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控高二语文试卷
(2019-06-26 14:52:01)
标签:
教育 |
分类: 统考试卷 |
金山区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控
高二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2019年6月
第一部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鸟雀呼晴,
(2)吾师道也,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自我反省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面情境讲话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2分)
A.同学小王要到外地去上大学,小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小王,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B.同学小田写作文时想找两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小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小明和同学小张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小明的同桌小李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小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在调适具体的人与人关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百年来,与人为善、人际和睦、立己达人、推己及人等道德准则已经深深烙印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之中。
汉代儒学将“仁”解释为“天心”
“和合”理念表现为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其核心是“仁”
“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特殊重要地位
孔子将“仁”解释为普遍道德原则
A.
第二部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5分)
地名要让人记得住乡愁
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维也纳”办事,晚上在“曼哈顿”吃饭逛街,不出城也能“周游世界”……最近,《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尽管我国多次提出要清理规范洋地名,但受经济利益驱使、迎合崇洋心态等影响,承载着中国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地名依然不断遭受洋风侵袭。
地名是“城市的脸,市民的眼”,其中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洋地名入侵,看起来很“潮”,实则东施效颦,经不起推敲。有媒体曾随机选取全国12座城市240个小区,发现1/5的小区在命名的时候,都含有外国的信息。明明是中国的建筑,与异域风情毫不相干,却硬要冠上什么加州水岸、普罗旺斯等洋名,用意何在呢?其实洋名风气大部分是从小区而起,一提到浪漫,言必称“巴黎”,想宣称时尚,就缀上“纽约”,甚至建筑本身也大搞欧美风,才能让自己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应该说,这里面存在商业炒作的成分,但中国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可借鉴可使用的元素更多,一些开发商滥用洋地名,实则是缺乏文化自信,价值观混乱的表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取地名的方式值得反思。比如地名雷同、缺乏特色,很多城市都有解放路、人民路、花园路,甚至用一二三四这样的数字简单命名。这样的方式也许便于管理,但未免有些千篇一律。相形之下,许多保有历史含义的命名,譬如北京的王府井、南京的乌衣巷、重庆的打铜街等,不仅识别度高,也别有韵味。还有就是,一些地方存在随意改名的现象,特别是随着行政区域的调整,为了表示是新地名,或者为了扩大影响,故意将专名更换。有统计称,近30年时间里大约6万个乡镇名字和40万个村名被弃用。这样的方式,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有割断历史的危险,等到以后想要恢复古地名,大众往往又不知其所以然了。其反映的是,一些地方没有意识到地名是历史的宝贵遗产,从内心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体认。
地名并非一个枯燥的名称,而是代表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刻度,存在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等多方面的意义。随手举例,提起荆州,人们会想起三国故事;谈及西安案板街,就让人梦回唐朝;说起绍兴,人们马上指出是鲁迅故乡。这说明,地名从来不是空荡荡的概念,它和当地气候风俗、经济文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让人们有了身份认同,当我们问起“你是哪里人”,不仅是在询问地域籍贯,更是询问一种情感归属。现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强,地域归属感看似削弱了,然而对家乡有认同感的人,依然会大大方方展示自己的籍贯。这正是文化基因的力量。从维系市县乡村的感情,到建立对某省人的认同,到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这其中蕴含着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具体在地名上,也要继承好、发展好自身文化,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
我国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并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近年来,很多地方逐渐开始建立地方管理规章制度体系,清理整治居民区、街巷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等不规范地名。可以说,越来越多人正在认识到保护地名文化的重要性。接下来,应在法律法规和部门联动层面上持续探索,推动建立提前介入机制和严格审验制度,多向专家要看法,多向百姓要意见,争取一个地名不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还要让人记得住乡愁、挂得住乡情。
(选自《南方日报》2018年08月31日)
3.第段中的加点词“东施效颦”在文中指
4.分析第段列举典型地名的作用。(3分)
5.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滥用洋地名,实质上是缺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混乱的表现。
B.地名是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代表了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刻度。
C.随意改地名,不至于会割断历史,让人也可以记得住乡愁。
D.保护地名文化需要在法律法规和部门联动层面上持续探索。
6.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举例分析。(4分)
7.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
腰铃
姜筱华
母亲聋,腰间便日日别了一串铃,而在铃的铁环上似串鱼一样串上了家中所有箱柜的钥匙。于是我们便称这铃为腰铃,为母亲的耳朵。
腰铃十分别致小巧,是一只铜制的像白果那么大的虎头,虎口微微张开,衔了一只黄豆粒样的铜蛋。母亲走,铜蛋便摇出一串串清脆的铃声,母亲坐了或者睡了,铃声也便止息。不慎腰铃脱落,母亲便会寻着清脆的声响很快找到它。于是家里的箱柜永远是安全的,谁也别想瞒了母亲去做点什么手脚。父亲说,母亲的方法很好。母亲是称职的家庭会计。
母亲每每看到柴米油盐什么的需要购买了便挪动了小脚去里屋,撩了大襟袄,从腰间取出腰铃,把紫色箱橱上的锁打开,抹了头油的脑袋差不多全探了进去,一只手擎住夹板,一只手从板缝里掏着袜子什么的,然后从袜腰里摸出一张张票沾了唾沫仔细地数起来,感到没有什么差错时,才从中抽几张,塞给正等得不耐烦的父亲,说去吧,仔细地看准,别让人家熊了去。父亲便说你把我当成瘭德贵了。瘭德贵是村里一个傻子。
父亲那时已退休在家。父亲每天都要外出买点什么,母亲的腰铃每天便要响过几次。父亲走后,母亲便从铜锁眼里抽出钥匙别在腰上,腰铃又从里屋响到外屋,在靠着板壁的桌柜前消失了。母亲此时一条腿跪在杌子上,一条腿支在地上,左肘拐在桌子上,右手便捏了一支铅笔沾了唾沫在月份牌上涂涂抹抹起来。月份牌是别在一块标着鲤鱼跳龙门的纸壳上的,纸壳成年累月地钉在板壁上,月份牌则一年换一本,于是每本月份牌便涂满了猪头鸡头鱼头和白菜萝卜土豆等图样。母亲说这些图就是一本大帐,家里的开销都在这上面呢。
父亲每每办完一件事总要高声大气地向母亲说说,母亲便仄着一只耳朵,捂了另一只耳朵把一面脸偏向父亲。父亲洪亮而高亢的声音,常常令院中的无花果树后面的小窗探出许多脑袋,而屋的北窗便有房东的询问怎么回事,又吵架了?此时母亲便随了铃声趴在窗口声音依然高高的,俺在同他爹说话呢。母亲记忆力特好,常常把春天里的事情搬到冬天里说且连语气都不会差,这令父亲时常在高声大气之后被母亲驳得哑口无言。于是父亲说母亲很了不得,幸亏没念书。
父亲挣了工资总是一把交给母亲。父亲在崇拜母亲的同时便把自己扮做了“跑腿儿”的了,花一分钱都将手背朝下伸出。父亲打了粮油买了衣衫或者柴草松果什么的,不等汗擦干,母亲的腰铃便响到跟前。父亲赶紧一五一十将买来的东西和价格一古脑儿说与母亲听。母亲便朦挲着眼睛似听非听,耳朵几乎仄到父亲唇边。之后母亲便一口说出剩余的零钱,手也伸到大襟袄里解腰铃。如果父亲在不断地掏口袋时少了一分两分钱,母亲便极耐心地等着,等出父亲一脸的焦急,再也记不起那一分两分硬币是被熊去了还是不经意地掉了,母亲便说一句你连瘭德贵也不如……
母亲的腰铃不断地响时便是要过节了。母亲不知什么时候将紫箱橱夹板下的票子,一卷一卷地从袜子手套里抽出,全换成嘎嘎响的新票子。当然票面极小,许多都是五分钱一张的。除夕夜晚或者初一清晨,母亲便对拜年的孩子们分发“寿岁”钱,视人头取票,决不肯多拿一张,于是腰铃便伴了母亲的身影在里屋和外屋之间穿行。于是我们总盼者过年,而过年时便觉得母亲更加可爱,母亲的那双脚也更加漂亮,而那不绝于耳的腰铃竟更加动听……
许多年过去了,其它的家事已记不得了,唯有腰铃时时记起,清晰得很:铜制的,有白果那么大,虎头上深深刻着的花纹极精致,虎口里有一粒黄豆大的铜蛋,它做了母亲半生的“耳朵”,记录了贫穷和欢乐,也暗示了节俭和妥实……
去年清明节,我又和兄嫂姐妹们前去扫墓,坟茔上长满了枯草,有些地方因风雨侵袭已塌陷。我细心地将草拔了,又用锨铲了新土,而后细心地将周围的杂草清理干净。太阳那时才从海上升起,照旧鲜亮……蓦然,仿佛一阵铃声从地心传出来,悠长而清脆,久久地不肯散去……
(摘自散文集《腰铃》,有删改)
8. 赏析第段中画线句关于母亲的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3分)
9.理解第段加点词语“贫穷”和“欢乐”在文中的含义。(4分)
10. 联系全文,赏析第段画线句的妙处。(4分)
11. 评析文章的题目。(4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8分)
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人貌与花相斗艳。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
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一把藕丝牵不断。红日晚,回头欲去心缭乱。
【注】轻桡(ráo):小桨,借指小船。
12.本作品的词牌名是(
A.水调歌头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作品的一项是(
A.慷概激昂
14.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越女”形象加以赏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9分)
吕大防传
吕大防,字微仲,其先汲郡人。大防进士及第,调永寿令。县无井,远汲于涧,大防行近境,得二泉,欲导而入县,地势高下,众疑无成理。大防用《考工》水地置泉之法以准之,不旬日,果疏为渠,民赖之,号曰“吕公泉”迁著作佐郎、知青城县。
故时,圭田粟入以大斗而出以公斗,获利三倍,民虽病不敢诉。大防始均出纳以平其直,事转闻,诏立法禁。青城外控汶川,与敌相接。大防据要置逻,密为之防,禁山之樵采,以严障蔽。韩绛镇蜀,称其有王佐才。
哲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权开封府。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丞,封汲郡公。三年,吕公著告老,超拜大防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提举修《神宗实录》。大防见哲宗年益壮,日以进学为急,请敕讲读官取仁宗迩英御书解释上之,置于坐右。又摭乾兴以来四十一事足以为劝戒者,分上下篇,标曰《仁祖圣学》,使人主有欣慕不足之意。大防立朝挺挺,进退百官,不可干以私,不市恩嫁怨以邀声誉,凡八年,始终如一。
宣仁后崩,寻改永兴军。未几,左正言上官均论其隳坏役法,右正言张商英、御史周秩、刘拯相继攻之,夺学士,知随州,贬秘书监。言者又以修《神宗实录》直书其事为诬诋,徙安州。兄大忠自渭入对,哲宗询大防安否,且曰:“执政欲迁诸岭南,朕独令处安陆,为朕寄声问之,大防朴直,为人所卖,三二年可复相见也。”大忠泄其语于章惇,惇惧,绳之愈力。绍圣四年,遂贬舒州团练副使,安置循州。至虔州信丰而病,遂薨,年七十一,谥曰正愍。
大防身长七尺,眉目秀发,声音如钟。自少持重无嗜好过市不左右游目燕居如对宾客。每朝会,威仪翼如,神宗常目送之。
(选自《宋史·吕大防传》,有删节)
【注】圭田:古代卿、大夫、士供祭祀用的田地。摭:zhí,拾取,摘取。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民赖之(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民虽病不敢诉(
A.生病
(2)绳之愈力(
A.继承
1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大防始均出纳以平其直
B.大防据要置逻,密为之防
C.执政欲迁诸岭南,朕独令处安陆
D.大忠泄其语于章惇
18.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大防立朝挺挺,进退百官,不可干以私,不市恩嫁怨以邀声誉,凡八年,始终如一。
19.第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3分)
自少持重无嗜好过市不左右游目燕居如对宾客
20.根据第段内容,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吕大防的品质。(3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3分)
叙陈正甫《会心集》
(明)袁宏道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老子所谓能婴儿,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以无品也。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官渐高,品渐大,有身如梏,有心如棘,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注】陈正甫:时任徽州知府,善谈性理之学。叙,通“序”,为……作序。苏州:唐代诗人韦应物任官终于苏州刺史,史称“韦苏州”。正等正觉:正等,即上等。正觉,佛教以洞明真谛追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介:孤高,有操守。高:清高。
21.可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A.耳
哉
22.从句式和修辞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3.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段中的“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说明了世俗之人是无法得到、领会意趣的。
B.第段中画虚线的两句话说明了书画古董、装神弄鬼都只不过是意趣的表象。
C.第段中的“会心”既是得到“意趣”的关键,又照应了第段的《会心集》。
D.第段中“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说明一个人越有知识就越无意趣。
24.第段如何论述观点“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的?请结合内容分析。(3分)
25.作者在第段中说年长、官高、品大是得到意趣的障碍,可是在第段却又提到品高、官高、年壮的陈正甫是“深于趣”的人。你认为这矛盾吗?请说明理由。(4分)
第三部分
26.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跟别人比较,看看有谁比自己好,又有谁比不上自己。对此,你怎么看?请联系你的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高二语文期末试卷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10分
1.(5分)(1)侵晓窥檐语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2.(5分)(1)(2分)D
第二部分70分
一、15分
3.(2分)中国城市地名取的是洋地名,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实则缺乏文化自信,价值观混乱(或“中国城市地名取的是洋地名,表面上看起来很好,而其实没有文化内涵,经不起推敲”)。
4.(3分)第段列举“荆州”、“西安案板街”和“绍兴”,是为了指出地名具有“身份认同”“情感归宿”的独特作用和意义,(1分)进而上升到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高度,(1分)巧妙地照应了文章的题目,突出了文章的观点。(1分)
5.(2分)C
6.(4分)(1)语言风趣幽默诙谐。如第段提到的“威尼斯”“维也纳”“曼哈顿”等词语,批评了一些人受经济利益驱使、迎合崇洋心态等影响取了这种洋地名的行为。再如第段将地名称为“城市的脸,市民的眼”,强调其重要性;将人们热衷于冠以洋地名,说成是洋地名“入侵”,说成是“潮”,“东施效颦”,讽刺人们崇洋媚外的心态。语言幽默诙谐,嘲讽意味浓厚。(2)语言严谨精炼,富含深意。如文中用了“尽管……但……”“并非……而是……”“不仅……更……”等许多关联词语和一些数据,体现了说理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如第段“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论述了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和价值,地名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语言特色2分,举例分析2分)
7.(4分)本文先论述了中国一些小区取洋名、地名雷同化、简单化和改名随意化的现象,指出了其原因和危害(1分),接着指出了地名的意义并列举典型的地名加以论述(1分),然后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指出了地名的重要作用(1分),最后提出了具体的建议。(1分)
二、15分
8.(3分)用“跪”“支”“拐”“捏”“沾涂涂抹抹”等一系列动词,(1分)细致地描写了母亲为了记录家庭开销而不厌其烦,辛苦操劳,(1分)体现了她的谨慎、负责态度。(1分)
9.(4分)(1)贫穷:月份牌上记录了家里的各种柴米油盐的开销,说明家庭并不富裕,各种基础开支都要精打细算。(1分)父亲上交剩余的钱,少一分两分都不行,也从侧面说明家庭的贫穷。(1分)(2)欢乐:母亲自己精打细算操持家务,使得家里的衣食住行能够井井有条,这是家里欢乐的基础。(1分)过年过节时,母亲给孩子们分发“寿岁钱”,也是作者欢乐的记忆。(1分)
10.(4分)(1)收束全文,点题,与开头呼应。(写出其中两点给2分)(2)写出了作者对母亲以前带着腰铃辛苦操持家务的场景印象深刻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感觉(错觉),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思念,是神来之笔,让读者感动和回味。(2分)
11.(4分)腰铃其实就是钥匙,是文章的线索(1分),用腰铃串联起对母亲在家庭开支上的精打细算以及辛苦操持家务给家庭带来的欢乐的回忆(或用铃铛声这个具体的声音来写母亲对家庭收入和支出的管理)(1分),刻画母亲节俭、妥实与善良的性格特征。(1分)用“腰铃”做文章的标题,显得质朴,富有生活情趣。(1分)(回答腰铃是象征也可以,象征母亲以及“我”对母亲的爱,腰铃是母亲的化身,听声见影,腰铃传达母亲每天辛苦持家的生活细节,是唤醒“我”对母亲的所有记忆和思念。)
三、8分
12.(1分)D
13.(2分)B
14.(5分)词人运用肖像、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越女(采莲女)姣好的容貌、闲暇之时对影梳妆的神情;(1分)通过描写在江边采莲时“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的景物,侧面衬托出越女(采莲女)优雅的身姿和温婉的风情;(1分)通过最后一句的心理描写,表现越女(采莲女)爱情萌动时的烦躁不安。(1分)通过塑造美丽、温婉的越女(采莲女)形象,赞美越女(采莲女)对生活的热爱。(2分)
评分说明:按如下三个方面评分。一、越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优雅的身姿(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等;二、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衬托越女的清丽等;三、结合例子作具体分析。
四、18分
15.(2分)(1)倚靠,依赖(2)主管,掌管,做(担任)知州
16.(2分)(1)C
17.(3分)D
18.(6分)吕大防在朝正直,任免官员,不允许任何人拿私心来求(他),不拿恩惠讨好别人,不把怨恨转嫁给别人来取得声誉,一共八年,始终如一。(关键词“挺挺”、“进退”、“干”、介词结构后置句、“市恩”各1分,文意理解1分)
19.(3分)自少持重/无嗜好/过市不左右游目/燕居如对宾客(划对一处给1分)
20.(3分)造福百姓
五、13分
21.(1分)B
22.(3分)句式整散结合,音韵和谐,(1分)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意趣比作“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1分)形象生动地表明了意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只能用心领悟,而无法诉诸语言)的特点。(1分)
23.(2分)C(A“难得”而并非不能得;B“玄虚”指玄妙虚无的道理;D“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不是知识越多越不能理解意趣,而是个人的自然天性被知识束缚才不能领会意趣)
24.(3分)用举例论证方法,(1分)从“孩子”、“山林之人”和“愚不肖者”三类人都没有刻意追求意趣而自然而然得到了意趣的事例来论证观点。(2分)
25.(4分)不矛盾。(1分)“年”、“官”、“品”虽然有碍于“意趣”的获得,但只要能够“会心”,能够摆脱这些束缚,回归自然,依然是可以得到“意趣”的;(2分)也表明了作者对于朋友及其作品的赞扬。(1分)
附:《渔家傲》译文与赏析
越女在江的北岸采着莲藕,她轻轻地抄起桨让船顺着风行驶。这时候她的美貌可以和美丽的花来个竞赛。江水流得很慢,越女时不时地照照自己在江面上的妆容。一个个撑开的莲叶像是一把把绿伞,莲房也像是一个个垂下来的金盏。她还在思念佳偶。太阳下山的时候,想要回去找他,可是心里却极为烦乱。
这首词风格清丽,笔法细腻,表达含蓄,是晏殊词风格的真实体现。上片中作者不仅交代了采莲女的劳动地点,描写了她姣好的容貌,还提到了她闲暇之时对影梳妆的细节。“越女采莲江北岸,轻桡短棹随风便”一句,语言清丽,声调和谐,起首便营造出一种平和雅淡的意境,采莲女的绰约风姿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紧接着,作者通过“人貌与花相斗艳”一句,进一步描摹她的秀丽容颜,显得水到渠成,毫不突兀。最后一句“流水慢,时时照影看妆面”,则让人感觉少了一分浓艳纤佻,多了一分清丽蕴藉,别具特色。
下片“莲叶层层”三句,通过对莲叶、莲房、藕丝等景物进行描写,抒发了两层感情,既写出了采莲女的心境,又反映了作者的心绪。首先,“一把藕丝牵不断”一句,写出了采莲女绵绵无尽、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世界。通过最后一句“红日晚,回头欲去心缭乱”,便能看出,她好像是在盼望着某个人出现。然而,此人并未出现,无尽的思念缠绕着她,心中的苦楚无人倾诉,以至于她思绪繁杂,像“藕丝牵不断”。其次,再来分析一下作者当时的心境。作者晏殊擅长写一些即景抒情的小词,且多为表达离情别绪的传统题材,记叙一些有关花酒歌愁的事情。而作者当时在写作这些词的时候,大多结合自己当时的心境,即用词作来反映自己当时的心情。创作这首词时,作者的心情也同采莲女一样,满怀思念,满腔离愁。因此,词中采莲女“藕丝牵不断”的复杂心情其实也是作者当时心境的真实反映。
晏殊擅于描写女性,他的词作中出现了很多女性形象。此词也不例外,描写了采莲女在江边采莲时优雅的身姿和温婉的风情。作者从头到尾都没有使用一句俗艳之语,而是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刻画出少女艳丽的容颜,高尚的情操,以及她因情爱萌动而产生的不安与烦躁。整首词并无跌宕起伏的语句和情节,给人一种清新淡雅、宁静闲适之感。
文言文一《吕大防传》参考译文:
吕大防,字微仲,他的祖先是汲郡人。吕大防考中进士,调任永寿县令。(永寿)县没有井,(人们)要到很远的山谷去汲水,大防巡察(永寿县城)附近地方,发现两处泉水,打算疏导而(使泉水)进入(永寿)县城,(因)地势高低不平,众人怀疑没有成功的道理。吕大防采用《考工》中的水地置泉法来测量,不到十天,果然疏导建成水渠,百姓依赖此泉,号称“吕公泉”。(吕大防)升任著作佐郎、主持管理青城县。
以前,官员圭田的粮食用大斗收进而用公斗放出,获得三倍的盈利,百姓虽然深受其苦,但不敢上诉。吕大防开始统一粟米出入的量具,来使粟米出入数量相等,此事辗转传到皇帝那里,(皇上)下诏立法禁止(官员的不法行为)。青城县控制着汶川,与敌区相接。吕大防占据要地设置巡逻,秘密替它设防,禁止(百姓)上山砍柴采摘,来使屏障更为严密。韩绛镇守蜀州,称吕大防有佐辅帝王创业治国的才能。
哲宗即皇帝位,征召(吕大防)为翰林学士、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元祐元年,授予尚书右丞,(被)封为汲郡公。(元祐)三年,吕公著年老告退,(哲宗)破格提拔大防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掌管修撰《神宗实录》。吕大防见哲宗逐渐长大,(他)每天把劝勉哲宗学习作为急务,请求下令让讲读官取仁宗迩英殿御书的解释呈给皇帝,放在(哲宗)座位的右边。又摘录乾兴以来足以作为劝戒的四十一件事,分为上下两篇,标题叫《仁祖圣学》,让哲宗有欣慕仁祖、自感不足的想法。吕大防在朝正直,任免官员,不允许任何人拿私心来求(他),不拿恩惠讨好别人,不把怨恨转嫁给别人来取得声誉,一共八年,始终如一。
宣仁太后去世后,不久改任永兴军。不久,左正言上官均控告吕大防破坏役法,右正言张商英,御史周秩、刘拯相继攻击他,(被)削去学士,任随州知州,贬为秘书监。言官又把他主修《神宗实录》直书其事当作诬蔑诋毁,转掉调到安州。吕大防的哥哥吕大忠从渭州入宫回答皇上提出的问题,哲宗询问大防是否安好,并且说:“宰相要将大防贬到岭南,朕只想让他到安陆去,替朕传话问候他。大防为人正直、朴实,被人出卖,待两三年后就可以再相见了。”大忠将哲宗的话泄露给了章惇,章惇害怕,就更加出力地约束大防。绍圣四年,(吕大防)就被贬为舒州团练副使。大防到达虔州信丰而生病,于是去世,终年七十一岁,谥号叫“正愍”。
大防身高七尺,眉目清秀,神采飞扬,声音如钟。自小谨慎稳重,没有什么特别爱好,经过闹市也不左顾右盼,闲居时如同面对宾客一样。每当朝会时,威武严肃,姿态端好,神宗经常目送他离朝。
文言文二《叙陈正甫<</span>会心集>》参考译文:
世上的人最难得的只有情趣。情趣像山上的景色,水的味道,花的光彩,女子的姿态,即使擅长言辞的人也不能一句话说清楚,只有领会于心的人知道它。现在人们羡慕情趣的名声,做出得到情趣的样子,于是有人辨别谈论书画、收藏古董,认为这样就有了清雅的情趣,寄意于玄妙空洞的谈论、摆脱尘俗纷扰去隐居,认为这就是脱俗的情趣。还有更低等的,有人模仿韦应物烧香煮茶,自以为很有情趣。这些都只不过是情趣的表面,与情趣的精髓有什么关系呢?
情趣,如果是从自然之性中得到的就是深层的情趣,如果是从学问中得到的往往就是肤浅的情趣。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不知道有情趣这种东西存在,但是他的所作所为都有真正的情趣。脸上没有故作庄重的神色,眼睛不专注于某一物;嘴里喃喃地自言自语,双脚跳跃不定;人生最快乐的时光,真没有超过此时的。孟子所说的“没有失去孩童淳朴天真的心思”,老子所说的“能够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大概都是指这种情况,情趣在最无私心杂念,最大彻大悟的时候才是最上乘的情趣。生活在山林的人,无拘无束,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所以虽然不刻意地追求情趣而情趣却靠近他。愚昧无才能的人之所以有情趣,是因为他们没有品第。品第越是卑下,所以追求的东西就越低下。有的是酒肉,有的是歌女,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无所顾忌,自己认为在世上不追求什么了,所以全天下的人批评嘲笑他他也不顾,这又是一种情趣。等到年纪越来越大,官职越做越大,品级越来越高,身体像套着无形的枷锁,心灵如同扎着芒刺一般,全部身心都被见闻知识所束缚,道理学得越深,而离情趣越远了。
我的朋友陈正甫,是个深谙情趣真谛的人,所以他所编著的《会心集》中的若干人,有情趣的居多,如果没有情趣,即使像伯夷那样耿介有操守,像严光那样清高的,也不收录。呀,谁称得上像正甫君你这样,既有品级,又有官职,年纪又到壮年,却又如此懂得情趣呢!
写作70分
评分标准
一类卷 (63-70分) 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 (52-62分) 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 (39-51分) 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 (21-38分) 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 (20分以下)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脱离题意。(2)文理不通。(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
(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1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金山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