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黄山一高松
黄山一高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870
  • 关注人气:39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在他的自画像里,看尽人生起落

(2023-02-10 12:24:30)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推荐材料

在他的自画像里,看尽人生起落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俊珺 日期:2023-02-10

                    伦勃朗《六十三岁的自画像》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正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吸引了大批观众。展览以52件欧洲大师的油画杰作,展现了一部欧洲绘画史。

本版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深入解读这一重磅展览中的经典之作。第一期,我们将透过荷兰画家伦勃朗的一幅晚年自画像,打开这位画家的“心灵自传”。

本报记者 陈俊珺

生命余晖

在西方绘画史上,荷兰画家伦勃朗有“自画像狂人”之称。现藏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伦勃朗各个时期的自画像有90多幅,加上散落于私人藏家手中的自画像,他一生画过的自画像不下百余幅。

当同时代的画家热衷于描绘周遭的世界时,伦勃朗坦诚地面对自己,用画笔展现心灵。这些自画像如同一部自传,清晰地记录了他一生的起起落落,也呈现出他不同时期的艺术探索。年轻时的伦勃朗装扮时髦,意气风发;中年时富足自信,意志坚定;老年时面带沧桑,悲凉落寞,人生的酸甜苦辣一一写在他的脸庞。

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伦勃朗《63岁的自画像》作于1669年,是伦勃朗去世前几个月所画的三幅自画像之一。根据X光成像显示,63岁的伦勃朗在创作这幅自画像时,试图将自己描绘成手持画笔正在工作的形象,可是他后来改变了主意,将关注点聚焦于自己面部的色泽和纹理。

伦勃朗叠用浓厚密集的颜料来呈现斑驳的皮肤、坑坑洼洼的双眉和嘴唇四周的胡须。他调和各种半透明颜料来表现脸部丰富的色彩:灰色、白色、粉色、紫色以及黄色。他用一层层的宽笔触和调色板刀,营造出人物形象溶于光线的感觉。在创作这幅作品时,他的衣服和背景画得很快,他把更多的注意力直接集中在光线强烈、表情微妙的脸上。伦勃朗试图把自己“埋”入更深的阴影之中,仿佛生命在余烬中依然燃烧着对追逐火焰的渴望。

志得意满

1606年,伦勃朗生于荷兰莱顿,他的父亲是一位磨坊主,家里一共有9个孩子,伦勃朗排行第九。天资聪颖的伦勃朗14岁就考上莱顿大学,6个月后拜历史画家雅科布·范·斯瓦宁堡为师,跟着他学习了3年。此后,他去阿姆斯特丹跟画家彼得·拉斯特曼学了6个月,这6个月对伦勃朗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到莱顿之后,伦勃朗建立了自己的绘画工作室,20岁出头的他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在年轻时期的自画像中,伦勃朗的脸庞看上去有些桀骜不驯,头发蓬松凌乱,满怀壮志豪情。戏剧性的逆光将他的脸投射到模糊的阴影中,高光捕捉到他的鼻尖和一缕头发,展现出他对明暗对比效果的迷恋。在此后的一些作品中,伦勃朗将自己的脸视为艺术探索的现成工具,尝试在自画像上绘制大量阴影。

25岁那年,伦勃朗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那年,他与一位富家女结婚,并把工作室搬到了阿姆斯特丹开始创业,他的肖像油画和版画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画中的伦勃朗身穿一件毛皮斗篷,上面系着一条金链子,脸上有着鲜明的光线和冷静自信的眼神,这幅画成为伦勃朗有史以来最引人注目的自画像之一,并最终被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收藏。

1632年,26岁的伦勃朗凭借一幅《杜普教授的解剖课》声名大噪。在这幅作品中,他不再以传统静态的手法刻画人物,而是把几个人物的侧脸组成三角形关系。许多人都被他高超的艺术天分所折服,城中的权贵与商人争相前来拜访,委托订单应接不暇,伦勃朗的生活也日渐优越。

在1635年创作的《酒馆浪子的自画像》里,他和妻子衣着华美,手中握着酒杯,俨然过着贵族般的生活。在这一时期的自画像里,伦勃朗全身散发着志得意满的气息,他的面容精致,头发经过悉心的打理,穿着得体。在绘画技法上,伦勃朗融入了拉斐尔绘画中结构严谨的特点,绘画笔触对心理情感的描写更为浓重。

灵魂至上

英国国家美术馆还收藏着一幅伦勃朗1640年创作的《34岁的自画像》,尽管此次没有同《63岁的自画像》一起来沪展出,但这幅自画像亦是其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作品。

画中伦勃朗的眼神与年轻时有很大的差异,孩子气的鬈发和可爱不羁的表情一去不复返,忧郁中似乎有一丝痛苦挥之不去。创作这幅自画像时,伦勃朗已经连续夭折了3个孩子。1641年,他的妻子终于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但第二年她就撒手人寰,留下伦勃朗和年幼的儿子。

丧妻之痛导致伦勃朗整整两年都无法提笔,很多年都没有画过自画像。1650年,他终于拿起画笔记录下疲惫的自己,画面的色调有些阴郁,与其早期绘画中朦胧、柔和的色调有所不同,悲伤和贫困仿佛刻在了伦勃朗的皱纹中,这幅作品对细节有着敏锐的、摄影般的体现,展现了伦勃朗高超的画技。

从1642年失去妻子到1650年,曾经红极一时的伦勃朗经历了什么?被誉为荷兰国宝级画作的《夜巡》是伦勃朗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也是其事业的分水岭。这幅作品是1642年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公会的16名军官向画家定制的一幅集体肖像画,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幅画是“众筹”的,每一位军官都希望给世人留下自己光辉的形象。伦勃朗却大胆地打破了当时程式化的构图,那些在画面中被挤在后面的军官十分不满,这幅作品被迫几易其稿。最终,伦勃朗被告上法庭,嫉妒他才华的人趁机落井下石,这一事件轰动画坛。此后,伦勃朗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潦倒。1650年后,他陷入了经济危机,1656年宣布破产,他的宅邸和大量艺术收藏品被出售一空。

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刻,伦勃朗的艺术却越发炉火纯青。在晚年的自画像里,他把自己扮成使徒保罗,他侧着身子,脸转向观众,头上包着头巾,左手拿着书,嘴边的笑意透着无奈。他还把自己扮成古希腊画家宙克西斯,他的皮肤如树皮一般粗糙,向观众做着鬼脸。

1669年10月4日,伦勃朗在阿姆斯特丹的家中去世,画架上还放着一幅没有完成的画。虽然伦勃朗一生中创作了很多宗教作品,他却从未明确宣布过自己的信仰。他用毕生的精力和伟大的作品印证了——艺术就是他的信仰。从青年时代起,伦勃朗就借助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他后来的作品一直以精妙的光影著称,但他始终认为绘画最重要的是灵魂。

延伸阅读

那些你不了解的荷兰画家

荷兰画家对17世纪欧洲文化与艺术的发展极为重要。伦勃朗以粗犷的笔触令世人惊喜,他的肖像画广受欢迎,继他之后,随着新兴市民阶层开始偏好完美的英雄形象,画家安东尼·凡·代克迎合了这一潮流趋势,成为17世纪欧洲北部最有影响力的肖像画家之一。

安东尼·凡·代克擅长描绘丝绸和缎子,凭借精湛技巧描绘奢华服饰,他深受当时贵族的追捧。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中就有一幅安东尼·凡·代克所绘的《约翰·斯图亚特勋爵与其兄弟伯纳德·斯图亚特勋爵》。

荷兰“黄金时代”的典型艺术形式是类似扬·斯汀和彼得·德·霍赫常常描绘的家庭生活场景。此次展览展出了扬·斯汀的《旅馆内部(碎鸡蛋)》,以及彼得·德·霍赫的《庭院里的音乐会》。后者以描绘妇女和儿童为主的家庭生活而闻名,这幅作品是其后期的代表作,记录了17世纪阿姆斯特丹居民的日常生活。

这一时期也产生了一些欧洲艺术中伟大的风景和海洋画家。阿尔伯特·寇普在《草地上的骑士、牧民、两个男孩和七头牛》中营造出一片宁静的氛围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略带金色的光影效果是其经典的绘画标志。

小威廉·凡·德·维尔德和他的父亲都是海洋绘画大师,他们以精准描绘船只构造而闻名。在亮相此次展览的《狂风中的荷兰船和其他小船》中,他描绘了一场正在逼近荷兰海岸的风暴。这位画家后来移居英国,其晚年的作品极具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18世纪英国海景画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