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更愿为个性化品牌埋单
(2009-12-04 12:27:08)
标签:
精英会经理人协会东南早报个性化品牌 |
分类: 精英会 |
精英论
●只有制造中包含了设计、渠道和服务,才能够使这个产品和别的产品不一样,才能够摆脱比价、杀价的局面。
●近两年来,发展更快的是零售商自由品牌,而不是全球知名的大品牌。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国家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说,现在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的势头,由于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稳定,不够巩固,也不够平衡,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很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减少,仍然是我们国家经济增长面临最大的困难。
他说,政府将继续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境内上市的相关政策,引导优质外商投资企业适时在境内上市。为应对外贸可能继续的冲击,我国将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发挥综合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目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不再仅仅是单纯劳动力的优势,而是形成了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高素质的劳动力所构成的综合比较优势。下一步中国将发挥综合比较优势,积极推进与有关国家的自贸区的建设,发挥沿边开放在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作用。其次,继续大力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促进贸易与投资的良性互动。进一步为外商投资提供稳定的市场环境、规范高效的行政环境,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健康稳定有序的经营和发展,继续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境内上市的相关政策,引导优质外商投资企业适时在境内上市。最后,继续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在财税、金融保险和外汇出入境等方面,完善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提供多方位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引导更多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设厂,承包工程,建立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
实现品牌个性化
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卫哲说,现在提到转型和升级,有两个非常流行的提法,可能也是两个非常有危害性的误区。
“第一个误区说,‘中国制造’缺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品牌。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中国制造企业,正在积极地收购国际品牌。中国制造现在最缺乏的是设计。如果只是一个品牌,那是空洞的,品牌后面只有有了自己的设计,有了自己的渠道,有了自己的服务,这个品牌才真正有意义。”他说,“只有制造中包含了设计、渠道和服务,才能够使这个产品和别的产品不一样,才能够摆脱比价、杀价的局面。”
“第二个误区说,只要我们‘中国制造’升级,我们的制造设备、制造工艺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我们就能避免低价竞争。”他说,“事实并非如此。应该说,谁掌握了渠道,谁掌握了服务,就够使他的产品与众不同,也才能避免低价竞争。”他认为,消费者实际上愿意为个性化的产品付出一定的代价。
完善价值链体系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国普认为,最关键的是要完善价值链体系和提升产品质量。他说:“质优价廉是商品竞争力之一,在‘后危机时代’,低质低价肯定是不行的。不仅外部对这种需求越来越少,而且过去企业自己互相竞争非常厉害。今后在提升质量的同时,还要提高产品技术质量的标准。”
肖国普说,“后危机时代”企业要改变过去的贸易方式、贸易思想。“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应该延长完善价值链,配上研发、渠道及售后服务。他说:“社会的每一个阶段内涵都不一样。在过去中国的制造利用了低成本走出去,走向国际,占领了很多市场。这正好是世界制造业的转移,给了我们机会。”
发展自由品牌
美国自由品牌协会(PLMA)会长Sharoff
他认为,就自由品牌的市场份额而言,在德国、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大卖场当中,50%的产品都是零售商的自由品牌。近两年来,发展更快的是零售商自由品牌,而不是全球知名的大品牌。自由品牌发展也是零售业国际化的一种必然结果。
“问题是:如何把中国在OEM领域的特长,转变成为自己发展自由品牌的一个优势呢?我想这有很长的路要走,或者说有很多的工作要做。”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