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山区2022学年学业阶段检测高一语文试卷

(2023-05-03 20:06:25)
标签:

教育

分类: 统考试卷

金山区2022学年学业阶段检测

高一语文试卷

(时间120分钟,分值100分)

 

积累应用(15分)

1.填空题。(10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3)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______________》)

4)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5)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苏轼《赤壁赋》中表达客人吹洞箫的艺术效果的两句是“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_。”

7)荀子《劝学》中强调有学问有修养的人注重广泛学习、勤于反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的职能是:“师者,                     

2. 选择题。(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钟扬一生身体力行、春风化雨和心系祖国,殚精竭虑地履行着为师之责。

B.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杂交水稻”,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C.张秉贵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可谓哗众取宠

D.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能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     )。(3分)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  B.    C.  D.

阅读(45分)

(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 3—7 题。(11分)

可凡倾听(节选)

(一)

曹可凡:那到了1949年的时候,其实对你们这些在海外留学生都是一种考验,当时您给吴大羽先生写过一封信,里面有一句话,我真是看得非常感动。您在信中说:真正的艺术不是在欧洲,不是在巴黎,不是在大师的学校里,而在祖国,在我的家乡,在我自己的心中。那时候你怎么会有这种强烈的感觉,希望能够回到自己的祖国来继续自己的艺术创作?

吴冠中:我说实在的,我开始是以崇拜的心情去的,各方面学了三年以后,基本上能看到的、学到的也差不多了,自己感觉很失落,落寞了,更觉得寂寞了,你进不去那个社会,自己的作品再好,但不是我们的生活条件、环境,所以我如果再画下去的话,我对祖国人民一点都不了解,全部丢光,所以我觉得失落了,有一种失落感,感情上,就是从艺术本身讲,道路失落感,光生活苦一点,打工也好,什么也好,穷穷富富都无所谓,但是精神上的失落啊,那个很苦闷,所以后来我就感觉到中国的巨人,只能在中国成长,只有中国的巨人,才能够和外国的巨人来较量,你如果在外国,那你还是在它的怀抱里面。

曹可凡:到了“文革”的时候,其实是进入一个人生的低谷,那个时候是什么都不能画,但那个时候你还是想办法去画,所以那时候人家就称你们,或者就是你们自称为粪筐画家。

吴冠中:那就是下乡之后,因为下乡劳改,开始是不行,很严格,到后来呢,星期天啊,假日啊,可以自由了,那么我就画,画画又没有工具,没有画架,就是把他那个粪筐,把儿很高,刚好可以做画架,里面可以放颜料,颜料都放在里面,一背就走了,所以那个是开玩笑的,画不仅不能发表了,老乡看了之后还会藏起来,完全是这种爱,等于爱的约会,等于是幽会了。

曹可凡:你后来回忆过去生活经历的时候,曾经说过你一生当中有两大幸运,第一就是年轻的时候出国,第二是中年的封闭。

吴冠中:封闭当然有,不能画画也是很短的时间,几年,两年,三年不能画,但是大部分还是画画的,那真是土生土长,到泥土里面,我跑到中国的土地里面,从西藏到东北的黑泥土下面,我都跑得很深,都扎了根,扎根在农村,住在农村,那个30年,我觉得给了我土生土长的营养,所以后来的成功和这几年的扎根都是有关系,这是当然的,绝对有关系,没有这30年的扎根的话,那根本不可能的,我觉得是这样的。

曹可凡:有人说吴冠中是属于20世纪80年代的。因为到了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你人生的一个分水岭,20世纪80年代以后,你的创作、你的理论都进入了一个大的高潮。

吴冠中:20世纪80年代是出土了,出土了,一根笋冒出来了,其实我觉得是出土文物重见光明。70年代、60年代是埋在土里,不知道,是这样的,真正的、前面的埋在土里都还是很重要的。

曹可凡:那个时候你阔别巴黎30多年,又一次回到了巴黎,当你下了飞机见到巴黎,你多么熟悉的场景。

吴冠中:这个情况是这样的,有很多感触,最后熊秉明和我在咖啡店里讲的时候,我们两人在聊天,……他说你是不是还有后悔?我说我不后悔,我再回去的话,巴黎的变化并不大,虽然说有些新房子啊,新巴黎什么,不是质的变,并没有质的变,因为那个时候它就是开放的,但是我再一看,我的落寞感还是一样,在这个艺术气氛里面,我能成长吗?我这么感觉,所以我想,我这30年土里长了,我觉得我还是长了新的东西出来,不是在它们的那个怀抱下的,所以我说我不后悔,我是真正穷的,从农村出来的,所以我的思想感情的根,还是有些不一样的。

……

曹可凡:80年代您的画慢慢地为大家所接受,而且你的《高昌遗址》当时拍出了一个高价:187万。这在当时,现在也是这样的,在世画家当中最高的价格。以后《巴黎蒙玛特》又是103万,当你听到你的画卖出这么多钱的时候,你想的是什么?

吴冠中:我并不是很兴奋,我总有一个想法,就是说,这些拍卖的价钱,不说明太大问题。我负丹青,丹青负我,为什么呢?因为我原来学艺术的观念,是从鲁迅那里来的,是鲁迅感染我的,想学文学而学不成,才转到美术去,我的感情是从文学暗暗地转到美术上,有了机会,实际上我怎么会学美术,还是开始爱上文学这样来的,变种以后,我才爱上美术,美术这东西的力量和文学不一样,它不能表现那样悲剧性的感人的东西。

曹可凡:您进入晚年,特别花了很大的精力从事写作,写了很多的东西,是不是也是这种心情,在指使你这样做,希望回归文学?

吴冠中:也不是,不是,但是有些东西是美术上不能表达的,我就用文字在表达,也没想当作家,也没想当什么,就是想表达感情,对,就是想表达感情,这个在绘画上没办法表达,那我用另外的手法来表达,只是想把自己表达出来。所以这个心态,我坦率地讲,就是,我是想搞那种悲剧性的,强烈的东西,这种东西实际上是文学的更强烈一点,所以鲁迅的影响,使我非常想在美术上,走鲁迅的道路,但这两个东西不一样,走不到那个路上去,所以我觉得还是有点遗憾,我觉得隐痛,走了这么多年,始终没有达到当初的那种愿望,而且我走不到那种愿望去了,永远走不到了。

3.第段中“一根笋冒出来了”在文中的含义是                     3分)

4.结合文意,简析采访者曹可凡是如何做到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4分)

5.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从欲望到需要》中说:“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请结合第-段的内容,谈谈你对此的认识。(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 6—8题。(12分)

走出沙漠

沈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经发生过了。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千裂的嘴唇,我也曾产生过一种绝望,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干燥炎热的沙漠消耗了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食物已经没有了。最可怕的是干渴。谁都知道,在沙漠上没有水,就等于死亡,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给我说:“你们走出沙漠全靠它了,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这片沙漠,而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所以,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

“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说着一步一步向我逼近。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像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我继续说:“目前我们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走出沙漠,而眼下我们就剩下这壶水了,所以不到紧要关头还是别动它,现在离黄昏还有两个多小时,乘大家体力还行,快走吧。相信我,到了黄昏,我一定把水分给大家。”

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黄昏很快会来临,过了黄昏还有深夜,还有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茫茫无际的沙漠简直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从而判断出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有绿洲,快跑!”

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家发疯似地涌向湖边……

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种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从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现在我要告诉你们一件事。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来。

大伙都惊住了。

我看了他们一眼,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经没有水了。可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让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一壶沙。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都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选自《山东青年》2015年12月)

6.赏析第段和第段画线句。(4分)

7.正如课文《哦,香雪》中的铅笔盒和《百合花》中的小野花,都是小说中重要的意象,本文中的“水壶”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请分析其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8.有人说,小说的主人公是“我”,有人却认为是肇教授。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4分)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1 题。(6分)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注】擢(zhúo),伸出。

9.以下诗歌与本诗歌不属于同一体裁的一项是(    )。(1分)

A.《短歌行》  B.《归园田居》  C.《登高》 D.《琵琶行》

10.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1分)

A.明丽欢快    B.清新流畅    C.慷慨激昂    D.质朴悲伤

11.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叠词来传达思想感情,请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6题。(16分)

赤壁赋(节选)

苏轼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 分)

1)鱼虾而友麋鹿(               2)举匏樽以相     

3)而莫消长也(                 4)而吾与子之所共     

1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正襟危坐问客曰    蟹六跪二螯 (《劝学》)

B.寄蜉蝣天地    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C.挟飞仙遨游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登泰山记》)

D.苟非吾所有/ 师道不复,可知矣 (《师说》)

14.下列各组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此非孟德之诗乎?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C.而又何羡乎? / 何为其然也?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不拘于时(《师说》)

15.把下列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16.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中都写了有关赤壁的历史人物,前者提及的是因赤壁之战而功成名就的周瑜,而后者却写了在此战中失败的曹操。请分析其选材的意图。(4分)

 

写作(40分)

17. 也许你曾登过高山,也许你曾登过大楼,也许杜甫的《登高》触动了你的心灵,也许荀子《劝学》中的“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引发了你的哲思。请联系你的生活,以“登高”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积累应用(15分)

1.(10分)

1)粪土当年万户侯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梦游天姥吟留别

3)百年多病独登台      (4)周公吐哺             (5)樯橹灰飞烟灭

6)泣孤舟之嫠妇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8)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分说明:一空一分,错字别字多字少字均不得分。

2.(5分)(1)C(2分)   (2)B(3分)

二、阅读(45分)

(一)11分

3.(2分)扎根农村30年后吴冠中的创作和理论出现了大高潮。

评分说明:“扎根农村30年“的意思要有。

4.(4分)答案要点:曹可凡通过了解吴冠中讲述自己去海外留学的经历和感受以及在文革中的经历和感受中,承上启下,顺势引导,引发和吴冠中的对话,让吴冠中详细讲述自己扎根农村30年的经历,把这个话题引向深入,这体现了作为采访者的曹可凡采访的技巧。

评分说明:能够指出采访者引导受访者作答的方法,结合文中内容。

5.(5分)答案要点:吴冠中有自己的意志,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控制,他的欲望不是他的画画所获得的高价(钱财),他自己知道要的是什么,他的行为是自觉的,他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文学的和艺术的),要表达自己的感情等。

评分说明:能够结合语段的相关内容,谈出自己对费孝通观点的认识。

(二)12分

6.(4分)第段运用比喻,把沙漠比作如来佛的手掌(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漠的茫茫无际,突出了我们内心的无奈和无助。(1分)第段写出了沙漠绿洲地带的美丽风景,(1分)烘托了队员们找到水源后,内心无比欣喜和满足。(1分)

评分说明:写出一点给1分,意思接近即可。

7.(4 分)答案示例:“水壶”这个重要的意象,是本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本文围绕“水壶”展开故事情节,起先肇教授统一分配水壶,接着“我”接替教授保管水壶,然后队员几次要抢水壶,最后“我”打开水壶揭开真相。

或回答:串联起明暗两条线索(或者“两个故事”),即肇教授与“我”的故事以及“我”与其他几个考察队员走出沙漠的故事。

“水壶”是小说叙事的焦点,通过“水壶”设置悬念。本文围绕“水壶”叙事,考察队员的品格由生死攸关时的一壶“水”得以显现。当“水壶”的谜底逐渐被揭开,事情的全部真相得以显现。

评分说明:围绕线索和焦点或悬念,结合内容进行简要分析,各2分。

8.(4 分)参考示例:

观点一:肇教授是本文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在生死关头具有先人后己的崇高献身精神和机智沉着的性格特点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在迷路后,为了节省水,他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在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他把自己的水分给大家,自己因“几天不进水”而去世;在临死前,他又想出了“一壶水”(以沙充水)的主意来支撑大家走出沙漠,从而挽救了考察队队员的生命。本文表现人在困境中需要有希望和信念支撑的深刻主题,主要通过侧面描写,塑造肇教授这个机智沉着、先人后己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

观点二:“我”是本文的主人公。写“我”的篇幅很多。“我”是一个临危受命、恪守诺言、坚强勇毅的人物形象。在肇教授临死前接受他的重托,保守着“一壶水”的秘密,坚定自己的信念,承受着来自队员们的不解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最终带领队员们走出了沙漠。本文表现人在困境中需要有希望和信念支撑的深刻主题,主要通过“我”的叙述和亲身经历来体现的。

评分说明:小说的主人公多数是一个,但也有群体。判断小说主人公的主要依据是主题(主旨)。本题回答“我”是主人公,最多得3分。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

(三) 6

9.(1分)C

10.(1分)D

11.(4分)本诗运用一连串的叠词,如“迢迢”“皎皎”“纤纤”“札札”“盈盈”“脉脉”等,描绘遥远星空,星汉灿烂,织女纤手灵巧,织作声不息,银河清浅却难以逾越,只能深情凝望,内心痛苦难以自持的情景,自然真切,生动传神。这些叠词的使用,让本诗的语言充满着形象性和音乐美。

评分说明:罗列叠词1分,描述内容1分,指出情感1分,说出表达效果1分。

(四)16

12.(4分)(1)以……为伴侣,把……当作伴侣 (2)劝酒

3)最终,最后                   (4)享有

13.(2分)D

14.(2分)D

15.(4分)面对大江斟酒,横握长矛吟诗,本来(确实)是一代的英雄豪杰,但现在(他)在哪里呢?

评分说明:关键词:酾、槊、固1分。

16.(4分)《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周瑜是以他的年轻得志,来(对比)反衬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的失意,为下文对自身遭遇的感慨蓄势;(2分)而《赤壁赋》缅怀的是被周瑜打败的曹操,极力渲染他曾经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换来的却是“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是为了抒发对宇宙浩瀚无穷而人生渺小短暂的感慨,由败者引发已悲,进而在类比中感悟人类终极(普遍)的苦痛。(2分)

评分说明:意思接近即可。

二、写作(40分)

17.(40分)基准分28分。

1)审题立意:审题正确,紧扣话题,立意较高,新颖最好。

2)选材组材:真实,恰当,独特。

3)结构层次:完整,清晰,有起伏最好。

4)语言表达:清晰流畅,有感染力。

5)文体选择:不限,但符合文体的要求。

6)题目:简洁明了,有适当文采最好,不宜用话题做题目,没有题目扣1分。

7)书写:卷面整洁美观,可酌情加分,卷面不整洁,涂改多,可酌情减分。

(金山区教育学院 黄争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