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问题导学”中融合育人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2023-10-07 14:59:5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研论文

在“问题导学”中融合育人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以《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的联读教学为例

金山区教育学院   黄争荣

内容摘要:古诗词经典作品对陶冶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心志、人格成长与自我建构以及培养学生的优秀文化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在“双新”背景下,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要“润物细无声”地育人,实现课程育人的功能。就古诗词经典作品的教学而言,教师要注重整体性理解,而“问题导学”既能够实现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性理解并有学习方法和路径的获得,又能够实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融合育人的效果。“问题导学”有“基于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展示交流,深化理解”“总结梳理,巩固升华”等四个基本环节。

关键词:问题导学  融合育人  高中古诗词  教学策略

      我国的古诗词经典作品浩如烟海,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的一朵奇葩。从文化品性来说,古诗词经典作品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精粹的文化产物和纯美的文化构成,开启着人的文化与精神智慧。从语言角度来说,古诗词经典作品体现了高度凝练之美和诗意典雅之美。从审美角度来说,古诗词经典作品体现的是由意象营造出的意境之美、由韵律和谐的节奏产生的音乐之美和文本蕴藏的人文精神之美。重视和加强古诗词经典作品的阅读与教学,对陶冶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心志、人格成长与自我建构以及培养学生的优秀文化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在“双新”背景下,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要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传授、学法的指导、情感的体验、审美的感受、思想的启迪和文化的熏陶,要“润物细无声”地育人,实现课程育人的功能。就古诗词经典作品的教学而言,教师要注重整体性理解,让学生能够在自读、感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以及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整体把握古诗词经典作品的情意,同时领会古诗词经典作品的艺术手法,而不是离开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理解字词或逐字逐句地讲解和分析其内容和手法,讲解古诗词的一些知识。

基于此,我们可以尝试“问题导学”。它既能够实现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性理解并有学习方法和路径的获得,又能够实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融合育人的效果。所谓问题导学,它是一种成长为本、问题导引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它有“问题设计”“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四个关键要素,有“基于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展示交流,深化理解”“总结梳理,巩固升华”等四个基本环节。它强调课堂教学体现“教”与“学”的有机融通,强调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交互促进与动态生成的育人功能。

下面,我以两首经典古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的联读教学为例,做具体的阐述。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登高》来自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第三单元(诗歌单元)。这个单元隶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本单元作品的学习,认识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提高思想修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文化自信。而学习本单元的作品,需要学生通过诵读涵泳,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独立欣赏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IMG_256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它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恍惚莫测,于虚无缥缈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表达了诗人蔑视权贵,追求人格独立的精神。《登高》是一首被誉为“古今独步”的七律诗。它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思念家乡、心系国家的复杂感情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这节课是基于学生在初步学习了这两首诗歌之后的拓展延伸,采用的是联读(比较阅读)的教学方式,符合教材编写“群文组合课文”的特点和要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梳理与问题探究的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整个课堂的教学设计采用了“问题导学”的模式。

一、基于情境,提出问题

设置情境的目的不仅为了吸引学生进入课堂,而且为学生创造一种沉浸式的学习氛围,用现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并且为未来可能遇到的困境找到突破口。首都师范大学王云峰教授认为,“语文学习情境既要包含语言学习的材料和范例、语言运用的基本规则,又要包含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有变化的语言运用情境,以及在这组情境中展开的具体可控的语言实践活动。”

在课堂导入时,教师立足课文,注重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通过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参考相关的资料,绘制李白和杜甫的生平游历图(可用思维导图或地图),通过播放一段剪辑的古装剧视频,让学生感受李杜二人首次在洛阳相见的情景,感知李杜二人的形象和性格,而顺势提出本节课的主问题:“李白和杜甫为何会有‘诗仙’与‘诗圣’之别?”这个主问题是学生在学习了两首诗歌后生发出来的,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是有一定难度的,要经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解决,所以是有价值和意义的。而这正体现了“问题导学”的价值取向。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在向学生提出课堂主问题后,为了顺利推进课堂教学而设置了两个学习任务,即一,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与《登高》两首诗歌的异同(表格1);二,思考为何李杜二人在面对相似境遇之时,产生的内心情感不同?选择的遣怀方式也不同?

篇名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生命状态

 

诗歌体裁

 

 

主要内容

 

 

情感主旨

 

 

诗歌风格

 

 

语言特色

 

 

表格1

这两个学习任务分别着眼于梳理、统整、内化“旧知”和思考、探究、获得“新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回顾复习和合作探究,很快完成表格1的填写。

篇名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生命状态

遭遇挫折,失意、苦闷

诗歌体裁

古体诗(五言、七言为主)

七言律诗

主要内容

梦游天姥

登高所见

情感主旨

蔑视权贵、追求独立自由

身世之悲、家国之忧

诗歌风格

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语言特色

豪放飘逸

沉郁顿挫

而对于学习任务二的回答,更需要学生的合作探究。他们在掌握了诗歌体裁、主要内容、情感主旨、诗歌风格和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感知到了两位诗人的生命状态。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去知人论世,即结合两位诗人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和性格特征,学生去诵读涵泳,既有个体的诵读和全体的齐读,也有男生的齐读和教师的范读,教师则不厌其烦,循循善诱,指导学生诵读的技巧,诸如注意停顿、重音、节奏,注意诗人的年龄特征,注意放松身心,学生去发挥联想和想象并联系初中所学李杜的相关作品,理解了李杜二人在面对相似境遇之时,产生的内心情感不同,选择的遣怀方式也不同的多个原因,也获得了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

三、展示交流,深化理解

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了李杜二人在面对相似境遇之时,产生的内心情感不同,选择的遣怀方式也不同的多个原因。在合作探究中,学生展示了他们的思维过程,交流了他们的学习成果,体会到了李白作品中蔑视权贵、对独立自由追求的境界与杜甫作品中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顺势提醒学生整合这些知识和方法来解决主问题“李白和杜甫为何会有‘诗仙’与‘诗圣’之别?”并且结合名家鲁迅的评点(“我以为中古之陶潜、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诗人,但在现实面前,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来拓开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李白极富浪漫主义的诗风和豪放性格所表现出来的超凡脱俗、飘然物外是因为受到道家的影响较大,同时代贺知章叹赏他诗文时尊称他为“谪仙”,而杜甫的现实主义的诗风在作品中“善陈时事”,表现出家国情怀、忧国忧民、悲悯世人,符合儒家道德标准和特质,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历史价值,而且杜甫的作品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四、总结梳理,巩固升华

在学生合作探究李白和杜甫为何会有‘诗仙’与‘诗圣’之别的原因后,教师做了总结梳理,即在比较阅读古典诗歌时,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回溯之前所学、引据名家评论等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情感主旨,感知人物形象,感受其精神力量。但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李杜这两个人物形象,感受其精神力量,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我们现在为何还要学习李杜的诗歌?”经过一番生生讨论和师生讨论,学生感悟到了李杜的杰出成就是在学习和继承前代优秀文学、文化经验与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对我们当下如何正确对待经典文化极具启示——对传统文化的广泛阅读、吸收与借鉴;李白作品中蔑视权贵、对独立自由追求的大境界与杜甫作品中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大情怀值得我们学习;李杜用审美的形式传达了人类最为朴素、美好而普遍的情感。另外,教师在作业设计中注意到巩固升华。作业一要求学生在“诗魔”白居易、“诗狂”贺知章、“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豪”刘禹锡、“诗杰”王勃等唐代诗人中任选一人,查阅相关资料,利用本课所学方法分析其得名的原因,感受不同的唐诗情韵。这是学以致用,从“这一个”到“那一群”,建构起完整的认知框架。作业二以班级“经典咏流传”古诗词朗诵会为情境,继续使学生浸润在含英咀华的氛围中,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接受情感的熏陶,学生自由选择朗诵会的不同角色,从策划人、主持人、朗诵者、推介人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撰写相关稿件,以写促读,读写互补,为这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的联读教学,达到了德育(感受传统优秀文化、学习做人的大境界和大情怀)、智育(体验比较思维和获得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和美育(语言品读等)自然而高度的融合,体现的是在“问题导学”中融合育人的教学策略。就高中古诗词经典作品的教学,我们要基于单元、文本和学情,可以大胆实践“在‘问题导学’中融合育人”的策略。

2023.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