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国故事,世界情谊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推荐材料 |
中国故事,世界情谊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徐蓓/阿玛尔/崔玉周/聂子瑞 日期:2022-08-12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的《中国正在说》节目不久前推出了“中国梦·世界情”系列,以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印证了“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的朴素道理。以下是3位演讲者在节目中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巴铁”一家人与中国的故事
阿玛尔
我是来自“巴铁”的阿玛尔,很开心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们一家人与中国的故事。
我来到中国,完全是受我父亲的影响。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里摆放的一些东西都是我父亲从中国带回来的。经常有父亲的中国朋友来家里玩,我听他们讲中国的故事,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去中国看看。
我们家与中国结缘,离不开一份《中国画报》。当时,巴基斯坦的社会偏向西方国家,很多人去美国、欧洲留学。我爷爷对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每个月发放的《中国画报》很感兴趣,就把它带回家里。我父亲说,画报上有很多中国建筑的图片,比如交通、桥梁建筑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感受到中国人正在非常努力地建设自己的国家。《中国画报》上也有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中国戏曲、武术。我父亲觉得,巴基斯坦人应该去中国看一看。
有一次,我父亲看到一则消息:中巴之间有一个文化交流项目,有7名巴基斯坦学生可以到中国去留学。由于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和莫名的亲近感,我爷爷特别支持我父亲去申请这个项目。
就这样,20世纪70年代,一个叫伊克拉姆的巴基斯坦青年人,也就是我的父亲,满怀憧憬来到了中国首都北京,成为巴基斯坦到中国学习的第一批留学生之一。到中国后,他亲身经历、见证了当时的中国人团结一心搞建设。他在中国学会了“理论要联系实际,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这个道理。
我父亲说,那是一段物质艰苦但是精神上富足的时光,他至今都很怀念。那段时光给他后来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力量。他说,未来是属于中国的,一定要让孩子在那里接受教育并且长大。
我从2005年开始在中国读高中,2009年来到北京理工大学,先在自动化专业读本科,后来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读硕士研究生。我父亲、两个姐姐、两个姐夫和我都是北理工毕业的,我们一家人是名副其实的北理工“钉子户”。
2015年,我获得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实习机会,在一家中国企业进行农业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机的研发和生产。2020年,一场持续了半年的蝗灾在巴基斯坦国土上蔓延,蝗虫入侵巴基斯坦60多个地区,农田受到了很大的损失,粮食安全也受到了威胁。中国农业农村部向巴基斯坦捐赠了12架无人机,还组建了专业的服务队伍,提供技术支持。我很高兴,我学的技术派上了用场。
2019年的时候,作为中关村企业的外籍人员,我终于拿到了中国的永久居留许可证。这是一件很宝贵的东西,我走到哪都随身带着。
现在,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年轻人来到中国留学深造,学习新兴的高科技知识,比如量子学、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我目前工作服务的是一家国际人才交流机构,我们引进了中国职业教育210个先进的教学标准,落地到巴基斯坦。我们公司还筹建了中巴国际产教合作联盟,以教育和科研为基础,在高科技和职业技能方面培养大量的巴基斯坦年轻人。我们计划至少每年有10000名巴基斯坦青年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方式受益。我们也帮助中国先进的产业进入巴基斯坦,获得投资和市场的机会,为中巴两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中国有句谚语:“不下汪洋海,难得夜明珠。”我坚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能够促进各国的进步和繁荣,为我们后代留下一个值得爱的美好宜居的世界。
(演讲者为北京环球英才交流促进会来华留学人才专委会副秘书长)
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崔玉周
我是一名海外工程师。
走出国门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我亲眼见证了国内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见证了中国带给世界的巨大能量和帮助。我们在全球40多个国家承揽了超过2000公里的铁路、公路、地铁等项目,团队还拿下了菲迪克全球杰出工程奖等多项国内外重大奖项。
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在我们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走出国门的建设者中,65%以上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骨干。我们走出国门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看看,到第三世界国家去搞建设、交朋友,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和奋斗成果为他们提供另一条发展的道路,这是我感到最自豪的事情。
2009年,我第一次踏出国门。那时候我的孩子才刚刚出生12天,带着浓浓的不舍,我参与了沙特麦加轻轨项目建设。这个沙特项目团队是典型的“多国部队”,总承包商是中国铁建,分包商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美国、黎巴嫩的企业和多家当地公司。
我没想到的是,项目面临很多世界级难题。比如,合同工期为22个月,但扣除斋月、作息习惯等的影响,实际施工时间只有短短16个月。按惯例,这种规模的轻轨项目至少需要3年时间建成,16个月的建设工期在世界轨道交通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当地常年气温在40摄氏度至50摄氏度,地面温度更是超过了60摄氏度。要是穿着皮鞋在施工现场走一圈,鞋底马上就开胶了。但工人们在高温下还得裹得严严实实地赶工,施工条件极其艰苦。
为了确保按期通车,指挥部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我们在多个工程点设立了“青年突击队”,专啃硬骨头。我负责的机电工程的风火水电部分,曾一度成为制约项目进度的瓶颈。但工期就是命令,我们争分夺秒地负荷计算、设备选型、订货、安装布置等,最终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整个项目于2010年11月13日如期建成通车。原来从麦加的加马拉到阿拉法特需要七八个小时,现在有了这条麦加轻轨,只需要短短几十分钟。
5年运营期间,这条线路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累计运送乘客达到1500万人次。同时,这条轻轨还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培养了一大批铁路技术、管理和运营人才。各国工程人员都对我们中国人竖起了大拇指。
麦加轻轨列车开通的那一天,从世界各地来的阿拉伯朋友第一次踏上列车,有些人激动得流了泪。有一位老者说,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步行来过麦加,那时候条件很艰苦。从他的眼泪里,从他的表情里,我能体会到他对麦加轻轨列车是多么由衷地感激。
随着海外项目经验的增多,我们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长期以来,在国际咨询监理领域处于百年垄断地位的是欧美公司,我们没有机会参与。2014年,我们第一次承担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公路延长线全线4个标段90多公里的咨询监理业务,开始在这个领域有了自己的发言权。我们以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技能,将不同语言、不同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高端跨国团队融合为一体,得到了国际工程师的高度认可,创纪录地提升了中国国际咨询企业承揽项目的高度和层次。
有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就有了从一到十的开拓。我们相继以联合体中标秘鲁利马地铁2号线项目、尼泊尔东西铁路项目等等,进一步引领中国企业在南美、南亚地区高端咨询领域的转型升级,为中国企业参与高端的国际竞争争取了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海外这些年,我们经历过当地社会的无数动荡,同时也非常想家。曾经有一次回家探亲,孩子喊我“叔叔”。二宝还对同学说,我爸爸在手机里。虽然尝过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但是我们更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演讲者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美国小哥”见证中国扶贫奇迹
聂子瑞
作为《中国日报》的一名记者,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些年里记录在中国发生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我到过中国大陆的每一个省份,包括大城市以及偏远、人口稀少甚至无人居住的地区。在那些地方,我们见证了非凡的扶贫奇迹,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坚定信念。
我曾两次前往延安,并在延安追随传奇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足迹。所不同的是,我记录的中国和平繁荣的故事,是由斯诺记录的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抗争和奋斗换来的。
“新时代斯诺工作室”,这里有来自《中国日报》的不同部门和《中国日报》以外的外国专家、记者们,讲述他们眼中真实的中国故事。
早在来中国之前,我就听说过中国的扶贫事业。然而,当我在中国生活了16年,并前往中国各地无数个偏远地区亲眼看见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中国政府的创新实践和中国普通民众的坚定决心,而这正是中国的扶贫奇迹发生的关键。
在中国,不可能可以变为可能。在贵州草王坝村,我见到了现实里的“愚公”黄大发。为了缓解当地极度缺水的状况,这位前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在三个陡峭的喀斯特崖壁上开凿出了十多公里的水渠。他们使用的是最基本的工具,开凿工作十分危险,有时候村民们甚至不得不用绳索把自己固定在树木上沿着悬崖滑下去,黄大发会主动带头做这些事。我认为黄大发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2019年,我走访了青海玉树曲麻莱县的职业培训中心。培训中心距离该县的新“扶贫街”不远,“扶贫街”是当地人的叫法。在这里,牧民们学会了放牧之外的其他工作技能。除培训技能之外,政府还通过多种多样的措施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我发现这些政策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共同点是:不单是因地制宜定制脱贫方案,不仅要解决贫困问题,同时还要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另一个例子是张家口,在这座举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太阳能农场把干燥的天空从自然劣势变成了福祉。在我走访的2017年,这里的太阳能电池板每年可产生大约80万元的收益。负责管理太阳能农场的村民说,这里非常干燥,不过他们可以把阳光变成“金子”。太阳能农场的收益为所有人支付了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险费用,并为当地的413户家庭中的14户特困户提供了额外的福利。
这些只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努力满足人民物质需要、同时实现人民精神愿望的几种创新方式,而中国也在总体发展、救灾、环境保护等其他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
虽然我不是中国人,但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认识到,这不仅是中国梦,同样也是全人类的梦想。中国梦不只是为了这一代人,更是为了子孙后代。
我已经决定留在中国,我希望能继续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用自己的脚步探寻中国的进步和发展,记录中国的新时代变化。
(演讲者为《中国日报》社“新时代斯诺工作室”记者、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巴铁”一家人与中国的故事
阿玛尔
我是来自“巴铁”的阿玛尔,很开心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们一家人与中国的故事。
我来到中国,完全是受我父亲的影响。记得小时候,我们家里摆放的一些东西都是我父亲从中国带回来的。经常有父亲的中国朋友来家里玩,我听他们讲中国的故事,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去中国看看。
我们家与中国结缘,离不开一份《中国画报》。当时,巴基斯坦的社会偏向西方国家,很多人去美国、欧洲留学。我爷爷对中国驻巴基斯坦使馆每个月发放的《中国画报》很感兴趣,就把它带回家里。我父亲说,画报上有很多中国建筑的图片,比如交通、桥梁建筑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感受到中国人正在非常努力地建设自己的国家。《中国画报》上也有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中国戏曲、武术。我父亲觉得,巴基斯坦人应该去中国看一看。
有一次,我父亲看到一则消息:中巴之间有一个文化交流项目,有7名巴基斯坦学生可以到中国去留学。由于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和莫名的亲近感,我爷爷特别支持我父亲去申请这个项目。
就这样,20世纪70年代,一个叫伊克拉姆的巴基斯坦青年人,也就是我的父亲,满怀憧憬来到了中国首都北京,成为巴基斯坦到中国学习的第一批留学生之一。到中国后,他亲身经历、见证了当时的中国人团结一心搞建设。他在中国学会了“理论要联系实际,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这个道理。
我父亲说,那是一段物质艰苦但是精神上富足的时光,他至今都很怀念。那段时光给他后来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力量。他说,未来是属于中国的,一定要让孩子在那里接受教育并且长大。
我从2005年开始在中国读高中,2009年来到北京理工大学,先在自动化专业读本科,后来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读硕士研究生。我父亲、两个姐姐、两个姐夫和我都是北理工毕业的,我们一家人是名副其实的北理工“钉子户”。
2015年,我获得了一个梦寐以求的实习机会,在一家中国企业进行农业植物保护作业的无人机的研发和生产。2020年,一场持续了半年的蝗灾在巴基斯坦国土上蔓延,蝗虫入侵巴基斯坦60多个地区,农田受到了很大的损失,粮食安全也受到了威胁。中国农业农村部向巴基斯坦捐赠了12架无人机,还组建了专业的服务队伍,提供技术支持。我很高兴,我学的技术派上了用场。
2019年的时候,作为中关村企业的外籍人员,我终于拿到了中国的永久居留许可证。这是一件很宝贵的东西,我走到哪都随身带着。
现在,越来越多的巴基斯坦年轻人来到中国留学深造,学习新兴的高科技知识,比如量子学、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等。我目前工作服务的是一家国际人才交流机构,我们引进了中国职业教育210个先进的教学标准,落地到巴基斯坦。我们公司还筹建了中巴国际产教合作联盟,以教育和科研为基础,在高科技和职业技能方面培养大量的巴基斯坦年轻人。我们计划至少每年有10000名巴基斯坦青年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方式受益。我们也帮助中国先进的产业进入巴基斯坦,获得投资和市场的机会,为中巴两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中国有句谚语:“不下汪洋海,难得夜明珠。”我坚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能够促进各国的进步和繁荣,为我们后代留下一个值得爱的美好宜居的世界。
(演讲者为北京环球英才交流促进会来华留学人才专委会副秘书长)
海外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崔玉周
我是一名海外工程师。
走出国门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我亲眼见证了国内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迅猛发展,见证了中国带给世界的巨大能量和帮助。我们在全球40多个国家承揽了超过2000公里的铁路、公路、地铁等项目,团队还拿下了菲迪克全球杰出工程奖等多项国内外重大奖项。
我不是一个人在奋斗,在我们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走出国门的建设者中,65%以上都是35岁以下的青年骨干。我们走出国门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看看,到第三世界国家去搞建设、交朋友,用我们的聪明才智和奋斗成果为他们提供另一条发展的道路,这是我感到最自豪的事情。
2009年,我第一次踏出国门。那时候我的孩子才刚刚出生12天,带着浓浓的不舍,我参与了沙特麦加轻轨项目建设。这个沙特项目团队是典型的“多国部队”,总承包商是中国铁建,分包商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美国、黎巴嫩的企业和多家当地公司。
我没想到的是,项目面临很多世界级难题。比如,合同工期为22个月,但扣除斋月、作息习惯等的影响,实际施工时间只有短短16个月。按惯例,这种规模的轻轨项目至少需要3年时间建成,16个月的建设工期在世界轨道交通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而且,当地常年气温在40摄氏度至50摄氏度,地面温度更是超过了60摄氏度。要是穿着皮鞋在施工现场走一圈,鞋底马上就开胶了。但工人们在高温下还得裹得严严实实地赶工,施工条件极其艰苦。
为了确保按期通车,指挥部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我们在多个工程点设立了“青年突击队”,专啃硬骨头。我负责的机电工程的风火水电部分,曾一度成为制约项目进度的瓶颈。但工期就是命令,我们争分夺秒地负荷计算、设备选型、订货、安装布置等,最终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整个项目于2010年11月13日如期建成通车。原来从麦加的加马拉到阿拉法特需要七八个小时,现在有了这条麦加轻轨,只需要短短几十分钟。
5年运营期间,这条线路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累计运送乘客达到1500万人次。同时,这条轻轨还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培养了一大批铁路技术、管理和运营人才。各国工程人员都对我们中国人竖起了大拇指。
麦加轻轨列车开通的那一天,从世界各地来的阿拉伯朋友第一次踏上列车,有些人激动得流了泪。有一位老者说,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步行来过麦加,那时候条件很艰苦。从他的眼泪里,从他的表情里,我能体会到他对麦加轻轨列车是多么由衷地感激。
随着海外项目经验的增多,我们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长期以来,在国际咨询监理领域处于百年垄断地位的是欧美公司,我们没有机会参与。2014年,我们第一次承担斯里兰卡南部高速公路延长线全线4个标段90多公里的咨询监理业务,开始在这个领域有了自己的发言权。我们以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业务技能,将不同语言、不同规范、不同文化背景的高端跨国团队融合为一体,得到了国际工程师的高度认可,创纪录地提升了中国国际咨询企业承揽项目的高度和层次。
有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就有了从一到十的开拓。我们相继以联合体中标秘鲁利马地铁2号线项目、尼泊尔东西铁路项目等等,进一步引领中国企业在南美、南亚地区高端咨询领域的转型升级,为中国企业参与高端的国际竞争争取了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海外这些年,我们经历过当地社会的无数动荡,同时也非常想家。曾经有一次回家探亲,孩子喊我“叔叔”。二宝还对同学说,我爸爸在手机里。虽然尝过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但是我们更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演讲者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美国小哥”见证中国扶贫奇迹
聂子瑞
作为《中国日报》的一名记者,我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这些年里记录在中国发生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我到过中国大陆的每一个省份,包括大城市以及偏远、人口稀少甚至无人居住的地区。在那些地方,我们见证了非凡的扶贫奇迹,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坚定信念。
我曾两次前往延安,并在延安追随传奇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足迹。所不同的是,我记录的中国和平繁荣的故事,是由斯诺记录的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抗争和奋斗换来的。
“新时代斯诺工作室”,这里有来自《中国日报》的不同部门和《中国日报》以外的外国专家、记者们,讲述他们眼中真实的中国故事。
早在来中国之前,我就听说过中国的扶贫事业。然而,当我在中国生活了16年,并前往中国各地无数个偏远地区亲眼看见之后,我才真正理解中国政府的创新实践和中国普通民众的坚定决心,而这正是中国的扶贫奇迹发生的关键。
在中国,不可能可以变为可能。在贵州草王坝村,我见到了现实里的“愚公”黄大发。为了缓解当地极度缺水的状况,这位前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在三个陡峭的喀斯特崖壁上开凿出了十多公里的水渠。他们使用的是最基本的工具,开凿工作十分危险,有时候村民们甚至不得不用绳索把自己固定在树木上沿着悬崖滑下去,黄大发会主动带头做这些事。我认为黄大发充满了智慧和勇气。
2019年,我走访了青海玉树曲麻莱县的职业培训中心。培训中心距离该县的新“扶贫街”不远,“扶贫街”是当地人的叫法。在这里,牧民们学会了放牧之外的其他工作技能。除培训技能之外,政府还通过多种多样的措施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我发现这些政策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共同点是:不单是因地制宜定制脱贫方案,不仅要解决贫困问题,同时还要把劣势转化为优势。
另一个例子是张家口,在这座举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太阳能农场把干燥的天空从自然劣势变成了福祉。在我走访的2017年,这里的太阳能电池板每年可产生大约80万元的收益。负责管理太阳能农场的村民说,这里非常干燥,不过他们可以把阳光变成“金子”。太阳能农场的收益为所有人支付了基础设施和医疗保险费用,并为当地的413户家庭中的14户特困户提供了额外的福利。
这些只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努力满足人民物质需要、同时实现人民精神愿望的几种创新方式,而中国也在总体发展、救灾、环境保护等其他许多方面,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
虽然我不是中国人,但我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认识到,这不仅是中国梦,同样也是全人类的梦想。中国梦不只是为了这一代人,更是为了子孙后代。
我已经决定留在中国,我希望能继续行走在中国的大地上,用自己的脚步探寻中国的进步和发展,记录中国的新时代变化。
(演讲者为《中国日报》社“新时代斯诺工作室”记者、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后一篇:推荐:“莫兰迪色”之外的莫兰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