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聆听自己的故事,在勃拉姆斯的浪涌中

(2023-10-13 06:54:11)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推荐材料

聆听自己的故事,在勃拉姆斯的浪涌中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俊珺/汪淼 日期:2023-10-13

王之炅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专业教授和管弦系副主任。师从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俞丽拿教授。曾随小提琴大师、柏林爱乐乐团前首席高利亚·巴列夏学习。自1998年起,屡次成为国内外大赛桂冠的赢得者。


10月20日,小提琴家王之炅将与钢琴家王鲁在上海交响音乐厅演绎勃拉姆斯小提琴奏鸣曲全集,以纪念这位德国作曲家诞辰190周年。

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小时期的同窗,王之炅与王鲁虽然走上了不同的艺术道路,但对音乐的理解有着共通之处。记者在音乐会前夕与他们对谈,感受他们的默契与火花。

本报记者 陈俊珺 实习生 汪淼

自由地打开自己的心

周末周刊:你曾多次在音乐会中演奏过勃拉姆斯的作品,而在一场音乐会里演奏他的全套小提琴奏鸣曲还是第一次,为什么会尝试这样的挑战?

王之炅:我特别喜欢勃拉姆斯的小提琴奏鸣曲,我在大学期间就学了这三首作品,甚至比贝多芬的奏鸣曲学得更早。勃拉姆斯的作品逻辑严谨、结构精妙,是高度智慧的音乐。

周末周刊:这三首小提琴奏鸣曲都没有标题,你个人对哪一首更为偏好?

王之炅:很难选择。第三奏鸣曲是最常被音乐家们演奏的,因为它相对比较复杂,音乐会效果最好。但其实这三首作品的音乐风格完全不同。

王鲁:我觉得这三首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表达了作曲家内心的自由。我相信观众可以随着音乐,抛开精神的束缚,自由地打开自己的心。

周末周刊: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勃拉姆斯的音乐是方正甚至保守的,其实并非如此。

王之炅:是的,他的音乐中有许多自由、细腻的情感表达,情绪的起伏就像是一层层的浪涌。这些年来,我演出过不少勃拉姆斯的作品,它们在写作手法上有共性,也有个性,我演得越多,就越能体会并挖掘深层的内核。

王鲁:我觉得王之炅与勃拉姆斯的音乐在气质上有契合之处。她的演奏看似理智,但内心充满波澜,很感性。而勃拉姆斯正是在理性与感性中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

周末周刊:钢琴在这三首作品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王鲁:听过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人都知道,小提琴和钢琴的分量是比较平均的,而勃拉姆斯则是把钢琴“垫”在下面。这对钢琴家的要求反而很高,在音色处理上不能太突出。当观众听完这三首作品后,觉得小提琴拉得真好,那钢琴就成功了。

享受室内乐的快乐

周末周刊:近年来,王之炅参与了不少室内乐演出,还发起成立了时代重奏团。你觉得与钢琴合作和弦乐重奏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王之炅:有人可能会觉得,小提琴与钢琴的合作相对简单,其实不然,我们在合作时是要听彼此的泛音的,而钢琴的泛音和弦乐的泛音是不一样的。

周末周刊:如何理解泛音?

王鲁:泛音是指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其中蕴含着情感,能听到泛音与泛音之间的连接关系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流的演奏家和普通演奏家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前者能够听到泛音。

周末周刊:那室内乐演出与乐队协奏曲又有哪些不同?

王之炅:演奏室内乐作品给我带来了很多快乐。当然,我也很喜欢拉协奏曲,我认为,在体力和技巧都在巅峰的时候应该多拉协奏曲。但与乐队合作时,演奏家难免要作出一些妥协,室内乐则更能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此外,与乐队合作协奏曲时,我无疑是那个要挑起重担的主角。而在重奏的时候,整个团队在往一处使劲,我的精神压力会被分担一些,享受音乐的成分也会更多一些。

周末周刊:对普通听众来说,欣赏室内乐的门槛可能会比欣赏大乐队的演奏更高一点吧?

王之炅:对我们来说,排练一场室内乐音乐会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大家都是自发地聚在一起,互相磨合。

王鲁:我相信,对听众来说只要静下心来聆听,这两种形式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从某种角度来说,不懂得欣赏室内乐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乐迷。

不当作曲家的仆人

周末周刊:今年全世界许多音乐家都以不同的形式纪念勃拉姆斯,他两百余年前的作品至今还能给人们精神的慰藉,为什么?

王之炅:每个人从勃拉姆斯的音乐中收获的共鸣是不同的。有人说:演奏家是作曲家的仆人,我并不赞同。优秀的作曲家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他们并不会去控制演奏家一定要演奏成什么样,不会规定什么样的声音才是正确的,而优秀的演奏家都会在音乐中表达个人的情感。

王鲁:如果勃拉姆斯还活着,他会要求我们只能以某一种方式演奏他的作品吗?我觉得不会。乐谱里的音符是需要演奏家赋予其生命的,如果没有演奏家的演绎,音乐是无法被传播的。古典音乐之所以至今仍充满生命力,能给人们带去情感的共鸣,就是通过不同时代的演奏家进行各自独特的诠释。

钢琴家内田光子曾经说过:当人们谈论起贝多芬、舒伯特,就好像是自己的朋友一般。事实上,他们见过面吗?每个人所理解的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都带有个人的主观情感与观点。所以我认为演奏家不应该借助“为作曲家服务”来宣传自己。

周末周刊:你们即将演出的这套勃拉姆斯的作品曾有众多小提琴大师录制并公开演奏过。你们会听前人的演奏录音吗?

王之炅:我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读书的时候一直是音乐欣赏室的常客,那时候听过的小提琴录音非常多。但我现在听钢琴、声乐和交响乐的唱片比较多。小时候听别人的演奏可能更多的是寻找一种“背书”,当发现有名的演奏家这样拉过,会感觉比较“安全”,但这其实是不自信的表现。

我觉得无论什么艺术,到达一定境界后都与艺术家的个性强烈相关。作为演奏家,我必须去学习作曲家的音乐语言,但最终表达的一定是我自己的故事。

王鲁:我们听过很多演奏家的录音或现场,但听过之后必须把这些都忘了,并化作自己的表达。对听众来说,听音乐其实更多地是听演奏家的演绎,而不只是音乐本身。而最高级的演奏能让一百个听众有一百种感受,听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周末周刊:那一定是挺抽象的故事。

王鲁:而这恰恰是音乐最有趣的地方,音乐语言的抽象成就了其无限的可能性。当听众被告知应该在某段音乐中体会到作曲家的什么情感或看到什么画面,其实是一种压迫。我觉得听众应当充满自信,你听到的就是你自己的故事。

不要记住自己弹琴的样子

周末周刊:有人曾用冷静来形容王之炅的演奏,你们怎么看?

王之炅:可能是因为我拉琴的时候不笑吧。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其实我的音乐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冷。

王鲁:我曾与许多小提琴家合作过,我认为技巧只是衡量演奏家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听他的音乐是不是真诚的。王之炅演奏的时候看似冷静,其实她的内心是火热且真诚的,这一点和勃拉姆斯有共通之处。相信成熟的听众都能独立地判断演奏家给自己带来的感受,而不是只听别人评论这位演奏家的风格是怎样的。同样,演奏家也应该真诚地面对音乐、观众与自我。

周末周刊:聆听古典音乐能给人独立思考的动力。

王鲁:在听音乐的时候,能找到一种心灵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来源于自信以及对自我的爱与接纳。我们在这场音乐会中还会演奏勃拉姆斯的《c小调谐谑曲》,这首作品表达的就是一种自由与孤独。

周末周刊:你们平时是如何保持良好的舞台演奏状态的?

王之炅:首先要不断练习,不能怠惰。弓弦之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只有保持良好的身体机能,才能呈现出精确的演奏。在舞台上会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因此我们还需要保持一定的演出频率,从而保持好的心理状态。

一旦有了一定的演奏经验,往往容易形成一种套路。所以,演奏家应该不断地自我否定,不能顺着套路来。

王鲁:是的,钢琴家阿格里奇曾经说过:不要记住自己之前弹琴的样子。很多人觉得音乐家的演奏主要是靠灵感,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律,必须每天保持好的状态,并且不断地更新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