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没拼尽全力的孩子,没有不想考好的孩子!令人幸福的不是中高考成绩》等2篇文章

(2023-08-12 09:14:20)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推荐材料
有没拼尽全力的孩子, 没有不想考好的孩子!令人幸福的不是中高考成绩
2023年08月12日 文汇报 王红丽

随着中高考各批次分数线相继公布,2023年中高考各项工作落下帷幕。欢呼或雀跃、沮丧或低落,面对结果,几家欢乐几家愁。考试后通常有这样三种情况:一是惊喜,孩子“超水平”发挥,考出意想不到的高分;一是平静,孩子发挥了符合预期的真实水平;还有一种是郁闷,孩子“有失水准”,与平时成绩相去甚远。不管考试结果如何,都请每一位家长好好抱抱自己的孩子,真诚、温暖地跟孩子说一句:“你辛苦了。”

可能有没拼尽全力的孩子,

但没有不想考好的孩子

都说高考是孩子的成人礼。尽管这场考试的结果对孩子的成长和人生走向确实有重要影响,但从本质上来说,它终究只是很多次考试中的一次而已,并没有重要到能决定我们的一生。这场18岁时的考试,标志着孩子从此就是一个独立的、自我负责的成年人,这份仪式感超过分数本身。

有一位今年参加高考的孩子,因为没有录取到自己理想的学校,觉得自己非常失败,“十二年的努力打了水漂”。我想对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父母说,评价一段经历、一段努力的依据绝对不局限于一次考试结果,而是要看到整个高中阶段的成长和收获。那些读过的书、背默过的诗词、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理想努力拼搏的热血与激情,包括与并肩战斗的同学和老师结下的师生情、同学情等等,都是最好的回报和收获。

凝聚青春与汗水的高中三年,是人生中一段珍贵难忘的经历,高考成绩的好坏并不会抹去这段时光的印记,每一个人都收获满满,走向更好的自己。

在考试中,可能有没拼尽全力的孩子,但肯定没有不想考好的孩子。早在交卷的那一刻,分数就已尘埃落定。如何面对不理想的分数,特别考验家长的智慧。家长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翻老账”,不要批评和指责孩子,把“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叫你不要看手机不要玩游戏,你就是不听”等话挂在嘴边,更不要嘲讽、打击孩子。

其实,绝大部分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够以自己为荣。考得不好,他们已经很内疚、很难过,父母的批评和打击只会让他们失去自信。所以,越是在“艰难”时刻,越是考验父母,父母的包容、接纳和鼓励是孩子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最重要的力量。

抛开烦恼,

为学习生活新旅程做好准备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大大小小无数场考试。大家都知道,影响一场考试的因素有很多,不能简单归结为孩子不努力、不勤奋。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都只是成长道路上的一站。人生的列车不会停歇,它带着我们继续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对参加高考的孩子来说,大学是新的起点。需要做好心理、知识和技能各方面的准备。我认识的两位大一学生,刚入校时只因寝室里要不要拉窗帘这样的小事就引发了剧烈的冲突,双方大打出手,结果双双被大学处分。因此,我建议各位准大学生和家长一起搜集和整理大学的信息,提前了解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好物质和心理准备,学习一些独立生活的技能,包括提高安全意识、了解为人处世的原则、锻炼时间管理能力、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等等,尤其是对那些从来没有过集体生活的孩子。

对参加中考的孩子来说,需要更多做好心态和学习上的准备。与初中学习相比,高中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学习体系、内容和难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主动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要求更高。对于自己的薄弱学科,可以利用暑假进行预习。同时,提早了解高考改革方案,有意识地了解大学和专业,了解专业对选科的具体要求等,启动初步个人生涯规划。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能让孩子活得更幸福

父母的初心是什么?多数家长会聚焦在希望孩子健康、平安、快乐、幸福。这些“初心”中,显然没有必须进个好大学或者某所重点高中。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人的幸福感呢?

哈佛大学一项关于幸福的研究给了我们重要的启示。1938年,时任哈佛大学卫生系主任阿列·博克教授选取268名哈佛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这些年轻人在当时堪称“完美”。同时开启的还有一个名为“格鲁克研究”的项目,研究对象包括456名出生于波士顿附近贫困家庭的年轻人。最终,两个项目合并,这724名男性被全面追踪分析,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研究之一。项目持续了70多年,相关负责人更替到了第四代。

那么,70多年来,几十万页的访谈资料和医疗记录,最终给人们怎样的启示?究竟什么样的人,比别人活得更幸福?

2015年,该项目的第四代主管,哈佛医学院教授罗伯特·沃尔丁格,在TED上介绍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只有好的社会关系,才能让我们幸福!跟踪调查发现,无论是精英,还是一些从贫民窟走出来的人,最终决定内心是否有充足幸福感的,是他们与周围人之间的关系,与社会地位、财富多少没有关联。

总的来看,好的社会关系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人际联结更有益健康,而孤独寂寞则有损健康,那些跟家庭成员更亲近的人、更爱与朋友邻居交往的人更快乐、更健康、更长寿;第二,关系的质量比数量重要,有多少朋友不是最关键的决定元素;第三,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和大脑。

此外,还有一些有趣的研究结论。当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一个人金钱上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与他人的关系;智商在110-115之间的人与150以上的人,在收入上没有明显差别;但是一个拥有“温暖人际关系”的人,其人生的收入顶峰比平均水平每年高出14万美元;儿童时代受到良好母爱关怀的人比没有母亲关怀的人,平均每年多赚8.7万美元;孩提时代和母亲关系差的人,年老后更可能患上阿尔兹海默症;一个人儿童时代和母亲的关系,与他们职业生涯后期的工作效率呈正相关;童年受到父爱关怀的人,成年后的焦虑较少。

亲子关系既是孩子了解和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开始,也是贯穿孩子一生的重要关系。父母应该努力成为孩子人际互动的榜样,情绪稳定,温暖包容,遇事冷静、客观、积极。因此,各位家长不妨从发展的角度,以更宽广的视角,有重点地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环境适应的能力,养成自我悦纳、乐观、积极、坚韧的个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为人父母的“初心”。

 

作者:王红丽(作者为虹口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教育不是为了打击学生成长的信心,中考高的短暂失利并不影响人生精彩
2023年08月12日 文汇报 陆振权

编者按

每年中高考结束后,一些高分考生往往处于聚光灯下。其实,那些认为自己考试失利、从而产生情绪波动的学生,更需要被关注。

每个孩子接受教育,不是为了和别人比较,而是为了发现、提升并成就自己,这是父母必须意识到的现实。坦然接受孩子的平凡且依然爱他们,以平常心陪伴孩子走过人生的不同阶段,这才是为人父母的要旨。


今年的中高考分数线已经公布,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没考好、未能进入理想高中和大学的学生来说,考试可能是一次不小的挫折和打击。然而,人生路上,没有绝对的失败。

古今多少英雄豪杰,都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但最终并不影响他们赢得人生的精彩和成功。那么,如何引导在中高考中觉得自己考试失利的孩子呢?

平复情绪,以成长性思维面对失败

考试失利的孩子,大多被巨大的情绪压力笼罩,而比考试失利本身更难以面对的,是来自父母的激烈反应。父母期待的落空和难以言表的失望,往往像一只无形的巨手,压抑着孩子心理,对一些孩子来说,他们不知该如何面对家长失望的神态。

因此,考试失利后,有的学生经常会有难以抑制的负面想法和自我贬低,例如“我考砸了,我真没用”“我对不起我的父母”“我的人生没希望了”……这些想法往往会引发对失败的系统性恐惧情绪。

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请家长首先要平复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心理,否则很容易造成孩子自暴自弃,甚至导致悲剧发生。当父母能够以成长性的思维来看待孩子遭遇的挫折和失败,孩子自然也会逐渐放松,对失败的恐惧会得到疗愈和整合,重塑自我认知,并重新萌生希望和憧憬。

在平复情绪后,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冷静思考,分析孩子的兴趣、优势和接下来的奋斗目标,用向前看的心态帮助孩子远离失利的阴霾,帮助他们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

冷静思考,切莫随意选择复读

中考后,或许一些家长会因孩子没有进入所谓的名校或重点高中而失望,但事实上,现在上海许多普通高中也很有特色。有的高中以金融素养培育为特色,也有以环境素养、艺术素养、工程素养、航天航海素养培育等为特色,不少高中还立足科创、工程或文创素养,打出了特色牌。

如果学生的兴趣和普通特色高中的“气质”匹配,学校的特色课程和氛围都会让他们如鱼得水,潜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经过三年学习后,学生考入自己理想大学和理想专业的可能性也很大。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有的孩子今年中考成绩连普高线也没有达到。那也不必失望,因为上海初中生中每届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会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而许多职校开设的专业就业率达到100%,比如汽车修理、环境艺术、机械加工、车工、护理专业等,对接的都是社会紧缺的技术型工作,毕业后就业率高、薪水也不菲。再加上现在有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等途径,要实现大学梦并不难。

对于一部分觉得自己高考分数不理想的学生,我的建议是:向前看。大学努力四年,同样可以考上心仪大学的研究生继续深造。在我所任教的学校,曾经有好几位学生,他们的人生理想是当老师,可当年高考没有达到沪上相关师范类院校的成绩,被录取到周边省市的师范学院就读。但经过大学四年持续努力,后来都考上了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

如果一部分家长和孩子觉得自己无法理性分析,也可以找到专业的教育咨询师或职业规划师,为孩子的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一起制定生涯发展规划。

此外,每年也有一小部分觉得考试失利的孩子和父母,会有重读的想法。我的建议是,重读只有在孩子确实考砸、也就是和他一贯的学习成绩完全不匹配,且孩子的学习心理和学习动力很稳定、学习意志非常强烈而坚定时才可以考虑。因为就现实来看,一旦启动重读,政策上并不允许学生在原来的学校继续学习,所以基本是靠自学,或者在社会培训机构学习,学习环境和学校有很大区别。而无论中考还是高考,从一些数据统计来看,重读的学生很少能够超越第一次考试成绩。

如果部分学生对录取结果不满意、没有考入理想院校,完全可以在大学四年发奋图强、刻苦努力,然后考入理想大学的研究生专业继续深造。

持续学习,为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无论选择什么道路,持续学习是远离失利、赢得信心的关键。对某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持续学习1万小时,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行家里手。

如果进入普通高中和中职校,除了学好必修课程以外,还要选择自己喜欢的选择性必修课程,以及自己感兴趣、有利于今后专业发展的特色选修课程进行学习。而到了大学,更是要利用好图书馆资源、实验室资源、导师资源、社会实践资源等,为自己赢得发展机会。

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确实有越来越多的父母,除了关心孩子的考试成绩,也关注孩子整体的身心状态,愿意包容孩子的“平凡”,并陪伴孩子走过人生的不同阶段。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进步。

每一个学生都如花朵一样有自己的成长和开放时区。在从教过程中,我留意过许多初中和高中学习平平的孩子,到了大学、研究生阶段以及踏上社会后他们发展得非常好,远超当时考取重点高中和重点大学的同学。今年高考,我校就有一位同学考了576分,而三年前他考入我校时,离本区最好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分数线相差近30分——就他今年高考成绩来看,在这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里排到了前30%,也就是通过三年学习、超越了这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70%的学生。

教育不是为了打击学生成长的信心,而是为了让他们的人生更加美好幸福。在日复一日的教育中,家长、教师要和孩子在一起,帮助孩子找到自我潜能所在,支持孩子持续成长、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变失望为希望,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世界中活出精彩,最终成长为有能力让自己快乐幸福的人。

 

作者:陆振权(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校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