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木銮
近日,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就2010年经济形势发布冬季报告,提出深圳未来10年的GDP增长速度必须保持在10%,这样深圳才能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稳列前五。同时报告还建议发展夜间经济,促进GDP发展。GDP快速增长有一些好处,比如创造就业机会,提升城市经济领域的竞争力。
如果仅仅是一家企业提出当年的发展规划,罗列营业额和利润等指标是无可厚非的。不过,政府的功能并不仅仅是创造GDP,政府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提供公共服务。如果深圳的经济总量排行在全国第十,而深圳的公共服务指数(比如教育和医疗)在全国排行前三,那么深圳市民的幸福指数可能会高一些。
当今世界的城市竞争日益激烈。许多人提到的竞争指标是空气质量、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态度等等宜居指标。比如一些人在比较新加坡和香港时,就称新加坡的空气质量好,因此更愿在新加坡生活和发展。而香港的医疗质量较好,其他一些地区(如澳门)的民众也因此迁居。事实上,民众对经济发展总量的负面含义愈发清醒。
香港政府申办2023年亚洲运动会拨款遭到否决一事很能说明问题。在世博会清明上河图“移居”香港的数日内,香港市民的热情高涨。许多人花数小时就为了数十分钟的参观。因此政府有一些人认为香港市民对亚运会等盛会也是持欢迎态度。
亚运会开办之前将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开工;亚运会开办期间,更多的旅客将来香港参观。亚运会无疑会直接拉高GDP。不过很多香港市民对此不感兴趣。一些人提到,为何不将投入亚运会的资金投入到医疗服务等方面。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最终以14票赞成、40票反对否决了政府的提议。在立法会否决申亚后,许多年轻的市民还为此庆祝一番。这也显示了民意对盛会和GDP的看法。
深圳比较天津、重庆、苏州的优势在于软实力,制度的力量往往是硬件设施无法超越的。数千亿投入的大桥和机场往往不如有优势的制度来得重要。香港在发展的早期完全没有硬件上的优势,后来却成为“东方明珠”,与其自由经济体的制度有直接的关系。深圳也是如此。举深圳与天津为例,天津比深圳先行上百年。而论现在的天津,除了有可以想象的空间之外,许多制度和硬件方面的优势都弱于深圳。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深圳有更灵活的企业和金融制度,深圳要做的是发扬其制度优势,而不是走回头与其他城市仅仅比拼硬实力。
而在软实力方面,深圳也有进一步改进之处。比如深圳人赴港打酱油,表面上是税收体系、宏观经济形势和通胀合力所致。微观来看,香港的服务业成熟程度要远高于深圳。比如香港的许多大型购物商场,其硬件和软件均有可肯定之处。许多人都是花一整天的时间在一个商场边购物边用餐。其间,孩子们还可以在商场附属的游乐设施内游玩。而内地的许多商场业主却尽可能地增加商户的数量,于是客人们完全没有休息的场所。在一个封闭、空气不够流通的场所内购物,同时面对一些不够耐心的服务人员,购买享受会减少许多。因此,“赴港打酱油”的理解不能仅局限于价格上。而报告所提出的对策是发展夜间经济来刺激深圳的消费。此举可能对促进GDP增长有些成效,不过,百姓是否从中得益就无从得知。
发展的思路应该是服务于公众,为了创造GDP盯紧公众的钱袋子是下策。在可预见的未来,深圳的优势主要在于软实力。
来源:南方都市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