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深圳深港八达通公司电子货币杂谈 |
制度层面融合是深港合作新目标
深港合作近日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大部分深圳市民今后均可自由往返香港。早在去年初,深圳的部分居民就可以办理“一签多行”的赴港签注。不过,当时只允许有深圳户口人士申请这种便利签证。去年底,深圳又开通了一批居民赴港便利签证,遗憾的是只有深圳“便利直通车”企业的员工才可受惠。日前,非深户居民赴港签注范围再次扩大,12月15日起实施,持一年以上居住证且有固定职业者均可办理。
对于来港“打酱油”的人士来说,香港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这也是经济自由化的直接好处。深圳居民可以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既有的生活和工作上,同时又可以近乎零成本地来到中西合璧的香港休闲几日。而对香港的居民来说,更是一件具备巨大利好的事情。香港人对新增400万潜在游客憧憬已久。有许多商家预测今后生意额可能增加一成左右。数据也显示,访港游客人数在深港通行放宽后节节攀升。更重要的是,过夜游客的人均消费大幅提高。2007年,平均在港过夜的游客消费4980元,2009年的数字是6511元。今年人均消费额相信会更上一层楼。
在人流互通的情况下,深港合作更深一层的应该是制度上的互相包容和融合。
比如,这次深港会议上也提到的“深圳通八达通互通”的议题。互通的提法其实由来已久,两边的民众也多有期待。而且“深圳通八达通互通”看上去像是技术问题 ,不过如果成功实施,双边的互动会有质的上升。比如今年年中的消息是,香港的八达通在今年年底会推出可在深港两地通用的智能卡。这个卡可以在深圳和香港的公共交通系统和便利店里进行消费。遗憾的是,此卡的出台至今仍没有消息。香港市民有一些顾虑,比如深圳的商户会否扣错钱?如果一旦扣错钱,两地的纠纷并不是太容易处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消费记录的隐私保护。在香港,这个议题格外敏感。八达通公司今年就因为隐私泄露事件成为公众批评的对象,八达通公司原总裁还因此辞职。
而在深圳方面,居民的顾虑可能与香港市民基本一致。此外,深圳通系统的开发公司可能也会面临一些压力。有人认为深圳通的开发时间较短,成熟度较低,因此可以全部换成八达通,而深圳通可以入股八达通公司等。
不过这些技术性的争议远没有金融监管那么复杂和敏感,更没有两地制度上的不融合那么棘手。从现有数据来看,八达通每日在港可创造现金流达1亿港元。一旦这种电子货币可以在深圳使用,现金流可以冲击内地的金融监管。此外,八达通和深圳通互联是否被热钱控制机构所利用?现在都没有定数。
更重要,两地在货币监管、人员监管和消费监管方向有很明显的分歧。深港之间虽然属于一国之内的两地。不过合作前景当以欧盟成员之间的整合为方向。比如游客在欧洲许多国家之间通行,只有手机信号会出现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切换。而不论是纸质货币还是电子货币,都畅通无阻。更重要的是,在与市场经济有关的重要制度和理念方面,多方分歧很小。而深港之间还存在对货币管理制度的差异,消费者、企业、政府之间互动、互信程度不一。深港合作的新目标就是在制度层面上进行融合,两地的有效整合相信可以创造东亚又一个奇迹。
来源:南方都市报 深圳读本深评