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校长谈“双减”:教育的初衷是“成人”不是“成名”》等2篇文章
(2021-09-17 21:39:29)
标签:
教育 |
分类: 推荐材料 |
校长谈“双减”:教育的初衷是“成人”不是“成名”
2021年09月17日文汇报 查建生
“双减”成最近频频上热搜的关键词。这意味着,教育问题真正得到社会的关注,热搜也不再是八卦娱星的专利,可以极大地消解娱星对于少年的负影响甚至是破坏力。这也意味着社会不再是单一以消极抨击态度看待教育问题,而是用一种积极的姿态去寻求改变。所以,“双减”,无论如何都值得喝彩!
这样的重负,成年人也撑不了太久
为什么要实施“双减”?因为年轻的生命,甚至于千家万户都不堪教学之负!我曾经无数次告诉同仁和家长,您能像我们那些“优秀学生”一样生活一周吗?早6点起床,7点到校,上午4节课,中午还要贯彻“素质”(社团活动等),下午又是4节课、5节课,好不容易捱到天黑,又要匆匆赶去机构上课,再好不容易捱到本是少年天堂的周末,周末的少年永远在补课的路上……就算这样的学习和鲍翅燕窝一样名贵,这样的吃法也能把人吃撑、吃厌、吃死。慢说一周,没有多少成年人可以撑几天。连成年人都不能承受之痛,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施加给一代又一代柔弱的孩子!
同时,教学已经严重越位,甚至已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现代教育之父赫尔巴特定义:教学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是教学的目的,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个人的美德。这一点,在过去几百年来都被广泛认同。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严重的偏差,升学率成了教育的目标,即使是青春励志教育也都是“上名校”。但教育的初衷是“成人”,不是“成名”。
当生命行程的出发点与目标都产生谬误,焉能不重负!所有人都把目标锁定在名校,那是不可能完成的梦想。但若所有人都把目标锁定在美德,那怎么可能不成功?
我们引导和鼓励青少年学习,是凭借学习的载体,去获取人之为人的知识、能力、品质。起于学习,而止于学习。
学业成绩是成长的“听诊器”,手握“听诊器”的教育者,得以诊听生命成长的音律——与个体综合素养吻合的成绩,反映出生命的正常生长状态,需要的是保持;低于个体综合素养的成绩,说明孩子这时候需要的不是“补课”,不是急于掩盖“杂音”,而是诊疗产生杂音的“器官”,查该个体的学习与生活习惯,查该个体的品质差漏……
为人师,我们不能效仿历史上那位名垂青史的“外科名医”,用锯子把露在体外的箭杆锯断就草草了事;当个体的成绩超越了个体生命综合素养,现象里面藏着的多半是成长智慧的提升,但也许有偶然,甚至可能有意无意的虚假……成绩,不是为生命成长喝彩的充分理由,更不是唯一理由。
五年前,我曾经问过一位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家长,他们是普通的工薪一族,月薪合起来不到两万,却要担负孩子的补课费及弹琴、游泳费用,总计超过七千。他们仍然说:“这不算多,孩子的同学普遍培训支出都在一万以上!”
于此,我惊诧的不是钱,而是孩子。六岁的孩子主要生活是绕膝撒娇,在绕膝撒娇里融入教育,乐享天伦,我们何以急匆匆把他们绑架在焦虑的战车上?焦虑的战车,载不动我们希望的下一代。
最近,我又咨询过一位高三的同学家长,他们也是普通工薪一族,家庭收入亦在两万上下,补课月支超过两万,假期里,他们忙于“团课”,为了“团上课”,不得不多次多方寻找关系,因为学校路远,还要租房陪读……如果不是补课,他们本可以安然生活。全剧场的人都站着看的戏,与全剧场的人都坐着看的戏一模一样。补课对于一个平行的群体毫无意义。
对学业过分焦虑影响教育意图
教育为什么要减负?是因为社会对于学业成绩的过分聚焦,已经严重地篡改了教学设置的意图。以数学学科为例,教育设置数学学科,最普遍的能力目标是在于让人类“识数”,会利用加减乘除随时随机解决生活中遇见的问题,也就是说,对于绝大多数的人而言,学会数学中的算术便可以安然终身。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几何代数微积分?我认为教育设计的意图是期待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让思维流畅起来,了解运用已知探求未知的路径和方法,并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人之为人的诸如倾听能力,思维习惯,刻苦精神,诚信原则,合作倾向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只有自主学习,才能更好地落实这些教育主张。而盲目补课,这道题会了,换一道题会吗?作业题会了,人生的难题会吗……更不用说,曾经有补课机构宣称:“今天我不教你的孩子,明天,我就教你孩子的对手!”其实,浩瀚世界,生命与生命是对手还是友伴?
言已至此,补课的弊端昭然若揭,除了少数人渔利,整个社会都深为所累,贻害无穷。六年前,我们学校以“活力课堂”力倡“教学回归育人本位”,迄今,时代以“双减”呼唤教学回归育人本位。
疯狂补课,不仅仅影响了个体健康成长,影响了千家万户的安宁,也严重地干扰了国家对于人才的选拔,影响着一个民族薪火相传。最好的个体教育是成人,最好的民族教育是让一个民族生生不息。
减负不是“双减”的全部
“双减”是减负的落地措施,它的内容是:减轻作业负担,减轻课外辅导的负担。值得注意的是,减负不是“双减”的全部!
教育怎样才算减负?因为的确是成人在主宰教育,我们不妨这样来思考,成人们向往的幸福人生是什么?我认为是在生命自觉自律下的自由生活。那么,我们应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生命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我们的陪伴和教练下,自主时间,自主生命,从而养成生命自觉。
学习的载体并非只有学科,我忽然想起我们小时候玩过的“搭窝”(普通话叫“过家家”),那是多么好的教育实践:一群孩子,有的扮作爷爷奶奶,有的扮作父亲母亲,个小的就扮演孩子,游戏里,爷爷奶奶过着爷爷奶奶的生活,爸爸妈妈过着爸爸妈妈的生活,孩子们过着孩子们的生活,独立与交融,各履其职,其乐无穷……时过境迁,形不同意可以会,教育就是教孩子在习得良好习惯中收获知识、习得能力、成就品质,是一场一场平常高尚的儿戏。学校,就是盛放少年生命的欢乐所在。
作者:查建生(上海市七宝实验中学校长,上海市特级校长)
上了3600多课时语文课,学生仍然不爱读、不会写!问题原来在这里……
2021年09月17日 文汇报 黄玉峰
近日,文汇报刊发《“整本书阅读”,究竟应该怎样读?》系列报道,探讨中小学生如何完成“整本书阅读”任务,以及“整本书阅读”会带给学生怎样的精神成长等,在社会引起了广泛反响,更是引发了语文界不少名师、专家们的讨论和思考。
其实,“整本书阅读”所反映出的,正是当下语文教育、语文学习的一些“通病”——我们的学生花费12年、3600多课时学习语文,但是高中毕业时,部分学生仍旧不爱读、不爱写,这不得不引起语文老师们的重视和反思。
根本问题出在哪里?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校长、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黄玉峰认为,语文学习要遵从其根本的规律。真正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而非为了分数而“刷题”的语文课,才是提供给学生精神大厦最好的养料。
——编者
从小学到高中12年,语文学习有3600多课时,但是到高中毕业时,我们的学生爱读、会读、爱写、会写吗?为了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从1988年开始的第一轮课改、1997年开始的第二轮课改到2017年的第三轮课改,都对语文教学有所聚焦。但是,这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本身,就说明语文教学的问题没有很好解决。语文教学要达成效果,教与学都需要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思考、求解。
我认为,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语文学习的问题,必须从语文学习的规律谈起。
“知识点”不等于知识,充其量不过是“拐杖”
长期以来,我们经常听到关于某学科的知识点或“考点”的议论。甚至有不少人认为,考试就是要“踩点”,语文也不例外。有人把语文切割成一百多个知识点,还别出心裁搞了一棵“知识树”。诸如文章结构、语法、修辞、文体等,连诗歌赏析也有专用名词。如果这代表了对语文学科体系的一种建构意识和尝试,那多少还有些积极意义。但问题是,这样做的动机或多或少都指向——似乎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点,语文就学好了。
其实,这是对语文学习最大的误解。知识点,是不是就等于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点,是不是语文水平就提高了?显然不是!
知识点不等于知识,更不等于与此相关的能力、情感、思想、见识等。知识点充其量不过是帮助阅读、写作的“拐杖”,知识点不能构成语文,相反,如果运用不当,极有可能成为非语文、伪语文甚至是反语文。
语文的能力是什么?简言之,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准确地、高效地领会他人表达意思和思想情感的能力,就是运用语言文字学习其他知识、掌握其他能力的能力,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表达情感的能力。但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还是要通过学习陶冶性情,变化气质,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成为一个懂得幸福之道的人!
所以人们常说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工具性是显性的,人文性是隐性的;工具性是阶梯,人文性是发展;工具性是过程,人文性是目的。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考试更多的是在考工具性的内容,或者将人文性的内容转化为工具性的内容来考查。即使工具性的内容确实应该考,但经历了“应试化”之后,它和人文性之间的关系也早已异化,从而使语文考试的结果很难完全评估一个学生语文学习的真实水平。
学好语文的规律:积累、感悟、运用
吕思勉先生曾说:“苟能多读,即不语之,自亦能知,迎机语之,极容易,若其从未读过抑或所读太少,则虽耳提面命,亦属茫然,故今日谆谆之讲授,及无谓之讨论,十分之九,皆可省去。”
学好语文的规律,说难也不难,就是“六字真言”:积累、感悟、运用。读书是积累,边积累边思考边模仿,在积累过程中获得语感,积累多了,自然就会思考辨别。所谓“观千剑而识器,听千曲而知音”,这就是感悟。再经过反复练习,也就会模仿,会运用,会读会写了。
这是三个学习的层面:学、思、用。
第一个层面,是积累、继承、模仿。是打基础、打底子。无论是老一辈的朱自清、叶圣陶、张中行,还是八十年代的钱梦龙等都是这样提倡的。我们为什么要“舍坦途而侈言躐等”地去发明一些“新花样”?可以说,目前语文学习绝大多数的问题都出在这个环节,学生没有足够的、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就被要求往更精深的方向发展,岂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第二个层面,是理解、思考、体验、感悟;但是,这个层面的完成需要第一个层面为基础,没有积累,理解感悟就是空中楼阁。
第三个层面,是表达、运用、创新。实际也就是要能够准确、熟练地运用文字或口头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这是语文学习直接目的,但也需要在前面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上述三个层面又互相渗透。分析、评价、批判、鉴赏、创新,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这是学习层层深入的过程,不论哪一个层面,都要经过自己的实践。任何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都得主动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能学好的。
语文学习是依靠读书支撑起来人文精神的大厦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把做作业叫作“刷题”。过去米芾把自己写字叫作“刷字”,但是现在“刷题”这个词却很讽刺地刻画了学生的学习现状:一是不必动脑筋,反正是体力劳动,重复做而已;二是花费很多的时间,题目的数量多,刷了一批又一批!
本来读书是主动学习,是学生的主业。语文学习就是依靠大量读书支撑起真正的人文精神的大厦。作业只是为了配合读书、巩固读书的效果,是被动的学习,是副业。而以刷标准答案为目的的作业则是盲目的重复的低级劳动,连副业也算不上。
那为什么要“刷题”呢?因为这样可以使“学习”过程可视化、可量化、可检测。为什么要量化监测呢?因为不这样学生就不会把有限的时间花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上。
很多孩子小时候问题很多,思路很活跃,但大量平庸而重复的作业束缚了他们的思考,浪费了他们的时间,损耗了他们的热情,到了初中几乎失去了提问的能力,到了高中更是连学习的兴趣都丢了!
用刷题代替作业,用作业代替读书,自主阅读便无立足之地了。
常有家长向我“告状”,说自己的孩子就喜欢看“闲书”和“乱涂抹”,不愿意刷题。他们把为了应付考试(有时连应付考试都未必有用)的刷题看作“正业”,而把真正能提高阅读水平写作水平的、学生又天然感兴趣的、有利于孩子精神成长的“阅读写作”,看作是“不务正业”,必堵死而后快,这样颠倒是非,实在是语文学习的悲哀!
考试不能“客观题不客观,主观题太主观”
高考乃国之公器,其功能有三:一选拔;二导引;三检测。
自古以来,考试就是一件神圣的事,即使平时的测试也要慎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著作《学记》说:“不卜谛,不视学。”意思是考试前必须进行一个隆重的仪式,考试是件大事,让人敬畏,让人紧张。但不能天天紧张,天天为应付考试而学。如果考试次数多、过于频繁,学生哪还有时间精力静心读书。
其次,正因为考试的神圣性,考题的设置更要慎之又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引进了“标准化试题”,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它便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较准确地考出考试者知识掌握的情况。但标准化试题的命题,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十分讲究。
考试题大致可分为“客观题”与“主观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作用。客观题有唯一的答案;主观题考查综合能力,没有所谓唯一答案,往往只能从思维层次或水平来进行评价、赋分。
现在的问题是“客观题不客观,主观题太主观”。
“黄河之水天上来”是谁写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下面一句是什么?《赤壁赋》写在黄州还是惠州?这有标准答案,是客观题。可以考出学生读了多少,记了多少,读得多记得多,语文水平自然高。这叫“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的题目可以适当多出,从而“倒逼”学生多读书。客观题必须有标准答案,不能模棱两可。有两年诗歌鉴赏考诗歌的整体风格,让学生去区分“高亢豪放”“明快俊逸”的不同,“刚健豪迈”“遒劲高古”的差异。类似的题目就有些“客观题不客观”。但因为指挥棒的威力,此后数年各区模拟卷不断复制这样的题型,搞得许多高三学生风声鹤唳,惟恐搞错了细微的差别。
“主观题太主观”的例子更多。某年上海高考小作文,评论冰心诗句“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的时候,天地就小了!”命题人规定凡是批评“孤芳自赏”的就对,得高分;凡是肯定“孤芳自赏”,最多及格!我是当年的阅卷官,而且还是作文批改的大组长,为此而与之争:我们无法准确复述出当时作者的心境,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这类题目,不是不能出。但答案应该是两者皆可,要点是看考生分析得是否符合逻辑,能自圆其说,并且说得有文采。如果说这两年的高考如此无理而绝对的评分标准在逐渐减少甚至于消失,那可以算得上是好现象。考试要讲信度、效度、区分度。各类试题的命制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尤其要注意到它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