其是数学学科的痴迷,我去家访时,楼申皓父母拿给我看的是他刚刚买的全套数学竞赛资料;胡玮轩引起我关注,是他规划学习和合理分配学科学习时间的能力极强,也极有效……
“识”才是第一步,“育”才就是第二步。有意思的是,这三位同学的语文,却从不同程度上来说都是“短板”:楼申皓高一二年级的语文考试中,几乎每次都在及格边缘徘徊,远低于班级平均分;我高三才开始教胡玮轩,那时候发现他甚至连基本的书写都不达标,显得比较凌乱;相比较,董熠是小姑娘,情况好一些。但作文却令她望而生畏,高二结束的暑假写的三篇作文,无一合格。
针对董熠不懂如何思辨的问题,我帮助她从传统写作范式中凝练出起承转合的作文思辨写法,初试牛刀,赢得上海市作文竞赛高三组一等奖。最终,董熠高考语文取得了132分的高分;针对楼申皓作文逻辑松散的问题,我从读写结合的角度给他建议,一方面鼓励他读尼采、萨特、康德等西方哲学大家的经典著作,另一方面教他将句子“拉长”,在中心词前添加修饰限定的多重定语,使文章表意更加紧凑。楼申皓高考语文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取得了史无前例的123分“最高分”;而刚接手胡玮轩的语文教学,我便鼓励他多练字,梳理主观题答题方法等。
“三清锦鲤班主任”,是胡玮轩考入清华大学后同事们开玩笑送给我的雅号,但对我而言,却清醒地知道这个过程有多么艰难。“关注生命成长,培育强国英才”的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我为何而教、为何而育的困惑。
拷问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