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高三语文期末考试作文批阅情况及优秀作文
(2020-01-22 14:46:2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研论文 |
25.作文题目:
人一旦喜爱某种东西达到狂热痴迷的程度,其关注点就会集中在那东西上,不知不觉中把其他方面的信息都给忽略了,从而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然而,一些了不起的成就也源于此。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作文批阅反馈(由金山中学李书慧老师提供)
一、材料分析
关键词:狂热痴迷。
整体角度:“狂热痴迷”的不足——失去了正常判断力。其原因在于忽略了其他信息。“狂热痴迷”的优点——取得了不起的成就。其原因在于忽略了其他信息,专注于某一点,这是一种专一,纯粹、纯正、心无旁骛……通过“然而”一词,确定论证重点在于论证其“优点”。
二、作文情况
1.审题立意
总立意为:“狂热痴迷”的不足与优点。
A等:不足、优点兼备,且重点在优点。(55分左右)
B等:不足、优点兼备,但重点不突出,平分秋色。(50分左右)
C等:只写一个方面——重点在“优点”。(47分左右)
只写一个方面——重点在“不足”。(43分左右)
D等:偏题。(40分以下)
2.文体意识
意识比较好。绝大多数选择议论文。极个别选择记叙文,但给人抄录故事之感。
3.结构层次
(1)题目开头中间,结尾,全方位需要打磨。
(2)主体论证部分,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不够。
本质,原因,结果,方法等层次的把握、推进,不太合理,甚至没有,只是停留在罗列事例上。
(3)即使一段之内,你要仔细打磨段
首句,事实分析,总结。
4.选材用材
优点:能够围绕主旨。
不足:
(1)选材陈旧,家国情怀的事例不够多。其实媒体报道的先锋模范人物很多,如邓稼先痴狂于“原子弹”的研制、于敏痴迷于“氢弹”的研制、黄旭华痴迷于“核潜艇”的研制,樊锦诗一生奉献于敦煌艺术,袁隆平钟情于水稻研究、钟扬痴迷于“收集种子”,黄文秀钟情于“扶贫”……
(2)事实材料的运用缺少概括,叙述太详细,应规定字数不要超过60字。
(3)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运用少了些。比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
5.拟题情况
(1)紧扣材料与中心。如《不疯魔,不成活》《人生需要魔性》《狂热是向前的动力》《成就源于理性狂热》《在痴迷中寻觅自得》《我痴迷,我创造》《痴迷于一点,登峰造极》《痴迷造就伟大》《理性看待痴迷》等。
(2)扣住材料与中心,但与关键词稍远。如《拙论废寝忘食》《正确认识事物》《感性与理性》《在失去中得到》《成就需要大胆一些》《精通是否是好事》《正确集中的意志》等。
(3)只抓局部,没有整体思考。如《认识喜爱》《成就源于喜爱》《多求关注》《学会适度》《学会全面接受信息》《理性判断》《让兴趣开花》《谈成就》等。
(4)完全偏题。如《意识与物质》《偏见与局限》《博观约取,厚积薄发》《爱国主义》等。
6.书写情况
大多数学生的书写比较规范,卷面比较清晰,但一部分学生的字迹太潦草,批阅比较累眼。
7.教学建议
(1)从整体角度立意。
(2)加强鲜活素材的积累——事实、名言。平时专题性的积累要多一点,不能只是古人开会,屈原投江,陶渊明归田,苏轼被贬,司马迁……
(3)活学活用。
(4)要原创,不能投机。如《理性判断,捕捉微光》《抓住喜爱之物的微光》等。
附学生佳作:
何以了不起(60分)
华师大三附中高三(3)班
人一旦喜爱某种东西达到狂热痴迷的程度,其关注点就会集中在那东西上,不知不觉中把其他方面的信息都给忽略了,从而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然而,一些了不起的成就也源于此。
那些出类拔萃的人往往是在生活的早期就清楚地明辨了自己的方向,并且始终如一地把他们的能力对准这一目标的人。他们终其一生朝着一个方向矢志不渝地前行,最终成果显赫。
由此观之,专注到痴迷这种精神效用,在达成目标的道路上,毋庸置疑,发挥着显著的积极作用。鉴于人们出于对“失去正常判断力”的担心,我们应将“痴迷某物”的焦点置于“失去了何物?”
或许人们常常有疑问,为何失掉了正常的判断力,还能达成显著成就呢?
实际上,对于伟人而言,失去常规的判断力恰恰是打破了桎梏,从而心无旁骛地潜心修行,只专注于正研究的东西。
因此,随着所谓“正常的判断力”逝去的,还有面对未知的唯唯诺诺,细枝末节、阻碍前行的干扰物。造就了了不起的人往往省略了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将有限的精力投入于真正应被重视的地方。
正是看清了利弊关系,舍弃了一些无关痛痒,留下了一些至关重要,才得以为狂热痴迷的事业建立丰功伟业。接着向世界证明,看,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然而,多数人尚无法透析其中利害关系,止步于对“失去正常判断力”的顾虑,常常畏首畏尾。一方面,小心翼翼地捧着狂热的喜爱,一方面,又自诩清醒、寸步不前。
这恰恰是不清醒的表现,是无法认清“正常的判断力”。我们都知道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盛行的主流,因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更迭中更进一步、或囿于时代局限。
以今人的眼光看,疯狂到失常,我们能想到谁?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还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陶渊明?在他们取得举世成就以前,亦可被看作是痴人说梦、不识时务。讲得动听点叫壮志难酬,讲的难听些便是一事无成、徒耗青春。
这样的观点依然盛行,说到底是固执地看待“正常判断”,而没有看到古人的一片赤诚之心。因为没有相似的狂热的心情而无法理解陆游的慷慨悲壮、陶渊明的遗世独立。
我们需要打破所谓“正常的判断”,建立适合自己的“正确判断”。既然能够赞颂古人究其一生追求自我的人生境界,何不把痴迷某物的精神视作一种浪漫,一种追求?就像当今的科研工作者,有的尚在途中,有的已声名鹊起,不变的是不慕名利的内心与坚守科研的操守。难道他们不选择享乐,坚持在艰苦中探索是一种“正常判断力”的丧失吗?
狂热与痴迷,本应被赞美。认准了,便去做吧,有的人死后方生。
点评:文章开篇扣题,点明“痴迷”才能“成果显赫”,然后点出“痴迷”能让人“失去正常的判断力”,作者并没有就此展开冗余的论述,而是笔锋一转,将文意反向推进,指出“失去正常的判断力”恰恰是打破了桎梏,舍弃枝节,直指重心。接着以多数人的做法反面论证了“担忧‘失去正常的判断力’”是失之偏颇的,进而将文意进一步推进,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主流,那么每一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所以无法认清“正常的判断力”,以今人的眼光来看待陆游,陶渊明的“痴迷”可能是“一事无成,徒耗青春”为例加以论证,并对此进行批驳,从而提出观点“不妨打破‘正常判断’,建立适合自己的‘正确判断’”,并以古人痴迷于追求自我的人生境界与当今科研工作者坚守操守为例加以证明。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结尾:认准了,便去做吧。本文立意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痴迷”进行一分为二的辩证论述,而是以“正常判断力”为论述点,对“正常判断力”加以质疑,正常的判断力是否一定有助于人取得伟大的成就就此展开论述,最后指出“建立适合自己的‘正确判断’,进而痴迷,才能有所成就”。本文语言老练,文笔老到,思路清晰,一个小时左右能创作出如此佳作,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实属难能。(陈东财)
跟随内心的喜爱(58分)
金山中学高三(6)班
对于某种东西狂热痴迷的喜爱是源自我们内心的,这种近似疯狂的喜爱可以给予我们无限的前进的动力。而那些轻微或平常的喜爱则是一种很平常、普通的感觉。我们不可能做到对每件事物都拥有狂热痴迷的喜爱,所以对于事物的喜爱是应该有层次之分的。如若对于每件事情都是近乎疯狂的喜爱,那只能说这些东西都不是你最爱的那个。只有指定对特定的某种东西有疯狂痴迷的喜爱,才能将自己有限的精力发挥到极致,才更有可能获得成就。
忽略外界的非议,跟随自己内心的喜爱,更可能获得成就。居里夫人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当她下定决心要发现镭并提炼它时,在她那个年代是许多人不理解的。人们普遍认为当时的女性可以凭借自己姣好的容貌嫁给一个条件不错的男子过上舒服的后半生。但是居里夫人并不那么认为,她热爱化学,一心想为人类的化学事业做出贡献。于是她潜心研制,提炼镭,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容貌被这些化学物质影响,每日每夜地工作,最终提练出了镭,成为了梁衡笔下“跨越百年的美丽”。当时一定有人觉得居里夫人的行为很傻,但是居里夫人忽略了这些非议,潜心研究,最终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诚然,这些成功人士都有自己对其各自领域近乎痴迷的喜爱,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种喜爱而完全失去基本的判断力是不可取的。若以喜爱为借口,做出伤害别人,扰乱社会应有秩序的事更是不可原谅的。
所以,跟随自己内心的喜爱,将自己的喜爱化为行动,做到最好,才可能有些不一般的成就,一些了不起的成就。
点评:本文开篇作者先是从“人对事物喜爱与否”、“喜爱的程度有别”这两点入手,进而引出那种“对事物狂热痴迷”所表现出的特点——“可以促使我们排除外界干扰,尽心做到最好,从而促使了一些成就的发生。”于娓娓道来中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即支持这种“狂热痴迷”,但又理性地表达了其优势所在。支撑其第一个观点的分论点是“对于某种东西狂热痴迷的喜爱是源自我们内心的,这种近似疯狂的喜爱可以给予我们无限的前进的动力。”作者先表明“轻微或平常的喜爱”不足以给人以前进的动力;而对每件事都“近乎疯狂的喜爱”,在这个层面上又呈现一种“集体贫庸”,谈不上最爱(同时笔者个人认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动力与精力也委实不足以“多管齐下”,若为之,大抵会得个“强弩之末”的结果了)。在分明这两种情况之后,也就顺理成章地证明了唯有痴迷一物,方能精力无穷。第二个分论点“忽略外界的非议,跟随自己内心的喜爱,更可能获得成就”是对题目所给材料“不知不觉中把其他方面的信息都给忽略了”的正面回应。通过居里夫人不为彼时欧洲女性通过姣好容貌获取幸福生活这一普遍价值观所累,潜心钻研科学事业而有了伟大成就的事实,加以证明——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是干扰了自己的正确道路,忽略却是最好的做法。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的第三个分论点——“调整自身心态,将关注点集中于自己内心真正的喜爱,更有可能获得成就”则紧扣题目材料中的作为狂热痴迷者的鲜明表征——“其关注点就会集中在那东西上”。用贝多芬失聪却依旧痴迷于音乐创作而成一代大家的事实证明了对所爱事物的关注点集中,全力以赴,便会产生巨大能量,而达到非凡成就。在倒数第二段,作者辩证地指出“由于这种喜爱而完全失去基本的判断力是不可取的。若以喜爱为借口,做出伤害别人,扰乱社会应有秩序的事更是不可原谅的”,使得论述符合客观现实而更添说服力。结尾再次强调观点,用语简洁有力。纵观全文,紧扣题目材料,观点鲜明,论述思路清晰流畅,议论也比较到位。如果在例证方面换一些更新颖一点的事例,辅之以名言,则会锦上添花。(戴文开)
于世间坚守所爱(58分)
金山中学高三(1)班 贺婷洁
人生于世,便会有喜爱之物。一些人狂热痴迷于一物,忽略身边一切,丧失判断,沦为被物役使的机器,而有些痴迷成就了跨越时空的璀璨。也许这第二种境界于浮世中的平凡之人有些难,但笔者看来,每个平凡的生命都应该尝试寻找自己的痴爱之物,使这热爱有所价值,有所成就。
做到将痴爱之物有所成就,实属难事。究其原因,便是大多人总是活于第一种境界,将狂热追求变为前进的阻碍。一些青少年痴迷网络游戏,忽略身边长辈劝导,无视这所爱对于学业与身体的不良影响,在游戏中丧失正确的判断力,走向堕落。其实,爱一物本无错,只是他们错误地对待所爱,就像网瘾少年们既没有将其对游戏所爱转为电竞场上的成就,还因错误的判断使自己走向深渊。
在我看来,只有避免这错误的方向,将所爱之物役使才能使热爱化为生命中成就之光。
首先便需要找到自己所心爱之物。只有将自己的关注点集中于所爱之物,才可能摘得成就。梭罗正是明确自己所热爱的宁静生活,才敢于抛弃城市的安逸,在荒凉无人之地开辟自己的世界,留下《瓦尔登湖》的著作。南仁东也正是明确自己的热爱,才能在人烟稀少的云贵高原建立天眼十几年。可见,只有先将自己关注于自己所爱,才有可能将其有所成就。
这条路上更为重要的是在痴爱的正确道路上不断前行,即使他人看来似乎是失去正常判断,但我们依然要守住初心,保持自己灵魂深处的思考与坚守。樊锦诗作为“水乡的女儿”,在北大毕业后坚决赴往大漠中守护古迹,几十年如一日。常人看来这是错误的判断,让自己陷入艰苦,可只有她自己知道,这份痴爱是出于本心,不为外物所役使的。这“敦煌的母亲”终将灿烂的洞窟文明以数字化形式带回人们的视野,守住了文化的瑰宝。如此不凡之人,在自己的痴爱之路上坚守自己的判断,才有所成就。
于每一个平凡的生命,也许我们不会因樊锦诗般的痴爱在人类史上留下美丽之痕,但依然可以让平凡生命闪光。罗曼•罗兰曾说,这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对于平凡的个体,他们看透生活的本质,知道自己难以做出惊世骇俗的不凡之举,也不庸庸碌碌地虚度时光,而是将自己所爱刻在生命的轨迹上。也许只是像王继才那样,用一生守护一座孤岛,也许只是像路边平凡的警察那样,用一生守护一份安全,又也许像讲台上默默无闻的教师那般,用一生将所学授于学生。每一个平凡之人,同样需要将这份坚定的爱守下去,役物而不为物役,在自己的生命中有所成就。
正如尼采所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阳光会眷顾每一位有所热爱之人,我们的生命都会因对于一物的热爱而起舞。不为物所役,不在痴迷中失去自己的本心,而在自己所爱中坚守,役物,持有自己的判断,专于此物,才能从中有所成就,才能发出生命的价值之光。
点评:本文开篇转述所给材料,指出人们对待喜爱之物的态度通常有两种——痴迷于一物而丧失判断力以及因痴迷而有所成就,然后表明自己的观点,每个平凡的生命都应找寻自己的痴爱之物,并努力做到有所成就。接着借助“青少年痴迷网络游戏”这个反例剖析“痴迷一物难以有所成就”的原因。随后,从“需要找到自己所心爱之物”、“在痴爱的正确道路上不断前行,守住初心,保持自己灵魂深处的思考与坚守”两方面来分析“如何才能做到痴迷一物并有所成就”。然后,联系实际指出,对于每一个平凡的生命而言,痴迷于一物“可以让平凡生命闪光”。最后与开头呼应,强调“不为物所役,不在痴迷中失去自己的本心”“才能从中有所成就,才能发出生命的价值之光”。全文审题准确,论证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多样,举例丰富。如果对“痴迷一物难以有所成就”的原因分析能再细致入微些,如果关键处的语言表达能再准确到位些,本文会更出彩。(陆英)
狂热的两面(58分)
金山中学高三(10)班
因为热爱,所以不同。一个人会因为热爱而与众不同,一件物品也会因为被热爱而绽放光芒。人们狂热痴迷的情感像是相机中的滤镜,可以使原本的人生更加明亮美好,也可以使其变为黑白色,黯淡无光。
俗话说,狂热的情感可以冲昏头脑。的确如此。狂热使我们的理智和感情都被无限聚焦到一个点上,从而盲目无知。生活中也从不缺少这样的悲剧:网瘾少年沉迷游戏,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不顾及学习生活的紧迫。追星少女沉迷偶像,看不到身边亲友的陪伴,发现不了自已身上的闪光点……这一群人的狂热是堕落,是自弃的代名词。
这一类狂热是源于内心贪婪的欲念,是规则和责任意识的丧失。他们所谓的热爱与专注只不过是在挣扎着掩饰自己的蛮横、无知,以便满足自已的贪欲。这种欲望与无知所衍生出来的狂热,犹如悬崖边的一枚金币,有贪欲的人在抓住金币的同时,也就命丧黄泉了。
然而,狂热所造就的伟大也从古至今都为人们所景仰、称道。在今年的全球天文摄影大赛中,就有一位因狂热而造就的不凡的人,而她也是第一位华裔的女获奖者。但多数人不知道,她只是一名医药公司的小职员。她的摄影是靠热爱支撑起来的。因为狂热,她可以在冰岛的室外,连续独守几十个小时来拍摄一个流星;因为狂热,她可以放弃一切休假时间,用弱小的身躯扛着几十斤重的拍摄器材到处跑。
这类狂热是执着、专注的代名词。他们的狂热是源于本心的坚守,对价值的追求。叶嘉莹对诗词的狂热,使她在近九十岁的时候依旧坚守在三尺讲台;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狂热,使她身患疾病也依旧日夜呆在实验室中;残雪对文学的狂热,使三十岁才开始写作的她获得诺贝尔奖提名。她们的狂热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自己的生命,也点亮了人类浩瀚的历史星空。
狂热,既可以蒙蔽双眼,也可以造就伟大。其差别就在于狂热的根源是什么,到底是贪欲和无知,还是执着和专注?别让你的狂热成为莎士比亚所说的“空无一物的狂热”,让狂热成为前进的动力,给予狂热生命价值的印记。这,才是狂热存在的意义!
点评:本文思路清晰,文势充沛,论证有力。开篇由比喻入手,生动展现了狂热痴迷的情感呈现出不同的效用。接着结合现实论及狂热情感可冲昏头脑,让人盲目无知这一不足,并进一步指出这种狂热情感背后产生的根源。接下来,笔锋一转,论述狂热情感也是执着专注的代名词,因为狂热痴迷也能造就了不起的成就。事例运用信手拈来,语言流畅。最后,作者对文章作了总结,指出狂热痴迷情感的两面性及决定它成为前进动力的根源。文章层层递进,结论水到渠成。不足之处在于对狂热的正向价值论述还不够深入,可再进一步思考狂热痴迷于什么能引发它的正向价值,狂热痴迷于某物后该如何坚守等。作为一篇考场作文,充分体现了小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思维水平。(彭丽红)
痴迷(57分)
华师大三附中高三(2)班
人一旦喜爱某种东西达到狂热痴迷的程度,其关注点就会集中在那个东西上,甚至会不知不觉地忽略其他方面的地方,从而失去了正常的判断,然而,一些了不起的成就也源于此。
是的,一些了不起的成就往往就源于对某种东西的狂热痴迷。
痴迷是对某种东西的极度热爱,并且沉迷于这种东西。痴迷于某事物,可以使我们的精力全部集中在一件事物上。
受万人敬仰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自接触杂交水稻开始,至今年过九旬的他仍痴迷于此,整日在他的水稻田里来回奔波。袁隆平先生这一生只专注于一件事杂交水稻。如何提高亩产量?如何养活更多的人?这些是他一直在努力研究的目的。袁隆平先生还有一个更伟大的梦想,要让全世界吃上中国米。袁隆平先生对杂交水稻研究事业的热爱与痴迷,勤奋与坚持,才使得他取得了如此高的名声与成就,才能使当时资源缺乏的中国养活了无数人。
诚然,痴迷可以使我们专心于某一事物,但我们若是痴迷某事物,而不知不觉地忽略其他方面的东西,是一件遗憾的事。当你痴迷于科学实验中,你可能就会忽略大自然的美妙。即使我们痴迷于某事物,我们也要记得关注其他方面,不能失去了我们原有的正常的判断。
除此之外,我们更要注意痴迷的对象。我们可以痴迷于科学,痴迷于音乐,但我们万万不能痴迷于电子游戏、肥皂剧等毫无营养,更有消极、不良影响的事物。过分痴迷于某事物,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并且违反法律,超过了道德标准更是我们所要坚决杜绝发生的现象。例如,痴迷于生物医学的人,在研究出新成果后,妄图运用人体来进行不道德的实验,在一些“科学怪人”或者说“科学狂热者”中常有出现。这是我们所不希望发生的事。
痴迷于某事物可以让我们专注于某物,潜心于某事物,并且可以有一定作为。牛顿痴迷于物理有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贝多芬痴迷于音乐有了举世闻名的《命运交响曲》。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该痴迷于为伟大祖国作出贡献的事业上,我们要做出了不起的成就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但痴迷于某物时,我们也要注意身边事,身边人,不能脱离社会,失去正常的判断力。
点评:本文行文思路清晰,紧紧围绕“痴迷”展开,举了袁隆平专注研究杂交水稻的例子,论述“痴迷是什么”。此外,作者能够辩证地看待“痴迷”这一现象,提出了“要关注其他方面,不能失去正常的判断”“注意痴迷的对象,紧守道德底线”的观点,使论述更为全面。(陈旸)
你要闯入那片星光(57分)
金山中学高三(7)班
古人云:“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讲的是人在对某物体达到痴迷狂热的境界后便会忘却周遭,从而失去了正常判断力。然而,沉迷于所爱之物并有所成就之人并非是失去了正常判断,而是无暇顾及世俗标准的,以一颗昂扬之心去起脱世俗,超越自我。
诚然,对于痴迷狂热的沉溺,大多数的眼光都是带有色眼镜的“玩物丧志”。毕竟,多少人假以热爱之名沉沦却不自救。可尽管如此,真正遇到了心之所向,大可不必顾及世俗,大步前追。
八十岁的瓦尔达奶奶在她生日前夕拍了部《阿涅斯的海滩》为自己祝寿并获得了奥斯卡奖项。多么疯狂啊!自传影片中,她与三十岁的年轻艺术家恋人记录着海滩上最真实的质朴,是现代浮华所没有的美好与宁静。瓦尔达奶奶一生热爱自由,痴迷于镜头记录生活。她不畏惧世俗,崇敬于自己的心灵,将对摄影的狂热化作动机,不留遗憾地记录着她炽热的年轻的灵魂。她所拥有的勇气,正是现代人大为缺少的。她单泛逐孤光,所得是漫天星光。
归根结底,了不起的成就产生于“心诚则灵”。所谓正确的方向是良好的开端,对于所痴迷而狂热的事物,既然是心之所爱,就需以赤诚之心对待,少一分就会偏离轨道,从而导致“玩物丧志”,自尝恶果。
令人痛心的是,当代青年人的生活越来越“佛系”,以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活在当下,缺少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也缺少了那一份激情与热爱。即使有,也绝大多数抱着一劳永逸的心态,终会偏离正轨。
趁着还年轻,还富有力量,去追逐那颗星星,让你的灵魂永远沸腾,让你自己永远热泪盈眶。
点评:本文开篇先以《论语七则》中的名句作为引入,扣题而精悍。通过对其解读,自然地提出了作者于本文的观点——“沉迷于所爱之物并有所成就之人并非是失去了正常判断,而是无暇顾及世俗标准的,以一颗昂扬之心去起脱世俗,超越自我”。之后,作者并不急于正面展开论述,而是先指出了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多少人假以热爱之名沉沦却不自救”,而多数旁观者因此认为“痴迷狂热”等同于“玩物丧志”。可指出的目的并非是要对此观点“投降妥协”,而是为了“划清界限”——本文意在探讨那些行进在正确的道路上的“痴迷狂热”,“真正遇到了心之所向,大可不必顾及世俗,大步前追”。接着,以“一生热爱自由,痴迷于镜头记录生活”的瓦尔达奶奶凭借八十岁高龄拍摄的电影终获奥斯卡奖这一很有代表性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不畏惧世俗,崇敬于自己的心灵”的痴迷狂热,会与人勇敢,助人实现梦想。这是对第二段那种“玩物丧志”观点的鲜活回击。当我们都以为后文要从“痴迷狂热”者角度进行进一步论述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在获得勇气追求自我的同时,环境的影响也是极为重要的。”这个分论点看似与题目所给材料无关,可细想,对于那些真正有理想、干大事者,要做到“其关注点就会集中在那东西上,不知不觉中把其他方面的信息都给忽略了”并不容易,如果外界环境能少制造或者过滤掉那些对其有不好影响的,抑或无用的“其他方面信息”,不是会使之事半功倍么?所举詹青云一例,恰切又真实,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之后,作者又补充“心诚则灵”一说,指出“玩物丧志”的原由——即便在正确的方向上,如果不能够“以赤诚之心对待”,那末即会“偏离轨道”,到最后偏离整个方向了。顺势而下,作者指出“当代青年人”正以随遇而安或小富即安的态度在生活,这样缺少追求与热爱的人生,不足以使其活出精彩,反而可能会迎来不好的结果。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文末提出了该如何去做——要有目标、勇气,执着于热爱,不断精益求精,这样即便不能说有大成就,至少也会“有所作为”。结尾再次强调观点,语言诗意感人。纵观全文,紧扣题目所给材料,观点突出,论述角度多样化,所举事例或名言也很恰切。如果能将“心诚则灵”这一点上移,与第二段“玩物丧志”的问题直接对接,或许行文会更自然流畅。(戴文开)
理性的狂热最好(57分)
金山中学高三致远班
“古驰”一类的名表降价,人们便趋之若鹜;为了自己喜欢的“爱豆”而不惜砸入大量金钱追求;为了网络的热度,于悬崖边做危险动作……可见,人对于事物的喜爱,一旦到了狂热的程度,便会失去判断力,导致一些问题。然而,纵观古今中外的伟人,却也无一例外地是以狂热而取得成就。因此,我认为理性的狂热最好。
我所谓的理性,是经过冷静的思考,不盲目模仿,有清晰的自我认识和明确的目标。在此基础上的狂热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而不是只见玫瑰,不见其刺之危险。
盲目的狂热是危险的,这是一种不理性、缺乏思考的狂热。人们对于明星的态度便是如此。有的人只看到他们表面的光鲜,而对于其背后的付出或热心公益事业的成就视而不见,而只是砸入大量金钱购买其代言产品。且不说其消耗了金钱,却已消磨了自己的追求与意志,在追星路上成为傀儡,毫无益处。
反之,我们需要理性的狂热。这样的狂热便是有明确自我目标的追求,于个人、于社会都有益。在追星路上,我们需要看清背后的本质,以明星的优点完善自我目标,为自己的追梦之旅助力。因为真正美的不是他们的外貌,而是内含的精神。就如李小龙,其对于武术的热爱到了痴迷的地步,但他始终明确自己心之所向,欲以强健体魄打破国人“东亚病夫”的称号。他不在意武术练就的完美外形,而执着于武术不放弃、坚持不懈的精神。正是有着明确的自我追求,才有了他为国人走出国门,去展现中国的力与美。
此外,理性的狂热是有着清晰的自我认识。在具备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去大胆逐梦,为世界谋福利。之于那些为博取眼球,而站在悬崖边上的人,他们所持的是自我意识的缺失,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庸俗的狂热。成就从不来自于此。反之,如钟扬,他在前半生涉及多个领域,具备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完善的知识体系。正是有了清晰的自我认识,他才决心攀上高原,在世界屋脊上探寻罕见的物种,为世界的物种家谱上增添了新的成员。他狂热,他喜爱于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中探求未知,但他理性,有清晰的自我认识,他知道自己有足够的经验,他知道自己的每一次搜索都是在为人类做贡献。有了这样的认识,他才能为世人所钦佩,成为狂热而又理性的典范。
狂热可以是追梦路上的一支强心剂,也可能是一支麻醉剂,使你失去判断力,走向危险,但理性一定是一根可以依靠的拐杖,助你追求成功。
希望所有人都能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自我认识,在理性中狂热,在稳妥中越飞越高。
点评:文章通过生活现象,引出“原材料”,进而提出中心论点:理性的狂热最好。接着分析“理性狂热”的本质,并将“盲目狂热”“理性狂热”进行对比,重点论证理性狂热的良好效果,从而增强了论证说服性。(李书慧)
莫让狂热遮望眼(57分)
上师大二附中高三(3)班 王姝彦
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时代的顶峰,大量的信息流通使人们更轻易地接触到各种事物,发掘自己的兴趣,并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当一个人狂热痴迷于某事物时,不知不觉中会将其他信息忽略,失去正常的判断力。
例如当今某些狂热的追星群体。这些“追星族”们因痴迷于追捧喜爱的明星而做出不少“逾矩”的行为。比如肆意花费父母工资来购买明星代言的商品;为证明自己对明星的喜爱不顾学业,甚至向家长,老师说谎以达到“接机”的目的;在网络上一旦出现偶像相关的不利言论——即使有时只是善意的疑问——狂热的粉丝们便一顿咒骂……
又如罗马教皇时代的教皇势力对于一切有背“神旨”的行为与话语,这些狂热的宗教徒们高举火把大喊:“烧死他!”
上述两类狂热分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不容置疑并排除一切异己。这无疑是一种专治自私的想法。狂热的“追星族”及“宗教徒”们与和他们持有共同想法的人们集合在一起,恍若梁文道先生所说的“部落时代”——他们每日咀嚼消化同一种思想,丧失理智的狂热使他们失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变得善恶不分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
当“狂热”的云雾积攒,若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便会被遮蔽住望向远方的视线,只能囿于一隅,甚至变得愚昧。
反之,若能握住独立思考的利刃,便能劈开迷雾,视界清明。
建筑大师梁思成对于建筑的狂热从他在宾大求学时的笔记就可见一斑。每隔一两页就有一套图画。平面图,立体图,透视图一个不少,这些图画用钢笔画下,旁边还有大量文献的摘录。在面对当时一边倒的社会呼声及建筑界顺应社会“拆除古建筑”的风气,梁思成坚持独立的思考——即使他也更痴迷于探索各类新式建筑的可能性。梁思成坚定地呼吁保留古建筑。为如今古建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基础。
泰戈尔说:“思考以它自己的语言喂养他自己,从而生长起来。”同样,作为“狂热爱好者”,前者因为痴迷而丧失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显得愚昧癫狂,而大师们则因握住了思考的利刃,明辨是非,从而取得成就,避免成为《乌合之众》中所说的“大部分”。
狂热并非坏事,但莫让狂热遮望眼,将执着建立于独立思考的高山上才能走得更远。
点评:作为一篇考场作文,之所以能让人眼前一亮,是因为:一,题目拟得好。“题好一半文”,能巧妙化用诗句入题,而且贴合文意,印象分就上去了。二,思路清晰,文脉贯通。先举反例揭示两类狂热分子的外在表现、危害和共同的内在本质,论证丧失理智的狂热会让人失去基本判断,害人害己,然后紧扣材料的核心意旨,以梁思成对古建筑的倾心研究倾力保护为例,论述了不起的成就源于理性的痴迷——能独立思考,明辨是非,不计较个人得失的狂热爱好;最后再次比较两种不同质地的狂热的本质区别,得出结论:莫让狂热遮望眼,将执着建立于独立思考的高山上才能走得更远。考场作文在正确审题立意的前提下,思路清晰,结构井然,逻辑自洽,是很容易得高分的。三,有理有据,论证较充分,节奏又不拖沓。四,语言体现出一定的素养。整篇文章读来如清风拂面,朴素中带着芬芳。然而,在仔细推敲后,不难发现文章的诸多不足:一,第一段有点莫名,且逻辑上与第二段不能形成转折。二,两类狂热分子的表现和根源,前者赘述过多,后者其实更值得展开分析,以呼应材料中的“失去了正常判断”。三,论证的深度不足。比如,为何有些痴迷不能终成正果,如何把控狂热的走向(偏执,执着),天才与疯子一线之隔的关键一步是什么,建议文中有那么一段拓深的内容。(胡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