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只会讲道理的父母,永远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和《父母不要错过培养孩子这些能力的好时机》

(2022-05-29 11:11:59)
标签:

教育

文化

分类: 推荐材料

讲道理有时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只会讲道理的父母,永远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20220528日 文汇报 王星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从儿子的被窝里搜出手机了。我拿着手机生气地质问儿子:“为什么我说的话你永远都记不住?你到底要怎样才能明白,你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你只有把学习搞好,你将来才能有自由玩手机的资格……”

儿子懒洋洋地睁开眼睛,不耐烦地瞄了我一眼,用被子蒙上头,继续睡觉。

我掀开儿子的被子,强迫他继续听着我的唠叨,等待着他像以前那样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哪怕只是敷衍。

然而,这次儿子连敷衍都不肯了,他狠狠地把被子扔在我的脚下,瞪着眼睛大声跟我吼道:“你说够了没有,你凭什么觉得你说得都对,我又凭什么必须听你的……”

看着儿子歇斯底里的样子,我当场石化。

然而,更让我不可置信的是,第二天儿子竟然不上学了。

不管我在门外如何催促,如何苦心相劝,儿子都紧闭房门。

就这样,我和儿子开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冷战。

而我也在这段难捱的沉默时光里,反复地想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他才会这么恨我,又或许,这样的“恨”早已持续很多年……

直到一次偶然,我从武志红老师的讲座里听到这么一句话:

“世界上最无效的努力,就是对孩子掏心掏肺地讲道理,你讲的道理越多,孩子越反感,更不愿意和你沟通。”

我才明白:

原来,是我引以为傲的“良言诤语”,把儿子养废了。

原来,只会跟孩子讲道理的父母,永远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给孩子讲道理,是最无用的教育方式

其实,我早就应该发现:跟孩子“讲道理”,是最无用的教育。

比如,孩子年幼的时候,我们经常跟孩子说:吃饭挑食,对身体不好;吃冰淇淋太多,肠胃会不舒服;吃糖太多,容易蛀牙……

我们是真心地关心孩子,可孩子依然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等孩子长大一些的时候,我们喋喋不休地跟孩子讲人生、讲得失、讲学习和努力的重要性……

可结果呢?你说得越多,孩子往往越不听话。我们怪孩子难管、叛逆,其实是错怪了孩子。

曾看过一段很有趣的视频:

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在家里吵吵闹闹的,爸爸好声好气地跟女孩说:请保持安静。

女孩不仅不听,还生气地对爸爸发火:“你嫌我吵,就是不爱我了 !”

女孩的神逻辑让爸爸哭笑不得。

同时,也再次验证哈佛大学医学博士丹尼尔·西格尔和脑科学家蒂娜·佩恩·布赖森的研究结果:“孩子听不进道理,原因在于父母养育孩子的方法,不符合大脑发展规律。”

我们的大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理智脑,下层是情绪脑。而孩子的发育规律是先下层,后上层。

也就是说,对于大脑尚未发展完善的低龄孩子来说,我们讲的道理,孩子可能根本就没有听懂。

除此之外,心理学上还有个“超限效应”:“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教育才能真正有效。居高临下地给孩子说教,很难让孩子从心底里去认可。

孩子不认可父母的大道理,父母讲得再多,再掏心掏肺,也都是无效的努力。

有时讲道理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也许是父母的“控制欲”作祟。

很多时候,儿子越是听不进去,我就越是喋喋不休地跟儿子讲道理。

我坚信只要不停地说,总有“顽石点头”的那一天。

但事实是: 有的时候,讲道理,也是一种语言暴力。

记得有一次,我和儿子一起观看综艺节目《一路成年》。

节目里,“达康书记”吴刚非常关心儿子阳阳,他要求阳阳的大小事件都要打电话汇报。

他还总是在节目里以“父亲”和“前辈”的双重身份,指导阳阳如何演绎角色,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戒骄戒躁。

节目第二期,他因为要去拍戏退出了节目。

临走时,不停地跟阳阳交代:

“做任何事,要往最坏的考虑。 你要学会坚持,学会忍耐,别人有需要帮忙的,你就伸一把手,要有团队精神……”

阳阳虽然一边听着一边点头,但表情已经变得越来越不耐烦。

看到这里,儿子突然盯着我说: “妈,你不停给我讲道理的时候,我的内心就跟阳阳一样痛苦。”

当时,我不理解儿子为什么这么说,但是现在我明白了。

就像一位心理学老师说的那样:“父母的唠叨,看似是关心,其实是一种慢性心理折磨。”

因为,父母无休止的唠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不信任和带有指责的表现。

这会带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打击和消磨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曾看到过一位网友的倾诉:

“从小到大,无论大事小事,妈妈都唠叨个不停。我越躲,妈妈的指责越严厉。我越跟妈妈对抗,妈妈的惩罚越严重。

终日与愤怒、沮丧、自卑为伍,现在的我已经不知道学习的乐趣何在,不知道人生意义何在,不知道活着的乐趣何在!”

父母无休止地唠叨和说教,带给孩子的伤害无异于打击、贬低等语言暴力所带来的。

正面管教中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只有当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说教,给予孩子尊重和认同,孩子才能获得自信,变得越来越好。

《别等孩子长大了,才后悔你现在做得太多》一书中,有句话说得特别扎心:“孩子的问题与父母的表现密切相关。”

如果孩子错了,一定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所以,把儿子养废后,我决定换个思路养娃。

用以退为进代替硬碰硬

儿子特别喜欢玩游戏。

不管我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他,大发雷霆地吼他、骂他,还是强行拔掉家里的网线,儿子都不听。

直到我偶然看到奥运冠军邓亚萍的一段视频,我才发现:

与其跟孩子硬碰硬,不如以退为进。

邓亚萍的儿子有段时间也非常痴迷游戏。

邓亚萍没有责备他,也没有强迫他戒掉游戏,而是温和地告诉他: “你如果真的喜欢打游戏,你可以去走电竞这条路。”

之后,邓亚萍专门带着儿子考察了两家顶级电竞俱乐部,让儿子了解他们的作息,看看他们是怎么训练的。

结果,儿子一听到电竞一天要训练12个小时,立马放弃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和孩子对抗只会失败,你永远打不赢孩子,更无法通过对抗培养其合作精神。”

要想要让孩子愿意与我们合作,“以退为进”是最好的办法。

因为,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强硬地跟孩子讲道理,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绪,让孩子朝着反向发展。

但向孩子传递我们的支持、尊重、接纳和认可,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自我成长,则会比任何建议和帮助都有效。

用幽默代替严厉的说教

国外有一段特别火的视频。

14岁的女儿想穿超短裤去学校,爸爸为了阻止女儿,特地穿了一条超短裤演示给女儿看:“把你的短裤拿出来,看看到底有多短?比一比谁的短! 

“你现在要是穿它去上学,我就每天穿着这裤衩接你放学。”

爸爸滑稽的样子,让女儿笑歪了,同时也完美地化解了一场父女间的冲突。

回想我跟儿子针尖对麦芒似地争执,开批斗大会似地批评,“神圣不可侵犯”的命令,我不得不承认:

“幽默才是解除敌意最好的办法。”

因为,幽默的沟通,会让孩子看见父母的真心实意,会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自动解除敌意,轻松接纳父母的建议。

对于孩子来说,如春风般温柔的爱,才是最有力量的教育

《新中式父母》里有这样一段话,值得每一位父母深思:

“这个世界上,有两类父母。

一类是‘吃老本型’父母,他们使用过去自己接受的一套教育方式来培养孩子,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通常只会认为传统教育没有问题,是孩子有问题。

一类是‘学习型’父母,他们会去探索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假如孩子表现不好,他们会反思,然后寻找更好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修行。

我们可能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是一个成长型的父母。

只要我们愿意从错误中反思,愿意从现在起改变,愿意把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认同放在父母权威之上,我们就一定能够养出一个内心有爱,眼里有光,不负期望的孩子。

宅家上网课如何实现弯道超车?

父母不要错过培养孩子这些能力的好时机

20220528日 文汇报 宁夏

疫情之下,“神兽”居家网课学习,家长最大的感受是“感觉自己被掏空,活成一座活火山,随时要喷发”,更不用说还得应对孩子的专注力不强、自觉性差等坏习惯。

实际上,家长们也可以换一个视角来看待孩子居家线上学习的这段时间。家长们如果做得好,反而可以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自主管理和和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

一、如何提升专注力?

“孩子一边电脑上课,一边时不时地看手里的手机,或者偷偷玩iPad

“我家孩子上网课老是坐不住,一会儿手不停戳屏幕,一会儿要吃零食,一会儿又要去上厕所”

“孩子自主在家网课都这副样子,我难以想象他平时在学校会学成什么样子”

……

这是不少家长的吐槽,可见,孩子网课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是让家长普遍感到头痛的问题。如何帮助孩子提升专注力?这里可以给家长们支招,供大家参考。

招式1:观察先行,学会在孩子身上找答案

如果发现孩子可能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感到担忧时,先别急着找专家、朋友、家长群等寻求答案。因为没有人比朝夕相处的父母更了解孩子。一般而言,孩子是否存在问题,父母通过观察他,就能得到些答案。

比如,有些孩子在上网课时,偶尔会出现暂歇或做别的事调剂一下,课后被问及这部分内容时,他都能清楚回答。对于这类孩子,家长不必过度担心,这样的孩子一般而言是有规划的,家长可以安心“放手”。

有些孩子在上网课时,偶尔要回头看在一旁伴读的父母,且平时在校上课时,老师反应孩子的课堂纪律及回答问题的表现都不错。对于这类孩子,家长也不必过度担心,他们只是表现出在有父母陪伴的环境下的好奇,或是对父母的情感依恋。如果家庭环境允许,建议家长与孩子并排坐,这样更有“同学感”。而且,较之父母坐在孩子身后监督其学习,这也能让孩子降低好奇,且家长坐姿端正、全神贯注的样子,也会影响到孩子。

有些孩子在听课时,会吃零食、玩铅笔等,动个不停,或者频繁回头看父母、找父母对话且对话内容与老师讲授内容完全无关,或者课中喝水、上厕所等,这些才是需要重视的。家长应先反思,比如,课前是否与孩子订立过具体、明确的行为规则、是否给孩子类似上课的环境。若没有订立规则或规则已定但不具体,则需要重新订立网课规则,针对已观察到的孩子行为,与孩子一同明确“该怎样做”的正面清单,并配合具体奖惩制度。

招式2:调整家中环境,提升仪式感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上网课时,坐没坐姿,严重影响写字姿势。细问之下才发现,这些家庭条件相对优越、环境也较宽松自由、孩子手边可获取的物质(玩的、吃的)也更丰富。一些孩子的书桌就在床边,有的孩子干脆在床上学。

其实,为孩子专门设置一个“网课学习区”非常重要,以帮助孩子建立“在这里是学习”的意识。具体建议是,桌子可放在书房或客厅,配有普通有靠背但无法转动的座椅,避免让孩子坐在客厅沙发或卧室床上。若要在电视机前观看“空中课堂”,则建议同样搬把椅子和小桌子。

此外,家长应与孩子事先约定,网课学习时不得离开“网课学习区”。学习区只放置学习所需的物品,其余物品一律暂时清除,避免出现在孩子视野可及的范围内。

招式3:找到孩子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对症下药

通常孩子出现注意分散的原因有三种:一是“不理解”或“不会”,二是“不感兴趣”,三是前两项兼有,即“不理解”导致“不感兴趣”,“不感兴趣”导致不听,久而久之就导致“不理解”和“不会”。

对此,家长可以在上课前的晚上,根据学校分发的课程表,请孩子分别筛选出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学科。再与孩子一起聊聊,倾听他为什么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此外,请孩子自己评估一下,哪些学科可以自主学习,哪些学科需要支持,父母与其约定,孩子感兴趣的学科,请孩子自己负责,父母只课后检查;对于不感兴趣或畏难的学科,父母可以陪同听课,或者请孩子先听,课后父母给予支持。

二、如何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不少家长反映,自己已经为孩子制作了《学习生活安排日常表》,可孩子偏偏不按计划执行,或者在家总是磨磨蹭蹭。要知道,孩子的“自主管理”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家长有策略地进行部分放权、约定,以及通过家庭成员配合管理,一起来帮助孩子了解、学习、效仿,并尝试自我管理。

这里也给家长们一些具体的操作建议:

招式1:适度的闲暇可以促进孩子更好地学习

部分家长希望孩子居家学习时,除了学校网课布置的作业,还能通过自我补习实现“弯道超车”。这其实会适得其反。强压之下,孩子做作业时反而越来越磨蹭、效率越来越低、情绪越来越易波动……这些都是孩子内心的反抗。

人是需要有一定的闲暇时间的,研究表明人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不是越长就越好,适时的暂停、切换反而有助于提升注意力,给孩子适度的闲暇时间,有助于他接下来更好地学习。

招式2:共同协商制定时间表,学习、娱乐、锻炼与家务兼顾

对于课余时间安排,家长可尝试适当放权,与孩子一起商量,由孩子自主决定这些时间的安排。需要注意的是,若孩子主张部分时段用于玩手机游戏、观看电视节目等,则强调只能在晚上家长检查完作业后进行,并提前商定规则,比如,错题率能减少到一定程度,当天就能增加做喜欢的事情的时长,时间可以从30分钟增加到40分钟,而且,孩子也可以选择不马上兑现,攒到周末一起兑现。

在制定每日时间表的同时,还要兼顾孩子的娱乐、体育锻炼和家务。其中,娱乐的时间可以与孩子学习行为的进步关联,有效带动孩子的学习动机,同时配合家长针对孩子行为的具体的鼓励,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逐步引导孩子产生自主性;留有体育锻炼的时间,有助于孩子身体健康,并且能帮助孩子提升居家学习的心理愉悦度,因为适量运动能让人分泌多巴胺,增加积极情绪,从而有助于孩子的学习;留有做家务的时间,一方面能让孩子体验家长日常的辛劳,增进亲子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更愿意听家长说”。在这样的过程中,帮助孩子提升动手能力和计划能力。

招式3:引导孩子自主回看学习

一来鼓励孩子对于不会的内容可以重新观看、学习,增加孩子学会自主应对、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来,可以请孩子在重新观看学习后,写下具体哪一点自己还不明白,需要父母帮助解释。这也是引导孩子逐步学习遇到问题或困难的应对方式。

三、如何提升同伴交往能力?

还有不少家长吐槽,孩子一上网课,就特别喜欢在聊天区和同学交流,发金币送花朵抢红包,或者打一连串表情包。此外,也有一些孩子,回答老师提问不积极,但一看到同学的回答,就会哈哈大笑。总之,只要和小伙伴一交流,就不专心听课了。

因此,孩子网课学习时的同伴关系,也是家长比较关心的痛点问题。其实,这是孩子社会性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对这样的需求,宜疏不宜堵。找到让孩子在这段时间重拾同伴交流的宣泄口,反而有助于他们的专注力提升。因此,建议家长们在宅家时,与孩子一起商议一个固定时段,让他与同伴交流互动。

招式1:设置一个“同伴聊天时刻”

建议家长联合相熟的小伙伴家长,制定一个“同伴交流计划”,并与孩子共同商议一个固定时段,与同伴交流互动,满足社交需求。可以由孩子自己或家长帮忙牵头,与要好的几位同学看看能否组建一个小群,每日固定时段在群内交流。这就好比下课十分钟一样。还可以结合下文中会提及的《自主学习/生活时间定制表》,将同伴互动聊天时间纳入表中,满足孩子这段时间对同伴友谊的需求。

招式2:设置一项“同伴共同任务”

对于不擅长在群里聊天,但又有和同伴互动愿望的孩子,家长应引导他们与同伴商议一项“共同任务”。比如一项大家共有的爱好,共绘一幅画、共读一本书等,这些都会丰富孩子们的谈资,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而且,完全不用担心万一孩子们找不到共同的爱好,只要给予他们一些闲暇时间,孩子的创意想法会很多,他们也会自主商议游戏规则,如建议视频猜拳或猜数字决定,谁赢了谁先决定任务。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和同伴们可以聊的话题很少,这估计是因为大家有一段时间没有在一起的原因。这时不妨听听老师的建议。我的孩子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她自己提议,要不就看一集综艺节目,和伙伴们一起聊聊。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话匣子就彻底打开了,不仅聊节目里的片段,还透过现象去聊人的品质,挺有意思。

相信每个家长都有一定的育儿智慧,请珍惜家人彼此在一起或牵挂彼此的体验和经历,大家共度难关。待疫情消散,这也将成为我们的一段珍贵记忆。

                作者:宁夏(作者为中国福利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