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作新改:怀念吴老师
(2022-04-25 15:30:00)
标签:
情感 |
分类: 生活散文 |
怀念吴老师
黄争荣
近日,我在阁楼上翻阅十几年前和金山中学学生在一起的毕业照时,看到了吴光棣老师。往事一一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我认识吴老师是在1998年9月。当时他是我班的化学任课教师。他人到中年,身材清瘦,普通话非常标准,听上去格外悦耳。我听过他的一节校内展示课,对他教学思路清晰、讲解深入浅出、板书洒脱漂亮而无比佩服。可惜,后来我因身体不适,没能和吴老师继续搭档。在我重新带了一届学生以及在教学和写作上取得进步时,他很高兴,也善意地提醒我要注意身体,劳逸结合。
2007年2月,我参与金山中学80周年校庆《求真与创新》丛书的编辑。在“典范人物”板块,我介绍了吴老师的教学理念、方法和业绩,文末是原创的一首小诗:“有功从不见张扬,光明磊落震四方。一棵棠棣饱经霜,三尺讲台桃李香!”我把他的名字嵌在诗中。他看到后,很感激我,说我过誉了。
2007年6月,吴老师光荣退休。他本可以回家享受晚年生活,但由于学校发展的需要,他还是毫不犹豫做了学校导师团团长。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2008年,区教育局支持金山中学引进外省市特级教师。从河北邢台来应聘的李书慧老师给高一学生上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那天下午,听课的是我和吴老师及导师团的成员们。我从语文学科角度肯定了这堂课,并坦言对李老师朴实无华的欣赏。而吴老师从一个理科教师视角,认为这堂课上得很好,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李老师的个人素养很好。后来经过校务会讨论,李老师进入金山中学。事实证明,李老师为语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取得了很多成绩,而且在为人上一直保持朴实厚道的本色,也说明吴老师是很有眼光的。
后来,吴老师卸下导师团团长的职务,开始做起“自由人”。有一天,我在小区门口附近碰到了他,得知他就住在我家隔壁小区,很惊喜,也很疑惑。因为这个小区的房龄非常长了,住的居民基本上都是老年人,条件很一般。我不好意思问他家里的情况。后来,我们在街上碰到过几次,打个招呼问个好,没有多聊。再后来,我听说他的爱人不幸病故,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在上海市区,他受邀在思通学校上课。据说,因为他上课多而喝水少,导致膀胱发炎,后来竟然变成了膀胱癌,在市区医院治疗。我竟想不起最后一次和吴老师的见面是在什么时候了。直到2016年10月的一天晚上,我看到昔日两位女同事发在朋友圈的微信,才知道吴老师不幸去世了,年仅69岁,非常震惊和难过。我读到了她俩转发的一篇文章《我的老师吴光棣——亦谈教师的威信与魅力》,是吴老师曾经在贵州黔西县沙窝中学支边所教的一位学生白晋阳在第2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写的(网站显示的上传时间是2012年1月4日),我才对吴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他早年毕业于华师大化学系,后来考取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1970年满怀“支边”的热情,千里迢迢从上海到贵州小县城从事教育工作;为人处世低调,潜心教研,精益求精,是一个十分简朴的人(衣着整洁大方得体),是一个声名远播的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中学化学特级教师、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在人民大会堂受到时任总理的李鹏的亲切接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是一个生活平淡而志趣高雅的人(居住条件一般,却非常喜欢养花草),是一个严肃而可亲的人(非常关心和爱护学生);因为爱人顾老师身体不佳,1998年回上海看病,而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作28年的贵州……
我和吴老师在金山中学共事的多年里,从来没有听他提起过这些在常人眼里可以用来炫耀的“光荣历史”,所以他实在是不寻常的,让我肃然起敬的。我看着毕业照上的吴老师,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他在金山中学工作期间,那张刊登在《金山报》上的半身照片——穿着一件淡蓝色衬衫,笔直的鼻梁上架着一幅金边眼镜,一双清澈而深邃、慈祥而敏锐的眼睛炯炯有神,站在校园里的小河边,身后是一树粉色的繁花。那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它将永远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吴老师,我尊敬您,怀念您!
20220303下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