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从古至今,人们如何与湿地共生

(2022-06-27 07:33:51)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推荐材料

从古至今,人们如何与湿地共生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肖雅文 日期:2022-06-27

                                   独特的“水上森林”湿地景观。 

今年6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

人类从逐水草而居到沿着河流、湖泊建立城市,始终离不开湿地的润养。

那么,你知道历史上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是怎样的吗?它与中国人的心灵有着怎样的联系?居住在上海这座“滩涂上的城市”,我们又该如何与湿地相伴?

生命繁盛之源

湿地,即湿润之地。古人通常称之为沼泽,但实际范畴很广,包括江河、湖泊、溪流、滩涂、水稻田、沿海浅滩等。

作为地球上初级生产力最大的系统,湿地的生物资源极其丰富,既是生物的天堂,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新石器时代以后,人类便有了在江河流域定居的习惯。在距今约7000年前,人类开始在湿地种植水稻,并逐渐积累起对湿地的认识。

到距今约4000年前,广富林先民们对湿地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已相当成熟。他们不仅将湿地植物作为食用、药用、饲用,还将其作为建筑和日常用品的材料。

据推测,广富林先民们还开展了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湿地农业、水产捕捞和早期水产养殖、水上交通、建造水利设施等湿地的开发活动。

为了保持对湿地的可持续利用,中国对湿地进行管理和保护的历史也十分悠久。

舜帝时期,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环保部门”,其中设有专门保护和治理山林川泽的官员叫“虞官”。先秦时,分化为虞、衡两种职务,到了周朝,“泽虞”和“川衡”成了管理川泽和水生动物的专门官职。

在夏商周时期,夏禹曾下禁令“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限制夏季的捕捞活动。秦朝制定的《田律》中则包括了对山丘、陆地、水泽中各种生物资源的保护,还明文规定人们不可以堵塞河道。

之后,在唐朝的《唐律疏议》和明朝的《明史·职官志》中也进一步明确了管理和保护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措施。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和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中国的湿地面积不断缩减,也由此带来了物种生存的危机。

以江汉—云梦湿地为例,在春秋战国时期,云梦湿地是楚国的皇家猎区。当时的云梦泽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犀兕麋鹿满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大象、犀牛、麋鹿和鼍(扬子鳄)等典型水陆交错型湿地动物随处可见。

但后来,人们通过堵塞穴口、修建干堤等方式来排干沼泽,获取耕地。13世纪后,围湖造田兴起,垸田出现,大象、犀牛、麋鹿等动物相继消失。到了17世纪后叶,耕地化进一步加剧,水禽的栖息地也不断萎缩,许多曾经的优势水禽也逐渐绝迹。

心灵栖居之地

在中国,湿地除了重要的生态价值,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的“汉”本身就是河流(汉水)的名称,而在汉字的201个部首中,所含字数排前三的部首是水部,有1067个字(含繁体字),与湿地相关的汉字约有872个。湿地除了水,还有依水而生的植物。与此相伴的是“草”和“木”构成许多其他的汉字。

《诗经》中,“于以采蘩?于沼于沚”(《召南·采蘩》)“于以采蘋?南涧之滨”(《召南·采蘋》)“绵绵葛藟,在河之浒”(《王风·葛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关雎》)“山有扶苏,隰有荷华”等诗句中的“沼、沚、滨、河、浒、洲”都是指的湿地。湿地与湿地边的草木都成了传情达意的选择。

在《楚辞》中,则多有描绘依水而生的芳草植物。《湘夫人》中有“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描写少司命时则有“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展现了湿地的原始景观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习俗。

唐朝时,与湿地意象相关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洞庭湖有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鄱阳湖有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对于身边湿地之景,也有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和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等。

另外,伴随湿地而生的形象也逐渐具有了深刻内涵。《沧浪歌》的流传让“渔父”形象成为旷达、飘逸、潇洒、遗世独立的代表。周敦颐的《爱莲说》则赋予了生长于湿地的荷花以君子禀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湿地的核心要素“水”也成了中国人思考天地与人伦的起点,通过不断琢磨水的品质与特性,中国的先哲们提出“上善若水”“知者乐水”等观念。在这之后,水的意象被反复召唤,成为中国人心灵深处的重要印记。

如何与湿地为邻

上海是一个湿地城市,湿地总面积是陆域面积的55.54%,比全国的湿地率高出近9倍。

在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陈雪初看来,上海丰富的湿地资源为人们提供了欣赏湿地、观察湿地、探索湿地的绝佳机会,而以下三类湿地景观则有着更鲜明的地域特色:

一是以青西郊野公园为代表,由池杉形成的林泽湿地;二是以崇明东滩为代表,在中低潮滩中比较常见的海三棱藨草植被带;三是江南水乡较为常见的保留了农耕文明文化属性的圩田。

陈雪初认为:“与逛公园不同,湿地景观往往会保留动植物自然生长的痕迹,更具荒野气质,更需要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

因此,欣赏湿地可以先从观察湿地中的动植物开始。

“用无人机、单反相机、双筒望远镜等能更细致全面地了解湿地景观和动植物。”陈雪初告诉记者,在大部分湿地,鸥类、鸻鹬类、雁鸭类都是比较容易被观察到的鸟类。“需要提醒的是,希望大家在观察动植物时都能秉承‘不打扰’的原则。”

目前,也有部分湿地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向大众传播湿地知识。在金山鹦鹉洲湿地的科普视频中,就能看到“凌波仙子”水雉,以及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等。

其实,我们身边的小微湿地中,也藏着许多宝藏。“有小朋友就在自己小区的滨河绿地附近观察到了白头鹎、乌鸫、灰喜鹊、棕背伯劳等鸟类。”陈雪初觉得这就是与湿地为邻最好的体现。

当然,专业团队的引导与助力也不可或缺。以华东师范大学公益团队“绿魔方”的蛙类与昆虫探秘活动为例,对一般爱好者来说,这两类湿地动物夜间的观测难度较大,但在专家的带领下,通常能在不同的生境中寻找到,进行灯诱获得更好的观察视角,深入了解湿地的生存智慧。

另外,阅读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湿地美景,“大家可以看看《海风下》《低吟的荒野》和《沙乡年鉴》,理解湿地之美需要我们打破一些固有观念,先从认识自然,与湿地为友、为邻开始。”陈雪初说。

舌尖上的湿地美食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2-06-27

在湿地中,生长着不少人们喜爱的食用植物,它们味道鲜美、营养价值丰富,许多常见的湿地美味还承载着不为人知的文化和历史。

茭白

茭白又叫菰手、菰笋、高瓜、茭笋、高笋,口感爽滑又略带韧劲,是人们餐桌上常见的一道食材。

而茭白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那时的茭白被称为菰,是一种粮食作物,菰的果实是“六谷”之一,名为“菰米”或“雕胡”。

在唐代以前,茭白一直被当作粮食作物进行栽培。后来,人们偶然发现,某些感染上黑粉菌的菰不抽穗,但植株长势没有病害迹象,仅仅在茎的基部出现不断膨大的现象,之后生长成形似纺锤状的肉质茎,而这就成了我们现在食用的茭白。

陆龟蒙的《大堤》有云:“请君留上客,容妾荐雕胡。”在唐代人的眼里,以菰米做饭待客,是视宾客为上的最佳佐证,为此,皮日休甚至发出过“雕胡饭熟朗餬软,不是高人不合尝”的感慨。

水芹

水芹又称“水英”“牛草”,古亦称“苻蓠”“莞蒲”。我国古代留下了许多关于水芹的记载:《吕氏春秋》言“菜之美者,有云梦之芹”,云梦属于楚国旧地,水芹即为常见的野蔬。《四时宝鉴》中记载,东晋李鄂在立春之日,以萝卜、水芹招待客人。

水芹亦为古代祭祀用的水菜,《周礼》中《醢人》记述“加豆之实用水草,则有芹俎、深蒲”。诗人陆游的“盘蔬临水采芹芽”也是将水芹作为菜肴记述。

慈姑

慈姑也叫茨菰,也有地方称其为白地栗、燕尾草、水萍等,是多年生挺水植物。

《本草纲目》中记载,“慈姑,一根岁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慈姑在一年中可连续生出12个子茎,子茎与母根连在一起,有如被慈爱的姑姑呵护着一般,故名“慈姑”。

陆游诗云“掘得慈姑炊正熟,一杯苦劝护寒归”,慈姑的味道偏清苦,烹食似芋头、山药般绵软,不仅富含淀粉、蛋白质、膳食纤维以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还具有较好的药用价值,所以自古就是人们餐桌上的常客。

                                                                                               (摘自《中国林业杂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