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推荐:《与山水同乐同寿》和《掸“思想尘”破“心中贼”》

(2022-03-15 10:39:46)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推荐材料

与山水同乐同寿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任俊华 日期:2022-03-15

孔子“知命畏天”,身体力行地提倡与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体味大自然化生万物的无限魅力。这种“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对新时代开展生态教育有积极启发意义。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在孔子看来,“知者”和“仁者”都是有道德修养的人,既快乐又长寿。这正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和最高境界。

那么,怎样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呢?

一要淡泊明志,有一种做圣贤君子“不改其乐”的人生志向。孔子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颜回就做到了尽管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但因为人生志向明确,所以身处“陋巷”而始终“不改其乐”。

二要有“泛爱众而亲仁”的心理自觉。只有心中充满仁爱之情,才会“乐山乐水”,爱护好山山水水,对水中的鱼、山中的鸟才不会去赶尽杀绝。正所谓“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保持一种“鸟之将死,其鸣也哀”的同情心。

三要通过学习《诗》《乐》,增强欣赏大自然的知识能力和审美意识。孔子认为,学《诗》可以使想象力和观察力变得丰富,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学《乐》可以提高修养、助人成就事业,皆有益于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

通过论述这种理想人生境界,孔子揭示了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与做仁人志士、树立高尚君子人格的密切关系。从中可以发现,孔子的人伦道德与生态道德是一致的。做仁人志士与乐山乐水,不仅不相矛盾,而且是相互促进、相互融通的。

“仁者乐山”命题的提出,是儒家思想史上第一次将“乐山”的生态伦理要求纳入“仁”的范畴体系之中,可以看作儒家的第一个生态伦理学命题。

这种生态伦理思想,对后世儒者的道德修养影响极大。比如,汉儒董仲舒高唱《山川颂》、宋儒周敦颐追求山水之真境,不同程度实现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人格理想。

宋儒程颐就很有感慨地指出:“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孔子因为自己修养到家,所以“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他的日常生活仪态舒缓,体现出一副和颜悦色之贤德气象,所以才能体味个中的真谛。

孔子把“乐山乐水”与做仁人志士联系起来,作为培养儒家理想君子人格的一项道德行为规范,说明儒家创始人对生态伦理的重视。

过去我们只重视孔子“仁民爱人”的人伦道德研究,而忽视了“乐山乐水”的生态道德研究,这是不应该的。今天,随着生态伦理学蓬勃兴起,深入挖掘孔子这种“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思想,自觉将生态道德教育与人伦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实际上,视“乐山乐水”的大自然为一种优美的人生境界,也体现在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论述之中。

一次,孔子与学生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谈人生志向和理想。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即,暮春时节,春服穿在身上,与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河边洗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儿回来。孔子听后赞叹:“吾与点也!”意思是说,我赞同曾点的看法。

为什么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治理国家的一些看法不屑一顾,而对曾点热爱大自然的看法如此赞叹呢?这是因为曾点追求人间和谐与自然和谐二者相统一的社会理想主义,与孔子主张培养“乐山乐水”高尚理想情怀是一致的。

孔子要培养的是,既有仁者胸怀又能治世的理想君子人才。这种人才仅仅能治世是不够的,还必须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更高理想。应该说,这种理想人才教育思想是相当有远见的。

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恶化,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乏“乐山乐水”的仁者情怀,追求眼前利益,滥用地球资源,违背生态道德特别是代际伦理道德,是重要的诱因。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广泛培养“乐山乐水”的生态伦理情怀吧!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掸“思想尘” 破“心中贼”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戚卫红 日期:2022-03-15
明朝正德年间,时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的王阳明,仅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盘桓在闽粤赣湘四省边界山区数十年的众多寇贼匪患,一时震惊朝野。

王阳明用兵之术,核心在于“学问纯笃,养得此心不动”。“不动心”,使其能够凡事因循良知而行,不蔽于欲;“不动心”,源于心上用功、事上磨炼的“致良知”。

先来看“心上用功”,它强调养心、正心,要求向内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与圣人之心的差别,继而按照圣人之心去除心中的私欲,从而恢复心之光明,“明得自家本体”。

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圣人”,是向善的。即使嚣张跋扈、残忍如盗贼,亦有廉耻之心。只是,“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既然常人之心被私欲、贪欲遮盖,便需要不断加以切、革、琢,恢复心体之镜的澄澈光明。

史书记载,王阳明曾经遵循本心,没有乘人之危购买老农赖以生存的田地,反倒是借钱财给老农渡过难关。几天后,得知老农所卖的田地,恰恰是自己极为喜爱的风水宝地,忍不住一时懊恼。不过,他随即静坐反省,革除后悔的意动。

对风水宝地的喜爱是私欲;不断人生计是良知;产生懊悔之意即私欲遮蔽了良知;及时在心上用功,用圣人之心归正自己的心,是明澈心体之镜。

在平定山中匪乱时,王阳明亦相信通匪的百姓和山匪心中存有良知。于是,他以“十家牌法”约束百姓,切断其与山匪的联系,又以广贴告谕,让“一时错起念头,误入其中,后遂不敢出”的人弃暗投明、改正自新,从而缩减了山匪的活动范围,切断了山匪的情报来源,有力动摇、瓦解了山匪的斗志。

再来看“事上磨炼”,即把心中的良知贯彻到实践中去,通过主体日用间的体知践履,在知善知恶的良知指引下为善去恶,不为外物所蔽,养成理性自觉的道德品格。

王阳明强调,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就个人成长而言,王阳明自“龙场悟道”以来,坚持知行合一,政务上整顿吏治、减免赋税、禁止骚扰客商、兴办书院、赈济灾民,军事上剿抚并用、赏罚分明,等等。在百险千难中体悟良知,逐渐达到不为外物牵引的“不动心”境界。

对比来看,“心上用功”往往要求反身内求,静坐反省;“事上磨炼”则要求良知外化于事,并与物产生联系。倘若仅仅在念头、意识上用功,脱离事物空想,就好比架着空锅烧火。

历史上,阳明心学旨在批评和改变明代中叶士人溺于训诂辞章的沽名钓誉、形迹比拟以及过度追求私欲的社会风气,是对知行脱节的补偏救弊。

今天,“心上用功”与“事上磨炼”对年轻干部的成长,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勤掸“思想尘”、常破“心中贼”,在岗位上磨炼、在事务中锤炼,才能经风雨、见世面,增强业务技能,加强党性修养。

(作者为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