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从“水的雅集”到“海的奔流”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推荐材料 |
从“水的雅集”到“海的奔流”
——曹伟明研究员在“青溪讲坛”的演讲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3-07-04
思想者小传
曹伟明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研究员,兼任上海市群众文化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
长三角地区的沪苏浙皖互为近邻、“同俗共气”,山水相依、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业缘相融、人文同辉,拥有共通的文化基因和共享的文化资源。乡土、乡音、乡思、乡情互通互联,具有同创共建的鲜明特点。
长三角地区的文化,既有唯美细腻浪漫的一面,也有求真务实的理性一面;既有平民主义的底色,也有精英主义的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长三角地域文化所决定的。它蕴含了丰沛的动力因素、丰富的创意因素。
从稻谷之源到鱼米之乡,以及陶器、瓷器、玉器等工艺创意的演进、茶叶和井水的相遇、桑叶和蚕丝的结合、昆曲和园林的携手等,山水和人文相融催生了美学与智慧的融合、创造。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沛的江河湖海资源,体现出独有的水文化特质。这次演讲,想围绕从“水的雅集”到“海的奔流”,谈谈长三角地区的文化演进与发展。
这里的雅集,是文化的派对、文人的狂欢,是一种集宴乐、书画、诗书、艺术、审美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反映了诗性追求、共享同创的趋势。注重文人群体间保持联络,交流思想、凝聚情感,对成员间建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焕发了长三角文化最具活力标识的青绿色彩。
长三角逐步交融形成具有共识性、认同性的文化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长三角地区,文化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一致的文化认同。
远古时代,人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水文化的孕育,创造了“龙图腾、鸟图腾”的信仰崇拜;对水的征服和利用,与水的拼搏,培育了长三角地区人们冷静、灵敏、机智、敢于冒险的性格以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善于吸收和融合外来优秀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
长三角地区的文化,汇聚了吴文化、越文化、海派文化和徽州文化的历史基因、文化特质和地域特色,逐步交融发展成具有共识性和认同性的文化。
第二,相同的消费观念。
在长三角地区,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审美理念趋同。文化趣味的追求,消费方式的形成,情调、格调、腔调的塑造,彰显了经济、社会、文化、符号等各种资源,孕育了追求不凡、精益求精的文化品格。
在实惠、实在、实用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养成趋于精明、精致、精美的消费特质。在共同文化的建构中,形成了审美追求的独特表达、文化基因的独特身份。
第三,持续的崇文重教。
长三角地区自东晋以降,一改以往“吴王金戈越王剑”的血性和刚性形象,以蓬勃发达的文化而冠誉全国,名人学士不断涌现。“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名动海内外。
地域文化的兴盛,造就了不少文化家族的兴起。林立的书院,传播了先进的理念,加强了学术研究和交流,培养了一大批像王阳明、黄宗羲这样的社会名流。刻书和藏书,传播了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学术探索和百家争鸣。“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家训深入人心,形成了“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的文化嗜好。
第四,注重人的才情。
长三角地区不只是具有诗性和美学意义的地域,更有剑胆琴心的个性追求。在人的性格上,多元化和丰富性得以复合,既有“小桥流水”优美感性的文化传统,也有“金戈铁马”的豪迈气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责任担当,呈现尽心尽性尽理、尽才尽情尽气的多彩多姿。
文化发展需要交流与碰撞,需要融合传统与现代
在长三角地区,文人雅集一度盛行。古人有九雅,即焚香、抚琴、品茗、酌酒、听雨、赏雪、侯月(后作“候月”)、莳花和寻幽。享其一者惬意,拥其二三可谓妙绝。古代文人雅集诸雅并举,实乃难得的精神大餐。
比如,兰亭集会。
浙江绍兴的兰亭集会是别具一格的诗书盛会。东晋王羲之曾与20多位文人聚会,并留下了《兰亭序》帖。
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是东晋文人繁荣江南文化的一大创举。其内容大致是:客人到齐之后,主人将他们安排到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书童或仕女将斟上一半酒的觞,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水中,让其顺流而下;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不动,谁就得痛快地将酒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
后来的兰亭雅集,延续了这一做法。唐人鲍防等举办的兰亭雅集,赋诗采用联句式,即每人吟诗一句,再由首唱者收结;元人贡师泰等人、清人桑调元等人举办的兰亭雅集,赋诗采用分韵式,视人数多少编一句含有多少字的句子,再由主持者将句中各字“随机”分给大家,大家即据拿到手的字韵作诗。
元人刘仁本于浙江余姚组织的续兰亭雅集,赋诗不为自己所作,而为永和兰亭雅集中未赋出诗的十六人所作,这就是“续诗”,形式非常别致。到了清代,由杜甲组织的兰亭雅集,赋诗还采用唱和式,主人首唱,客人和之。
又如,玉山草堂。
昆山顾瑛的玉山草堂,是元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创作最多的诗文雅集;放在中国文学史上,亦是诗文水平整齐的文人诗社雅集。据统计,至正年间的元人诗作,有1/10写于小小的“玉山佳处”。这不能不让人惊叹诗社雅集所激发的凝聚力、创造力。
玉山之会与金谷、兰亭、西园雅集的区别是,后面几个大体是官僚与贵族士大夫的雅集,玉山之会则是真正的文人之会。顾瑛无论是读书习儒、结识朋友,都是出于兴趣爱好和精神生活需要,秉持文学至上、艺术至上的生活态度。
再如,海派雅集。
在近代上海的苏州河边、黄浦江畔,人们愈发开放包容,积极构建并介入现代公共文化领域。由江南一方水土孕育的“南社”进入上海后,顺势而为成立“文美会”,催生海派都市文化雅集。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蔡元培的邀请来华讲学游历,并由林徽因、徐志摩担任翻译。泰戈尔一踏上中国土地,就情不自禁地感言:“我始终感觉,印度是中国极其亲近的亲属,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爱的兄弟。”在其后的1929年3月与6月,泰戈尔还两次借道上海,与海上文人进行雅集互动。
比如,泰戈尔与徐志摩讨论过中国毛笔的好处。初次使用,诗人兴致勃发,用毛笔学习中国画,简绘了一座小山,把画送给徐志摩夫妇。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丹青灵性,表达了与徐志摩忘年的莫逆之情,还是中印诗人间气质相通、文化相融的象征。
京剧名角梅兰芳把用钢笔书写京剧《洛神》唱词的折扇赠送给泰戈尔。泰戈尔接受后夸赞:“这是一首好诗,清丽得像洛神,也像梅先生本人。”
文化发展是需要交流与碰撞的。上海滩的这类文化雅集架设了中外交流的友谊桥梁,不仅是对传统雅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集大成式发展与升华。
构建长三角文化软实力展示地、传播地和体验地
传统文化雅集的创新与江河湖海文化的奔流,体现了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特质,也为长三角城市群文化软实力构建奠定了基础。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空间的构建,具有以文化人、立根塑魂的作用。打通城市群之间的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自然与社会等壁垒,构建好新时代新气象的展示地、传播地和体验地,可以进一步提升世界级城市群的软实力。
第一,更新和营造广阔的文化时空,创造文化雅集新途径,汇聚长三角地区文化创造力。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除了固定的常设展之外,还经常举办一些海外的出土文物、美术精品等交流展出;上海图书馆的馆藏精品展、全国版本学讲座,让市民、游客在精品版本的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上海群艺馆的民俗文化展示和手工艺互动体验,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其他诸如“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唱和、“人民城市”的书法绘画表达等,在推广传统时令文化的同时传播了传统美学与人生智慧。
上海的古典园林、郊野公园、滨江等城市空间,更将丰富的人文活动有机注入富有江南韵味、海派情调的物理空间中。通过美好的生态、百年的建筑、丰富的人文,在人们的行走和驻足之间形成“天人合一”的审美享受,增强文化认同感,让人人参与、人人创造、人人享有文化的目标变成现实。
第二,弘扬和重塑江南文化气质,彰显海派文化新品位,提升长三角地区文化竞争力。
高品质生活离不开修身养性、提升审美的高质量体验。昆曲王子张军的“牡丹亭”演出、谭盾的“天顶上的一滴水”、陈希旦倡办的“国际水彩画双年展”等吸引了众多的追捧者。在可赏、可听、可看、可体验中,让参与者、爱好者和表演者、传承者零距离接触,弥补了远距离传达所造成的信息缺失,形成了点对点的有效传播路径,实现了情感有效交流。
而金泽古镇的民间民俗工艺社和非遗文化园等创意园区,则聚焦江南传统的非遗工艺,展示陈列了品茗、插花、焚香,手工锻制工艺饰品,蓝印花布缝纫,木刻、石刻、竹刻等,给传统风物赋予了乡愁情感的现代消费特点,重塑了低碳、环保、生态、绿色的生活方式,既传承了江南非遗的技艺知识和民俗传统,又复兴和构建了现代都市的江南文化认同,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传承和创新长三角地区的文化雅集,构建江河湖海新家园,增强长三角地区文化吸引力。
新时代,长三角地区不仅有涓涓细流、“小桥流水”的秀美,更有大江长河、大海奔流的壮美。在人的性格特质中,既有江河湖泊的灵动、智慧的诗性特质,又有血性张扬、英勇豪迈的刚烈情怀。人们既生活于水边、池上、河畔、湖滩,又活跃于海边、海口。太湖与大海、吴淞江与太浦河、京杭大运河赋予长三角地区文化人创作的灵感,书写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赞歌。
同时,通过文艺联盟、艺术走亲、文化一体化,推动长三角地区文学艺术的交流、合作与提高,寻找到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文艺服务经济、文化促进旅游的进程中,体现了创造创新的价值。
第四,立体化展示与动态化博览,开创中外文化交流新时代,扩大长三角地区文化影响力。
古代江南雅集是近千年水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样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新时代的文化生产、创造、传播等新颖形态来满足公众新的生活风尚和审美需求,可以进一步增强文化凝聚力和自信心。
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有必要让文化雅集成为上海城市“会客厅”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促进与世界文化的多样化交流,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国际大都市经济文化领域的一个“大雅集”。立体化的展示、动态化的博览、互动式的参与、全方位的传播,让参与者充分体验、完全沉浸,从而将海内外的先进文化向长三角地区、全国乃至全球充分传达和推广。
下一步,可进一步融入全球文化创意的“大产业”“大文化”发展的新理念,加上微信、抖音、小红书等融媒体的传播方式,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传达于一体,使得海派都市文化雅集活动更即时化、立体化、个性化,呈现上海的新风尚、新创意。
曹伟明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研究员,兼任上海市群众文化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艺术系列高级职称审定委员会委员、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委员。
长三角地区的沪苏浙皖互为近邻、“同俗共气”,山水相依、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业缘相融、人文同辉,拥有共通的文化基因和共享的文化资源。乡土、乡音、乡思、乡情互通互联,具有同创共建的鲜明特点。
长三角地区的文化,既有唯美细腻浪漫的一面,也有求真务实的理性一面;既有平民主义的底色,也有精英主义的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长三角地域文化所决定的。它蕴含了丰沛的动力因素、丰富的创意因素。
从稻谷之源到鱼米之乡,以及陶器、瓷器、玉器等工艺创意的演进、茶叶和井水的相遇、桑叶和蚕丝的结合、昆曲和园林的携手等,山水和人文相融催生了美学与智慧的融合、创造。
长三角地区拥有丰沛的江河湖海资源,体现出独有的水文化特质。这次演讲,想围绕从“水的雅集”到“海的奔流”,谈谈长三角地区的文化演进与发展。
这里的雅集,是文化的派对、文人的狂欢,是一种集宴乐、书画、诗书、艺术、审美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反映了诗性追求、共享同创的趋势。注重文人群体间保持联络,交流思想、凝聚情感,对成员间建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焕发了长三角文化最具活力标识的青绿色彩。
长三角逐步交融形成具有共识性、认同性的文化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长三角地区,文化独具特色,主要体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一致的文化认同。
远古时代,人对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比较高。水文化的孕育,创造了“龙图腾、鸟图腾”的信仰崇拜;对水的征服和利用,与水的拼搏,培育了长三角地区人们冷静、灵敏、机智、敢于冒险的性格以及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善于吸收和融合外来优秀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
长三角地区的文化,汇聚了吴文化、越文化、海派文化和徽州文化的历史基因、文化特质和地域特色,逐步交融发展成具有共识性和认同性的文化。
第二,相同的消费观念。
在长三角地区,人们的文化消费观念和审美理念趋同。文化趣味的追求,消费方式的形成,情调、格调、腔调的塑造,彰显了经济、社会、文化、符号等各种资源,孕育了追求不凡、精益求精的文化品格。
在实惠、实在、实用的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养成趋于精明、精致、精美的消费特质。在共同文化的建构中,形成了审美追求的独特表达、文化基因的独特身份。
第三,持续的崇文重教。
长三角地区自东晋以降,一改以往“吴王金戈越王剑”的血性和刚性形象,以蓬勃发达的文化而冠誉全国,名人学士不断涌现。“东南财赋地,江左人文薮”,名动海内外。
地域文化的兴盛,造就了不少文化家族的兴起。林立的书院,传播了先进的理念,加强了学术研究和交流,培养了一大批像王阳明、黄宗羲这样的社会名流。刻书和藏书,传播了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学术探索和百家争鸣。“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的家训深入人心,形成了“寒可无衣,饥可无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的文化嗜好。
第四,注重人的才情。
长三角地区不只是具有诗性和美学意义的地域,更有剑胆琴心的个性追求。在人的性格上,多元化和丰富性得以复合,既有“小桥流水”优美感性的文化传统,也有“金戈铁马”的豪迈气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责任担当,呈现尽心尽性尽理、尽才尽情尽气的多彩多姿。
文化发展需要交流与碰撞,需要融合传统与现代
在长三角地区,文人雅集一度盛行。古人有九雅,即焚香、抚琴、品茗、酌酒、听雨、赏雪、侯月(后作“候月”)、莳花和寻幽。享其一者惬意,拥其二三可谓妙绝。古代文人雅集诸雅并举,实乃难得的精神大餐。
比如,兰亭集会。
浙江绍兴的兰亭集会是别具一格的诗书盛会。东晋王羲之曾与20多位文人聚会,并留下了《兰亭序》帖。
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是东晋文人繁荣江南文化的一大创举。其内容大致是:客人到齐之后,主人将他们安排到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席地而坐;书童或仕女将斟上一半酒的觞,用捞兜轻轻放入溪水中,让其顺流而下;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不动,谁就得痛快地将酒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
后来的兰亭雅集,延续了这一做法。唐人鲍防等举办的兰亭雅集,赋诗采用联句式,即每人吟诗一句,再由首唱者收结;元人贡师泰等人、清人桑调元等人举办的兰亭雅集,赋诗采用分韵式,视人数多少编一句含有多少字的句子,再由主持者将句中各字“随机”分给大家,大家即据拿到手的字韵作诗。
元人刘仁本于浙江余姚组织的续兰亭雅集,赋诗不为自己所作,而为永和兰亭雅集中未赋出诗的十六人所作,这就是“续诗”,形式非常别致。到了清代,由杜甲组织的兰亭雅集,赋诗还采用唱和式,主人首唱,客人和之。
又如,玉山草堂。
昆山顾瑛的玉山草堂,是元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创作最多的诗文雅集;放在中国文学史上,亦是诗文水平整齐的文人诗社雅集。据统计,至正年间的元人诗作,有1/10写于小小的“玉山佳处”。这不能不让人惊叹诗社雅集所激发的凝聚力、创造力。
玉山之会与金谷、兰亭、西园雅集的区别是,后面几个大体是官僚与贵族士大夫的雅集,玉山之会则是真正的文人之会。顾瑛无论是读书习儒、结识朋友,都是出于兴趣爱好和精神生活需要,秉持文学至上、艺术至上的生活态度。
再如,海派雅集。
在近代上海的苏州河边、黄浦江畔,人们愈发开放包容,积极构建并介入现代公共文化领域。由江南一方水土孕育的“南社”进入上海后,顺势而为成立“文美会”,催生海派都市文化雅集。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应梁启超、蔡元培的邀请来华讲学游历,并由林徽因、徐志摩担任翻译。泰戈尔一踏上中国土地,就情不自禁地感言:“我始终感觉,印度是中国极其亲近的亲属,中国和印度是极老而又极亲爱的兄弟。”在其后的1929年3月与6月,泰戈尔还两次借道上海,与海上文人进行雅集互动。
比如,泰戈尔与徐志摩讨论过中国毛笔的好处。初次使用,诗人兴致勃发,用毛笔学习中国画,简绘了一座小山,把画送给徐志摩夫妇。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丹青灵性,表达了与徐志摩忘年的莫逆之情,还是中印诗人间气质相通、文化相融的象征。
京剧名角梅兰芳把用钢笔书写京剧《洛神》唱词的折扇赠送给泰戈尔。泰戈尔接受后夸赞:“这是一首好诗,清丽得像洛神,也像梅先生本人。”
文化发展是需要交流与碰撞的。上海滩的这类文化雅集架设了中外交流的友谊桥梁,不仅是对传统雅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融合传统与现代的集大成式发展与升华。
构建长三角文化软实力展示地、传播地和体验地
传统文化雅集的创新与江河湖海文化的奔流,体现了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特质,也为长三角城市群文化软实力构建奠定了基础。文化氛围的营造,文化空间的构建,具有以文化人、立根塑魂的作用。打通城市群之间的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文化、自然与社会等壁垒,构建好新时代新气象的展示地、传播地和体验地,可以进一步提升世界级城市群的软实力。
第一,更新和营造广阔的文化时空,创造文化雅集新途径,汇聚长三角地区文化创造力。
近年来,上海博物馆除了固定的常设展之外,还经常举办一些海外的出土文物、美术精品等交流展出;上海图书馆的馆藏精品展、全国版本学讲座,让市民、游客在精品版本的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上海群艺馆的民俗文化展示和手工艺互动体验,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其他诸如“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唱和、“人民城市”的书法绘画表达等,在推广传统时令文化的同时传播了传统美学与人生智慧。
上海的古典园林、郊野公园、滨江等城市空间,更将丰富的人文活动有机注入富有江南韵味、海派情调的物理空间中。通过美好的生态、百年的建筑、丰富的人文,在人们的行走和驻足之间形成“天人合一”的审美享受,增强文化认同感,让人人参与、人人创造、人人享有文化的目标变成现实。
第二,弘扬和重塑江南文化气质,彰显海派文化新品位,提升长三角地区文化竞争力。
高品质生活离不开修身养性、提升审美的高质量体验。昆曲王子张军的“牡丹亭”演出、谭盾的“天顶上的一滴水”、陈希旦倡办的“国际水彩画双年展”等吸引了众多的追捧者。在可赏、可听、可看、可体验中,让参与者、爱好者和表演者、传承者零距离接触,弥补了远距离传达所造成的信息缺失,形成了点对点的有效传播路径,实现了情感有效交流。
而金泽古镇的民间民俗工艺社和非遗文化园等创意园区,则聚焦江南传统的非遗工艺,展示陈列了品茗、插花、焚香,手工锻制工艺饰品,蓝印花布缝纫,木刻、石刻、竹刻等,给传统风物赋予了乡愁情感的现代消费特点,重塑了低碳、环保、生态、绿色的生活方式,既传承了江南非遗的技艺知识和民俗传统,又复兴和构建了现代都市的江南文化认同,增强了凝聚力和向心力。
第三,传承和创新长三角地区的文化雅集,构建江河湖海新家园,增强长三角地区文化吸引力。
新时代,长三角地区不仅有涓涓细流、“小桥流水”的秀美,更有大江长河、大海奔流的壮美。在人的性格特质中,既有江河湖泊的灵动、智慧的诗性特质,又有血性张扬、英勇豪迈的刚烈情怀。人们既生活于水边、池上、河畔、湖滩,又活跃于海边、海口。太湖与大海、吴淞江与太浦河、京杭大运河赋予长三角地区文化人创作的灵感,书写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赞歌。
同时,通过文艺联盟、艺术走亲、文化一体化,推动长三角地区文学艺术的交流、合作与提高,寻找到共同的精神家园,在文艺服务经济、文化促进旅游的进程中,体现了创造创新的价值。
第四,立体化展示与动态化博览,开创中外文化交流新时代,扩大长三角地区文化影响力。
古代江南雅集是近千年水文化土壤中培育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样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新时代的文化生产、创造、传播等新颖形态来满足公众新的生活风尚和审美需求,可以进一步增强文化凝聚力和自信心。
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有必要让文化雅集成为上海城市“会客厅”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促进与世界文化的多样化交流,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国际大都市经济文化领域的一个“大雅集”。立体化的展示、动态化的博览、互动式的参与、全方位的传播,让参与者充分体验、完全沉浸,从而将海内外的先进文化向长三角地区、全国乃至全球充分传达和推广。
下一步,可进一步融入全球文化创意的“大产业”“大文化”发展的新理念,加上微信、抖音、小红书等融媒体的传播方式,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传达于一体,使得海派都市文化雅集活动更即时化、立体化、个性化,呈现上海的新风尚、新创意。
后一篇:推荐:中华文明的认同与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